《蘭臺藝術新觀察》 撰文 文一刀
曾梵志曾在一次采訪中回憶稱:“從1993年到2003年,十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人買我的作品”,但從2003年之后其作品在拍賣市場便開始屢創新高,尤其是自2007年至今的十年里,曾梵志迅速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天價作品專業戶”。一些曾在1993年到2003年期間收藏過這位當時默默無聞的畫家作品的人,無論當時是出于何種心態,在2007年之后若選擇出手,他們都會驚訝于這些作品價格上漲的幅度。
解碼曾梵志之三:藝術市場崛起與“天價專業戶”誕生
1998年,一位美國游客看上了兩幅曾梵志畫作,并以1.6萬美元每幅的價格買下了,其中一幅便是2008年拍出天價的《面具系列:1996 No.6》。當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這幅作品的成交額高達7635.75萬港元,打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2017年4月3日,《面具系列:1996 No.6》時隔9年再次現身拍場,最終以8900萬港幣落槌,加傭金后以1.0502億港幣(約合1350萬美元)成交,奪得該場拍賣桂冠。從1998年到現在的近20年里,曾梵志的這幅作品價格上漲超過千倍。
同樣是1998年,佳士得拍賣行以嘗試的心態在倫敦拍賣會上推出了曾梵志的兩幅油畫。雖然價格均低于8000美元,這兩幅作品仍然遭遇流拍。而到了2012年11月,香港佳士得又一次推出這兩件流拍作品中的一件(《面具系列:No.10》),最終以750萬港元成交:14年間價格上漲了107倍。
事實上,曾梵志作品在拍賣市場的軌跡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遙相呼應,他的作品醞釀創作于一個人人戴上面具的時代,價格飆升且廣受追捧于面具滑落的時代。
解碼曾梵志之三:藝術市場崛起與“天價專業戶”誕生
自2003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開始升溫,并受到了國際藏家的青睞。憑借鮮明的個人特點和作品中的“中國符號”,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四位藝術家率先在拍賣市場上用價格叫響了“當代藝術F4”的稱號,并開啟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化”、“明星化”的時代。2006年3月31日,蘇富比首次在紐約舉辦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亞洲當代藝術:中國·日本·韓國”拍賣會,四人均創造了各自作品價格的新紀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
曾梵志的作品價格也從這一時期開始迅速上漲。2003年至2006年,曾梵志作品的最高價格記錄上升至550萬左右,2007年首次突破千萬,而一幅《協和醫院》系列作品同年10月在倫敦拍出了276.4萬英鎊(約合4146萬元人民幣)高價。在創下08年7400萬的記錄后,受金融危機影響,當代藝術市場價格整體下挫,曾梵志的作品仍穩步上漲,平均維持在3000萬至4000萬。2013年,共有100多件曾梵志的作品出現在市場上,成交率達82%。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屢創新高的情況,曾梵志評價說:“你作為藝術家你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去控制它,所以我也不敢去對它有什么樣的一個預測。當然我從內心是希望它越來越健康。”
《面具》系列讓曾梵志真正進入國際視野。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鐘嘉賢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面具》系列有著國際化的可能性,因而受到西方藏家青睞。“它其實是討論到每個個體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狀況與情感悸動,這個狀態不單有中國當代的時代意義,在其他文化社會也會找到相同的個體境遇,因此代表一種普世的人文關懷,能引起跨文化、跨時代的共鳴。”
旅法藝術評論人余小蕙則在一篇發表于《燃點》雜志的評論文章中寫道,另一方面,“因藝術家的中國身份以及畫面所繪的中國人形象,這些作品又成了西方解讀中國社會現狀的一把鑰匙,甚至證實了他們對中國的想象。” 待續——《蘭臺藝術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