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接剛剛結束的紐約戰后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的優異佳績,5月27日,佳士得香港亦將隆重呈獻一場嶄新的晚間專拍——「融藝」。本次拍賣旨在以東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來打破地域界限,透過當代藝術的角度回溯過去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片段,利用對話方式探討藝術文化的獨特性,進一步體現藝術作為全球共…
偉恩 第伯
《三條領帶》是偉恩 第伯 (Wayne Thiebaud) 的作品,融合鮮明燦爛的色調和簡約的幾何形狀,充分體現畫家的典型美國藝術風格。至于精致粉彩繪畫的領帶能滲透柔和亮度,這歸功于第伯對光與影的豐富處理。原來第伯于高中時曾在華特迪斯尼影業集團工作,其職業生涯的頭十年都是一位漫畫家和商業藝術家,至1950年代轉投藝術世界。第伯當時視自己為具象畫家,專注于具象繪畫的傳統和技術,而他對大量生產商品的興趣是出于一種直接的渴求,目的是要把1960年代美國日常生活的視覺質量記錄下來。
偉恩 第伯 《三條領帶》 粉彩 碳筆 木板 45.7 x 37.5 cm.
1967 年作 估價:港元 4,600,000 - 6,200,000
安迪 沃霍爾
《賈桂琳》于1964年11月總統肯尼迪遇刺后由安迪 沃霍爾 (Andy Warhol)創作,也是當年經典《賈桂琳》系列肖像之一。沃荷從《生活》雜志和其他剪報中挑選八幅照片,記錄賈桂琳面對丈夫離世的模樣。這些情感豐富的簡單照片極具感染力,訴說著無法參透的故事。與此同時,藝術家嘗試以對這段悲劇表達深切的哀愁,同時繼續鉆研、質疑并發揮戰后美國媒體的映像重制技術。 而《賈桂琳》能夠反映傳媒對塑造名人與身份的影響力,因而此作亦被奉為經典。
安迪 沃霍爾 《賈桂琳》 合成聚合物 絲網印刷 畫布 51.1 x 40.6 cm.
1964年作 估價:港元 3,200,000 - 4,600,000
格哈德 李希特
格哈德 李希特 (Gerhard Richter) 的經典作品《抽象畫 (編輯 687-2)》正值其創作巔峰時期創作,因而此畫亦被視為他的革新抽象作品之一。《抽象畫 (編輯 687-2)》有不少獨特之處,它充分展示了利希特的著名「刮板」(squeegee)風格。利希特于1980年代中期開始鉆研「刮板」技法,方法是運用刮板把顏料在畫布上拉動,顏料被按壓時會營造出液態的色彩條紋,形成閃爍的虹彩結構。與此同時,李希特以爽快的動作和力量于《抽象畫 (編輯 687-2)》表面傾注了灰、銀和黑色,由作品的頂端位置向中央部分更呈現漸漸褪色及變暗的白沫條紋,猶如流水般散發耀目光亡。
格哈德 李希特 《抽象畫作(編輯687-2)》 油彩 畫布
124.5 x 100 cm. 1989年作 估價:港元 32,000,000 - 46,000,000
魯多夫 史丁格爾
《無題》延續了魯道夫 史丁格爾 (Rudolf Stingel) 備受推崇的地毯繪畫系列,懸掛在觀者面前時,猶如一張巨型的中東地毯。史丁格爾的獨特手法令人反思藝術品與裝飾之間的關系、東西方之間的美學聯系,以及繪畫本身的過程。地毯在斯丁格爾的畫作以至藝術裝置中也扮演關鍵角色,史丁格爾于2013年以地毯為原材料,在威尼斯格拉西宮創作著名的藝術裝置,以波斯地毯鋪滿整座宮殿的內部,標志著其創作生涯的巔峰。
魯多夫 史丁格爾《無題》 油彩 瓷漆 畫布
210.8 x 170.2 cm 2012年作 估價:港元 20,000,000 - 27,500,000
塞 湯伯利
《無題》繪于1961年末,是塞 湯伯利 (Cy Twombly) 最具藝術成就的時期之一,這幅作品運用簡潔空間平衡其日益強烈的線條畫風,并以清晰的人物和符號、黑色螺旋圓圈和畫上十字架的三角形,引領觀賞者的目光穿梭整個空間。《無題》散發原始能量,潦草筆跡和斑點在畫布上游走,喜怒不受拘束。湯伯利于羅馬生活初期繪成此畫,透過流暢蜿蜒的筆觸呈現自古典時代便一直綴于羅馬白墻和街道的標記、痕跡和潦草涂鴉,也展示出表現主義和行動繪畫的特質。
塞 湯伯利《無題》 油性家用漆 鉛筆 油蠟筆 畫布 50.2 x 60.3 cm.
1961年作 估價:港元 32,000,000 - 46,000,000
尚 斯卡利
尚 斯卡利 (Sean Scully) 認為筆觸肯定了人類的精神及其情感。他以《希等寺島》表達豐富情感,畫中可見斯卡利著名的方形排列,融合橫直色塊,結構低調優雅,慢慢揭示視覺與精神上的深度。《希等寺島》中主要的紅棕色調喚起內在力量,令人想到身體血液和地球本身,紅棕色與白色形成強烈對比,使原來輝煌明亮的特質亦看似混濁暗淡。畫作中相交的橫直面更可視為整個景觀軸線的精髓,由藍綠色、藍色和黃色線條構成垂直框架來穿過畫作中心的紅白部分,《希等寺島》是斯卡利表達抽象語言的非凡例證。
尚 斯卡利 《希等寺島》 油彩 畫布 91.4 x 91.4 cm.
1985年作 估價:港元 2,800,000 - 3,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