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藝術市場的活躍也帶動了企業資本對民營美術館的青睞,大量民營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民營美術館熱”也讓許多美術館成為當代藝術的陣地。然而,在民營美術館的大軍之中,除了少數非營利性美術館外,大多數民營美術館都是由企業出資贊助。許多民營美術館都面臨著來自資金支持、團隊專業性建設等問題困惑,最終不堪重負而難逃沒落的命運。那么,在大批民營美術館相繼建立的今天,民營美術館的未來之路又該如何走下去呢?
幾家歡喜幾家愁
自2003年起,民營美術館的建設開始在國內復蘇,尤其是近幾年來,今日美術館、龍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等相繼建立,在藝術圈內掀起了一場“民營美術館熱”的風波。之所以將其界定為民營美術館,是區別于政府財政支持的美術館,這些民營美術館大多由企業投資建設,美術館附庸于所有者或企業集團,運營依賴于企業投資。
可以看到的是,民營美術館的建立無疑將會帶來一定的生產力,諸如帶動周邊地區的文化產業建設,提供公共教育服務以及為藝術家提供展覽展示的平臺等。
然而,從民營美術館的整體來看,如今的民營美術館面臨著冷熱不均的現狀,一方面,一些美術館人氣爆棚,前往觀展的觀眾絡繹不絕,諸如上海的龍美術館依托超級藏家劉益謙在拍場上屢拍天價藏品的資源優勢,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人們都往往會懷著好奇心到龍美術館參觀這些稀世珍品。而對于一些缺乏傳播力度以及展品特色的民營美術館來說,因為同質化嚴重,使得這些美術館在民營美術館大潮來臨時,難以迅速找到足夠具有吸引力的亮點,因此顯得有些沒落。
發展之路困惑重重
隨著民營美術館的蓬勃發展,其背后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許多美術館都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和挑戰。一些民營美術館一年內僅有1-2次展覽,持續幾個月的時間,其余時間幾乎都成為了提供出租展覽場地的“房東”。
對于民營美術館來說,最大的生存條件無疑是資金的支撐,雖然一些企業家在發展自身產業的同時無論是出于對藝術的喜愛還是看好藝術市場的前景而建立的民營美術館,都難逃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巨大沖擊。當經濟危機悄然而至時,企業自身都不堪重負,更是無暇顧及美術館的建設,這些美術館也成為企業家們首先砍掉的“多余”部分。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民營美術館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美術館一年少則幾百萬元多則幾千萬元的資金投入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僅靠門票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由于現有的法律在民營美術館資金投入這一領域尚不成熟,民營美術館無法像國外一些美術館一樣,可以吸納社會資金,獲得其他企業的贊助和支持。
除了缺乏資金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導外,民營美術館還面臨著泡沫化的誤區和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在多家民營美術館的介紹中不難發現,人們熱衷于將美術館的體量、數量、規模、資金等擺在重要的位置上,民營美術館的整體發展呈現出向“大”發展的趨勢,這樣在泡沫化中發展起來一味追求“大”的民營美術館最終往往以失敗而告終。而民營美術館的扎堆式爆發也帶來了美術館內容的同質化,多家美術館以傳統國畫或當代藝術為主要展覽內容,缺乏具有鮮明特色的展覽主題。
其次,對于民營美術館而言,學術性和專業性也顯得尤為重要,能否更好地發揮民營美術館的靈活性,如何打造民營美術館的完整資金鏈都對美術館團隊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色化成未來之路
如今,難逃“房東”命運普遍存在于大多數的民營美術館中,甚至民營美術館因為母公司資金鏈斷裂的問題而不了了之早已成為業內屢見不鮮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表示,民營美術館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但目前在這一方面還未建立完整的捐贈、稅收優惠等政策的法規,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他企業資本的進入,使得美術館資金來源相對單一。因此,只有有序的市場建設以及社會資金對民營美術館的投入逐漸增多,民營美術館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
而對于一個新的民營美術館來說,其發展之路更是舉步維艱,在國營美術館免費參觀的條件下,許多民營美術館仍在收取門票,對于那些收取門票而展覽質量不佳且毫無特色的民營美術館,觀眾似乎并不買賬。因此,如果說資金是民營美術館的“血與肉”,那么尋找特色化的展覽內容則是美術館的“靈魂”。而在這一方面,今日美術館早已尋找到了突破口,今日美術館很好地利用了民營美術館的靈活性,使今日美術館成為當代藝術的前沿陣地,在長期的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更深層次地發掘中國當代藝術的內涵,使其展品有別于其他美術館。除此之外,近年來獲得較高關注度的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也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成立近十年來,始終堅持以“東方美學”為線索,實現了跨文化、多領域的交互。而這背后依靠的是其專業性團隊對藝術市場敏銳的觸覺。
有業內人士指出,民營美術館若想爭得一席之地,除了資金外,更重要的是美術館要有明確的定位,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在關注中國當代藝術以及流派的同時,更加注重青年藝術家的發現和培養。同時,民營美術館還應加強管理人才以及經營人才的管理和培育,通過提升經營人才的專業性來實現展覽質量的提高和特色化定位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