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品在拍賣市場上,盡管近兩年行情波動大,下滑嚴重,然而在畫廊、藝術博覽會等一級市場,當代藝術市場卻相當活躍,境內外畫廊舉辦各種當代藝術展、論壇、講座、路演,同時多家畫廊、藝術機構還積極引進、推介西方當代藝術,越來越多國外藝術家的名字出現在市場上。
9月15日,“2017藝術深圳”在深圳會展中心拉開帷幕,開啟了為期四天的藝術盛宴。該展會已于3年前作出調整,現集中聚焦當代藝術。記者從現場獲悉,近年來趙無極、朱德群等大家畫作在拍賣市場上的出色表現,帶動國內當代抽象畫市場發展,再加上出國出境人群增多,國人對西方文化藝術接納度增加,這也使得國內不少畫廊調整策略,積極挖掘國內外有潛力、有市場的抽象畫家。此外,隨著大眾藝術消費市場的升溫,多元、個性、表現形式多樣的當代藝術品契合了一些年輕藏家的需求。
當代藝術拍賣成交量連年下滑
據了解,近年來,當代藝術在拍賣場上出現“滑鐵盧”。據artnet最新的新聞和數據分析,2017年拍賣行所提供的當代藝術拍品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近20%,今年上半年當代藝術拍品成交量與2014年同期相比下滑三成。
來自artnet數據庫顯示,今年上半年的戰后及當代藝術拍品的上拍數(全球420家拍賣行提供了70473件拍品)及拍品成交量(實際出售47052件拍品)都嚴重縮水,成交的當代藝術拍品量驟減20.8%,最終被購得的拍品數量也萎縮17.5%。
在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拍賣成績同樣起起伏伏,不穩定。據雅昌藝術網介紹,根據該機構對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北京匡時、西泠拍賣等9家拍賣行的調查發現,在世當代藝術家成交總額與現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總額相比,前者從2007年至2008年巔峰期70%以上的占比,到2010年至2014年間滑落到占比50%左右;至2015年至2017年春,比例已經逐漸滑落至30%以下。
與拍賣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一級市場,當代藝術卻顯得相當活躍,這兩年很多藝術機構、畫廊、藝術博覽會都在作出各種嘗試,激活當代藝術市場。
“藝術深圳”是一個主要為藝術家、畫廊、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該博覽會在3年前曾作出大調整,轉向專注聚焦于當代藝術,今年該展會更重視開闊視野、放眼國際。記者在展館現場看到,除了來自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本土等內地城市的畫廊外,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歐洲國家的知名畫廊亦不少。
據該展主辦方面介紹,今年該展會主畫廊區展示來自全球60家知名畫廊及其代理的千余件現當代藝術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綜合材料等多種形式。為突出強調藝博會年輕、創新的優勢特色,主辦方稱,在前期篩選時他們還特別側重對品牌機構、新銳藝術家選擇,比如首次參展的、在歐洲以獨具慧眼、善于培養新星而著稱的柏林國王畫廊,以及深圳e當代美術館、臺北的藝境畫廊、巴塞羅那的米格畫廊、香港的世界畫廊、香港的芳草地等業界知名畫廊。
記者發現,在場館內出現不少大師級作品,如達利、米羅、安東尼·格姆雷、安尼施·卡普爾、趙無極等作品,同時還有不少國內當代藝術畫家方力鈞、羅中立、葉永青、陳丹青、李津、徐累等的最新創作,這些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均為不同類型的收藏及觀賞需求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拍賣市場的當代藝術價格行情會對畫廊的當代藝術有所影響,但影響不大。”一家參展畫廊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國內畫廊、藝術機構等一級市場來看,當代藝術市場還是相當活躍,成交上升,藏家穩定增加。“此外,從不少畫廊和藝術機構頻頻從國內外引進、推介、展示新當代藝術家行為來看,亦說明國內這一市場在逐漸升溫,國內藏家,尤其是國內年青一代的藏家對當代藝術更容易接受。”
新一代收藏家偏愛當代藝術
記者在藝術深圳展現場,看到不少畫廊均有推出國內外抽象畫作品,像趙無極、馬可魯、孟祿丁、毛栗子、盧齊歐。封塔納等藝術家作品,其中趙無極的《無題》(76×56cm)、《迷失森林》(65×50cm)版畫,報價均為5萬—6萬元/幅。
香港獅語畫廊此次也將剛舉辦過個展的李磊作品帶到展會上,李磊現為中華藝術宮館長,長期從事于抽象藝術創作和研究,力圖將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國際上成熟的抽象藝術語言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的抽象藝術之路。
相比內地剛剛起步的抽象藝術市場,有畫廊認為,內地買家更傾向于容易理解的具象畫作。一家來自杭州的和維畫廊有前負責人小歐稱,國內買家購買當代藝術時相對喜歡容易理解的畫作,而且喜歡獨特性強的作品,“像倫敦等成熟市場的買家,他們喜歡概念性強的作品,比如畫作、攝影等。”
據上述人士稱,根據其經驗,國內買家對當代藝術品的普遍接受價格在2萬美元以下,若是超過2萬美元的作品,則會有更多考慮,出手謹慎。“現在國人買一幅畫,60%是出于投資考慮,30%是因為喜歡,10%是因為其它原因。”
“明顯感覺到今年深圳當代藝術市場比去年有所發展了,以前買家可能只會看畫好看不好看,但現在他們會去了解藝術家的背景,相對成熟了。”針對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當代藝術作品量價齊跌的問題,北京一家畫廊有關負責人認為,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因為拍賣市場上的作品價格太高了,不合理,“我們的作品不會跟著拍賣市場行情走,而是由市場來決定它們的價格,一般來說,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價格最好是慢慢上漲,根據市場、他的畫畫狀態、進展來慢慢上升,不會突然賣得很貴。”
在“藝術深圳”藝術展上走訪時,記者發現,參觀者對很多作品的藝術家都具有一定的熟悉度,對多種形式表現的作品都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在現場,記者看到兩位年輕女士結伴前來看畫,在楊福東的作品《夜宴》前駐足觀賞。
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活躍起來,與新一代中國藏家的崛起有關。相對于老一輩藏家,新一代藏家的知識更加廣博,而且大部分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故他們在選擇藏品時也更為理性,他們的藝術品收藏也更偏當代。
知名拍賣行作出調整適應亞洲市場變化
記者從業內獲悉,每年威尼斯雙年展、巴塞爾藝術展等國際知名藝術展舉辦時,都會吸引很多國內藏家前往觀看,有國際拍賣行和藝術機構告訴記者,看到這樣的趨勢,他們亦計劃開拓一項新的業務,即組織國內藏家,并由拍賣行的資深專家帶隊,在這些國際知名藝術展舉辦期間帶領他們去觀展。
有藏家表示,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參加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展,親眼目睹了近年來中國收藏家的崛起,“當年亞洲面孔寥寥無幾,但大約5年前,中國收藏家們開始參觀巴塞爾藝術展,現在這成為了一個非常時尚的事情。”
今年香港春拍時,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香港首次在夜場上引入并加大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其實也是因為看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藏家市場發生變化而作出的調整。佳士得亞洲總裁魏蔚曾向記者表示,今年春拍時該公司首次在晚拍中設立融藝專場拍賣,推介多幅西方及當代藝術作品,就是因為這兩年看到有不少亞洲藏家前往歐洲、美洲等地拍賣場購買西方藝術作品,為了方便亞洲藏家,故他們將西方當代藝術品帶進來。
香港佳士得2017年春拍時,融藝專場的24件作品成交4.1304億港元,其中11幅西方戰后及當代藝術作品成交10幅。
魏蔚稱,隨著很多中國“富二代”開始執掌家族生意,并逐步建立他們自己的藝術品收藏,“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家,非常熱衷與藝術家直接交流。并且,他們往往堅持自己的判斷來進行收藏,更有主見,而不僅僅將藝術作為一項投資。”
她還指出,這些“富二代”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認知與西方世界幾乎同步,就藝術品交流、與朋友們一起結伴去海外看藝術展,在其社交圈內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