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海外文物回流的困境丨
就當下形式而言,海外文物回流共有五個途徑:1、依法追索2、民間捐贈3、商業回購4、跨國訴訟5、直接談判。有報道稱,目前流失文物的回流,有90%是靠回購,即個人或者機構參與國際市場上的商業拍賣,將文物買回來;我國也成立過流失文物的回購基金會。1957年我國花巨款回購了著名畫家韓滉的《五牛圖》。2002年國家啟動了珍貴文物征集專項資金,并花了2999萬元買回了國寶級文物——宋代米芾的《研山銘》手卷,此后又先后花費2億多元買回了包括戰國虎形佩等在內的多件文物。國內機構和企業、個人也回購過不少文物:上海圖書館1998年花450萬元從佳士得拍賣行買回了《翁氏藏書》;保利集團也曾斥巨資買回了圓明園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銅像。
▲韓滉《五牛圖》 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然而,在商業回購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稅收,中國高額的關稅是海外文物回流的困難因素之一。2007年,國家稅務部門第一次將文物藝術品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并與奢侈品放到一類中,規定:對于進口的文物藝術品將收取12%的關稅。2012年對關稅稅率作出調整,降到6%。此外還要對進口文物藝術品收取17%的增值稅。目前,根據新規定,超過100年以上的文物可以免收關稅,但仍要征收17%的增值稅。如此一來,許多文物收藏家在海外購買了文物藝術品,都不愿意帶回到境內,而采取放在香港的保險箱里或境內的保稅區里保管,以規避交納高額關稅和增值稅。
對比英國對文物藝術品只征收5%的增值稅;美國海關只對時間小于100年的藝術品征收6.6%的進口關稅,超過100年的文物可以免稅,而且免收增值稅;香港對文物藝術品免征進口關稅及增值稅來說;中國大陸對于文物和藝術品的稅收可以說是相當高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阻礙了海外文物的回流。
▲2002年回流文物,米芾的《研山銘》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除了稅收問題,海外文物的回流還面臨著真偽的問題。在中國的富人帶動下,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大量的中國文物也通過各種途徑開始“回流”回國內。粗略統計,過去20年間,通過拍賣回流的文物超過10萬件。而在目前的中國內地拍賣市場,海外回流文物已超過30%,利潤也占到50%。在這些回流的藝術品中,當然不乏珍貴的文物精品,但更多卻是高溢價的平庸藏品和大量贗品。
現在國內拍賣公司到海外征集拍品,國內收藏投資機構從海外拍賣行拍獲帶回,以及海外人士捐贈給國內博物館——這看似簡單的三種海外文物贗品回流渠道,背后常有“曲線救國”的利益輸送。很多造假商人也開始利用“海外回流”曾經積累下來的“好名聲”,轉而將高仿品滲入其中,謀求暴利。內地制造的現代贗品先經包括拍賣行在內的古董商以“仿古工藝品”送出海外,一到海外古董商馬上讓它們搖身一變成為“文物”;或“自我征集”帶回國內拍賣,那些入關的手續就成了“回流文物”的憑證;或委托海外拍賣公司拍賣自我拍回,再拿到國內拍賣,這就成了“回流文物”。這類問題的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真正的文物回流。
此外,以書畫市場的規律來看,當供給大于需求的時候,就會造成整個市場的供需不平衡,并且會影響到市場,而且從書畫市場的情況來看,許多海外回流拍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容易對于書畫市場造成沖擊,即使拍品本身真假沒有問題,但隨著市場存量越來越多,許多原先的一些書畫藏品的價值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