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中央美術學院、廣東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和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靜水深流——潘公凱作品展”于2007年4月25日-5月12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從此次展出的37件作品中,能看到潘公凱先生的藝術歷程重視對民族文化傳統的研究,對中國畫歷史、理論、筆墨、技法有深入理解與把握;在繼承青藤、白陽、八大、昌碩與潘天壽等寫意花鳥畫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更為凝重、整體的現代感,建立起了注重黑白對比、簡括精致、渾厚大氣的個人面目。
潘公凱先生的名字我們都頗熟知,而且往往還將之與另一個大家熟知且敬仰的名字--潘天壽先生聯系在一起,兒子的名字能與赫赫大名的父親并列在一起,這既是無上的榮耀,也是一種挑戰且充滿著壓力。潘天壽先生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藝術大家、美術教育家、史論家,他更是以“強其骨”的人格魅力,鑄成了他錚錚有聲的人生,“人生須有藝術。然有人生而后有藝術,故最藝術之藝術,亦為人生。”這可以說是潘天壽先生的藝術人生理想,他完成了,完成得錚錚有聲。
潘公凱先生是在這樣身傳言教的環境中成長,深受這種的熏染,從小就明確了藝術與人生之間的關系,“我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整個社會的必然趨勢,看成是我要在自己的一生中具體實踐的人生理想。”“做人比做藝術更難,做人比做藝術更重要、更為根本?!迸斯珓P先生的這些表述,使我們可以從更深的一層認識同樣作為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史論家的他的人生。
作為藝術家,潘公凱先生的繪畫力圖體現一種與宏大的人類精神同構的內在氣局和力量,一方面,畫面的結構,筆勢、墨氣,流露出鋪陳的張揚之勢,另一方面,表達的題材內容、韻味意境,深含著東方人文的詩性情懷。在他大開大合、縱橫派闥的視覺圖式中,流動著勃勃生機和意蘊深遠的生命意識。
作為美術教育家,潘公凱先生在先后執掌中國的兩所重要美術學府--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期間,致力于學科、專業的系統革新和校園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在當下中國教育百病叢生,混亂而疲憊的情勢下,堅持文化的理想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其中的艱辛和必須所具的膽識魄力能力,是非一般人所能擔當的。
作為美術史論家和研究者,他有著深厚的學養和寬闊的學識,且敏于思考和勇于提出問題,面對新的歷史變革和中國畫處境,他提出許多重要而獨有見解的理論命題,并不遺余力地推動這種理論的系統化建設,為中國美術史論和中國畫的當代發展做出了突出的成果。
其實,潘公凱先生的研史、求思、治教、探藝諸方面匯通化合的實踐,其落實點在于實現振興民族精神、復興中華文化的宏大人生理想。面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等的歷史交匯和激變,具有悠久文明積淀和成果的中華文化應在世界的文化之林中有獨立而自強的地位,要為當代的世界文化作出我們時代的作為和貢獻,這是潘天壽先生等這代人的理想、堅持和努力,現在,潘公凱先生的這一代以及再一代,也視之為一種歷史的使命和責任,也將為之奮斗終身。這就是潘天壽先生所說的“先人生后有藝術”,這也是潘公凱先生所認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人生。
“靜水深流”作為潘公凱先生這次畫展的題目,提示出他的對待藝術與人生的態度,也體現了他為人為藝的一種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