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xié)委員曾成鋼的書房里彌漫著淡淡的檀香,大大小小的雕塑、散落著的工具、油泥及尚未完成的作品似乎昭示著他的身份: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
金色的陽光透過落地窗斜照進來,曾成鋼一身太極服,手捧清茶,顯得愈發(fā)清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提出了《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站起來——關于在首都籌備建立中國國家雕塑藝術博物館的提案》。
“哪怕我要做一枝寧靜的‘蓮’,也要表達出生命的力量”
曾成鋼的博古架上,擺放著一個個乳白色的“蓮蓬”,巴掌大小,綻裂開來,露出里面蒼勁的脈理,仿佛掙扎著發(fā)出生命的吶喊,足足有50個之多。這是曾成鋼的作品“蓮說”,曾獲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哪怕我要做一枝寧靜的‘蓮’,也要表達出生命的力量。”他說。
蓮在藝術中往往以圓潤飽滿的形象出現(xiàn)。可是曾成鋼的蓮蓬卻枯萎干裂,唯有一顆顆蓮子暗含其中、異常光潤。“枯萎的蓮內涵更醇厚,它滄桑、悲涼但是飽含希望,生命感更加強烈。”如今的曾成鋼年逾不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雕塑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他研究生還沒畢業(yè),青銅雕塑作品“鑒湖三俠”就獲得了新中國第七屆雕塑展金獎。可他從不是一帆風順,其間沉寂過,但終究在一次次坎坷中得到升華。多年來,他數(shù)十件作品在國內外展出,有“金牌專業(yè)戶”的美譽。
“作為中國人,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有所繼承”
“文化是民族的魂。”曾成鋼說。
“用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來講,文化是‘水’,生命之源;文化的載體是‘土’,例如建筑、雕塑等藝術形式。有了‘水’和‘土’,才滋生了萬物,即‘木’。‘金’是度量衡,如社會制度與體制,是可以設計的,是讓社會運轉的象征物。那么‘火’呢,就是精神,有了精神、光明,世界才會有希望。”曾成鋼用五行妙解“文化”。他強調:“作為中國人,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有所繼承。”
曾成鋼說,“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和城市建設突飛猛進,更需要用文化來充實人們的空間。一個民族沒有文化,這個民族是長不了的;一座城市沒有文化,那將是一座死城。”
曾成鋼認為,“雕塑是讓文化物化的重要形式,能夠完整形象地表現(xiàn)從古到今的中華文明史,既易于觀賞、參觀,又能較好保存,具有強大的公共交流性,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產(chǎn)生作用。它還可以形成一個城市的地標,對城市發(fā)展和品位提高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
“一個藝術家要有建造殿堂的精神”
學生時代,曾成鋼就牢記住先生的一句話:優(yōu)秀雕塑是“站起來”的,否則只能是一攤泥!
“站起來!”這句話讓他記了多年,說了多年,也思考了多年。今年全國兩會上,曾成鋼提交提案,建議在首都籌備建立中國國家雕塑藝術博物館。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文明古國,雕塑作品精美輝煌,但至今沒有一座國家級的專業(yè)雕塑藝術博物館。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珍品主要是陵墓雕刻和宗教石窟,絕大部分位于偏遠地區(qū),有的被列強掠奪,有的已經(jīng)毀棄,有的仍被埋沒在深山古剎里亟待搶救。一些現(xiàn)代雕塑藏品原件多在各地方博物館倉庫里堆積,使這門藝術的歷史承載變得十分薄弱。曾成鋼說:“建立雕塑藝術博物館是幾代雕塑家的夢想。”
曾成鋼建議,籌建國家雕塑博物館可以探索實行“公辦民助”,即由國家負責立項、選址、規(guī)劃、建設、藏品征集,由專業(yè)的國家級學術團體中國雕塑學會承擔美術館的管理、藏品收藏及其研究,公眾審美教育和中外雕塑藝術交流等。
曾成鋼講了一個故事:有3個蓋房子的工人,一個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搬磚頭,做苦役;一個認為是在砌墻,勞動而已;而另一個認為自己是在建造一座宏偉神圣的殿堂!他說:“一個藝術家,就要有這種建造殿堂的精神,有對自己的事業(yè)和本民族真正的、深度的理解,這需要一種使命感,把自己整個的生命投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