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擋不住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
公元二00八年六月十二日九時許,距汶川大地震整整一個月,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五號樓新廳,200多家國內外媒體記者,見證這一歷史時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云林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隔著長長的談判桌,沒有絲毫遲疑,各自微笑地伸出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是兩會中止接觸9年后的首次對話。
又稱慶功廳的釣魚臺五號樓新廳內,北墻鑲嵌著大陸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于2005年創作的巨幅國畫《總領群芳》,五十六朵盛開的牡丹,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成員。東面和南面是一整排的落地玻璃窗,北京初夏爽朗的陽光清晰透射進來,巨型的圓形穹頂淺藍色光線柔和溫馨,與方形會場,構成天圓地方格局。
6月20日午后,杭州西子湖畔,荷香陣陣,本刊記者采訪了《總領群芳》的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常委,著名畫家何水法先生,聽他暢談慈善和藝術之道。
記者:何老師,這次汶川八級大地震,給四川等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人員傷害。全國很多藝術家都進行了作品捐贈和義賣,根據我們現在掌握的資料,您是浙江省第一位以個人名義進行義賣賑災的畫家。這跟您自身的經歷有沒有關系?
何水法:是的,汶川大地震的捐贈也是我很多捐贈里的一部分,作為藝術家,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一個藝術家應該對周圍的事物很敏感,他要有敏銳的捕捉能力,和社會同步,與生活息息相關,胡總書記說的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大處看,黨和國家對地震不惜代價的救援,讓人民信賴,從小處看,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覺奉獻的愛心,讓世界感動!
藝術家是從生活,從人民中走出來的,他要實現自我超越,又必須回到生活,走進人民。慈善,可以說是幫助藝術家走進現實生活的一種最好的途徑。
我1964年杭州市工藝美校畢業,到1978年考取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中間做過二十多年工人,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我現在生活得還好,但我沒忘記曾經的艱難歲月,所以一看到有地方遭災受難,我就坐不住了,一定要盡點心,幫點忙。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也給藝術和藝術家帶來更多的活力。
當藝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種調劑或者愛好,生活是幸福的。唯有這樣,藝術和生活的目的才是一致的。地震發生之后,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們藝術家必須拿起毛筆,這才是我們的行動。畫好畫,這個畫就可以賣錢,把這個錢捐給國家,用在災區人民身上。這和一個消防戰士,去現場解救幸存者,一個醫生,為傷員服務的道理一樣,都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分。
記者:您去過幾次四川,對那里有著什么樣的印象呢?
何水法:我最早是1978年去的四川,那個時候我還在浙江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當時我們去了樂山、峨眉山,還有都江堰。之后又在四川省美術館搞了個畫展,再后來我去過九寨溝,去的路途是要經過汶川的。這個期間中國美協在那邊搞過一個展覽叫“西部大地情”,當時我是評委,后來又陸續去過幾次,加起來不少于5、6次,所以對四川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四川給我的印象是非常美麗的。“天府之國”,是個好地方。
1992年,為參加全國第一屆花鳥畫展,我創作了《一串紅》,這張畫的靈感,就是來自1978年在峨眉山萬年寺看到的一串紅。那時是清晨9點的樣子,山上霧蒙蒙的,有一縷陽光正照在一串紅上,那真是鮮艷、璀璨奪目,給人感覺很滋潤、很鮮艷。因為峨眉山是煙霧繚繞,一縷陽光下來,照得一串紅很透明,很靚麗。這個印象我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當然我們各地的一串紅也很多,但我一點也沒有峨眉山看到的那種感覺。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不僅在這次“5.12”汶川大地震中多次參加捐贈活動,募集救災金額達百萬,而且您在平時也是不遺余力的捐助貧苦人員和幫助弱勢群體,如參與浙江省殘聯——助行工程,幫助民工子弟……給我們感覺是:“哪里需要您,您就出現在哪里”,您還記得您第一次慈善捐贈是什么時候嗎?
何水法:第一次比較大規模的捐贈是1990年,給山東荷澤博物館。
菏澤是牡丹之鄉,是我藝術創作的源泉之一。1975年到現在,我去過11次,平均3年一次,如果說杭州是我的人生故鄉,那么荷澤也可以算是我藝術的故鄉。
1984年我到菏澤博物館去搞展覽,當時條件很差,我就問了:“你們博物館條件這么差,為什么不新建呢?”館長跟我說:“何老師,沒有錢建啊!”
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腦子里,因為他們山東人很淳樸,當時布展的時候從工作人員到館長一起,一個晚上就搞好了,我非常感動,展出作品有100張畫,后來我送了150幅,當時討畫的人太多,我累得腰都彎了,最后一張是趴在案子上畫完的。
1990年元旦的時候下了一場大雪,一輛面包車開到我家里,當時館長、副館長都來了,我說下這么大的雪,你們來干什么?
他們說:“何老師啊,有事情求你來了,之前是沒錢建不了,現在是非建不可了。”因為博物館漏的很厲害,窗戶什么都壞了,他們館里藏有唐寅的書法,還有很多一級文物,是非常寶貴的。他們希望我能幫上忙,我當時想了想,決定送給他們30張畫。
其中有16張,他們拿去送給一些單位,后來批了建館經費600多萬,在90年代初,600萬是很厲害了。他們也是很有心的,聘請我為名譽館長,而且建好之后,菏澤博物館開館的首次展覽與和我的邀請展是同時開幕的。當時我是非常的感動。我對山東的感情是牡丹情啊!
記者:在慈善捐贈活動中,那些事情讓您特別難忘?
何水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向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做的捐贈。
1995年全國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首屆理事會在北京召開。當時王芳同志是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又是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會長。
他老人家親自邀請我去北京,我到了以后,他對我說:“是請你來參加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的。”
我說:“好的。”
當時我也不知道具體是怎么樣的,也沒有帶畫,如果早知道,我就帶張畫來。
他說:“帶張畫是好的,要不就直接在這里畫一張就好了”。我說:“沒帶筆來,不習慣”。
我就給我夫人打電話,讓她選一張四尺整張的沒有題過字的牡丹,當天讓學生專門送到北京,當時就在王芳家里讓他給我題個字,王芳題的是“東風浩蕩”,我題了“祝賀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成立大會上有一個捐贈儀式,當時我坐在第一排,王芳邀請我講話,我搖手推辭不好意思講,他看我搖手就讓其他人先講了,最后,他又說:“請著名畫家何水法講話。”
由于王芳再次邀請,我只好上臺,各大媒體的攝影機、照相機都圍上來,當時我很激動啊,我作為一個藝術家來參加這次會議,我也沒有做什么準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多港澳的企業家捐一百萬、二百萬,我說我是個藝術家,我就捐畫,我當場宣布捐出20張作品。
當時全場鼓掌,我下來之后,王部長對我說:“水法,你捐兩幅作品。”
我說:“20幅”。
回來之后我精心準備,基本四尺整張以上,有些是八尺整張的,而且都是裱好送去,我做事情喜歡非常仔細。畫運到北京之后,有位陳先生愿意出價120萬全部買下,在當時120萬是很高了,后來王芳說等有機會拍賣再說。王芳是位很有遠見的人,現在畫價漲很多了。
作為我來講,政府給我榮譽,讓我參加會議,我也就有責任,因為榮譽跟責任是一致的,我們要了榮譽也要付出,不要老是拿進不付出。所以你問我心態,我覺得做好事是光榮的行為,人一覺得光榮心態就好,心態好身體才會健康,你看我現在身體很好,就是因為我覺得該做的就去做,這樣沒有什么牽腸掛肚的事情纏著。
記者:現在經濟發展了,社會也相應的出現了階層差異,表現在收入、就業等機會的不均等,你如何看待慈善行為對縮小階層差異的作用?
何水法:做人要有善心,要有愛心,我們要關注社會,關注各界人士,要關注農民兄弟,要關注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2006年夏天,我看到報紙上面登著民工子弟需要關愛,需要學藝術。早報的記者和我聯系之后,我冒著酷暑帶他們去曲院風荷寫生,我拿著自己的畫冊發給每個小朋友一人一本,還給他們每個人發十張宣紙和毛筆,那些小孩子很高興,叫我爺爺、爺爺,我很感動,也很滿足,和孩子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上午。
我說任何一種權力都不能剝奪孩子們想學習的心,我們要鼓勵他們,給他們方便,包括這一次對地震災區的人民。
另外,我和浙江高爾夫球協會的一些朋友也共同參與過幾次慈善活動,2007年12月31日,在西爾酒店,我受邀出席他們協會舉辦的迎新慈善晚宴,和張蔚文主席一道為會員頒獎,我為協會專門創作了一張四尺三開的《總領群芳》,義賣十三萬元,捐贈給浙江省高爾夫球協會慈善基金;
這次地震后,我也從媒體和朋友那里了解到很多高爾夫球會員做出了巨額捐款、捐物的義舉,浙江能以40多億的捐款額排在全國的前列,有他們當中很多人的奉獻!
我感到,我身邊的很多浙商不僅追求事業的成功,更看重人格與境界的不斷提升。有一種社會責任的自覺擔當,這對于浙江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要求來說,是重要的保證和強大的動力。
記者:您參與曾捐助云南龍陵縣臘勐鄉“長菁中國畫希望小學”,青少年教育,一直是我國慈善事業的主要方向之一,您也非常關注,能說說原因嗎?
何水法:參加這個活動讓我很震撼。
看到那么多需要幫助的孩子,看到那些原本應該接受教育,卻因為生活貧困不能得到正常教育的孩子,我非常難受。也不知道為什么,心里總是在犯難,不管自己怎么去做,不管做了多少,甚至有的時候做得很累,但還是有這么多人需要幫助。想到這些,我只有一聲嘆息。用我自己經常說的一句話:“盡力去做吧!”
在參加今年三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全體會議期間,我一共提交了5個議案,其中涉及青少年培養的有四個:第一個是青少年美育教育刻不容緩;第二個是國有博物館、美術館應創造條件,開放國寶真跡的展覽,讓孩子們領略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第三個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高民族素質,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要從娃娃抓起;第四個是借勢北京奧運,促進文化藝術傳播,并且在校園弘揚體育的公平競爭精神。
我為什么這么關注青少年的美育和成長呢?
從2001年開始,我在北京和杭州都開過花鳥畫高級研修班,北京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的研究生班,我做導師,在全國范圍招募學生,但是說實話,招到合適的學生不是很容易。
這些年輕人有一些繪畫的技巧,但是在藝術的觀念,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評判事物的眼光方面,讓我感到他們的成長是不夠均衡的,而且很難矯正。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忽然想學武功,他要是去少林寺,可能方丈未必敢收他,韌帶都僵硬了,心思也不容易單純,沒什么可塑性,弄不好有些花拳繡腿,要他忘掉都費勁,還不如一個6、7歲的娃娃來的好教。
所以武術也好,美術也好,都講一個童子功。半路出家能得正果的,是少數。
記者:何老師,您不僅捐助一些弱勢群體,您也非常的愛惜大自然的一切,您曾認養了一棵400多歲的古樟,當時是出于怎樣的一種想法呢?
何水法:樹木花草是有生命的,我們要關心它們,關愛生命,其中也包括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得到消息后,我就表態,認養一棵400歲的樟樹。
杭州是一個古城,我去過世界各地,可以說沒有一個能和杭州相媲美的,我們有優美的風景,有蘇東坡、白居易等無數先賢創造并傳世的歷史遺產。自然與人文在浙江、在西湖都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我們繼承了這筆豐厚的財富,不僅要自己享受好,更要保護好,留給子孫。
還有一個原因,我是一個花鳥畫家,我對大自然有特別的鐘愛。
記者:印度洋發生的海嘯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這一事件同樣也時刻牽動著您的心。當時在您的帶領下于杭州金溪山莊舉行了“為印度洋海嘯災難向杭州市紅十字會捐贈書畫”的儀式。你作為“世界和平文化大使”,從全球化角度去看 ,慈善事業是如何具有這種超越國界的凝聚力?
何水法:印度洋海嘯發生以后,浙江我也是第一個發起捐助的,當時我正和學生在外地寫生,知道事情之后我提議我們高研班的師生一起畫畫捐贈,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回到杭州我們就開始動筆了,畫了好幾十張畫,我就跟慈善總會聯系,他們說:“何老師,送畫當然很好,但是他們更需要錢”。我說:“好的,我就幫他們找了一些企業家來買畫”。后來一共賣了18萬。
在這個捐贈過程中,我一直有一個理念,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白求恩大夫相隔萬里來到中國,體現了一種國際主義精神,印度洋海嘯發生雖不在中國,也應該要有一個國際主義精神,當時我提了10個字叫:“翰墨獻真情、愛心無國界”。所以我一直認為,這個汶川大地震也充分體現了國際主義精神,現在世界變的越來越小了,所以不管哪一個國家發生災難,我們都應該關注,關注人類、關注世界。我們有難了,他們支援我們,他們有難了,我們支援他們,彼此是息息相關的。
最近日本發生7.2級地震,我們胡總書記跟溫總理馬上表明態度支援他們,我們需要世界和諧,我們不光中國要和諧,唯有世界和諧了,我們中國才能和諧,我們中國和諧了,對世界和平也是有巨大貢獻的。
記者:您現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和浙江省政協常委,在這個位置上,您將如何發揮作用,倡導藝術家和社會各界關注并支持慈善活動?
何水法:我感謝黨感謝政府給我的關愛,但是有多高的榮譽也有多大的責任。所以我在政協開會那天也提到,畫家不是畫幾張畫就好了,也是要不斷學習的,去年春節過后,我去北京,參加由中國文聯組織的“全國文藝界領導干部和藝術家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八次文代會上的重要講話培訓班”,我學習了九天,光記錄就用掉了兩支筆,最后我受到大會的表彰。
我們畫家,平時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專業上,但是通過這次政治學習之后,我深刻體會到思想提升的重要性。我覺得一個藝術家要學習學習再學習,要進步進步再進步,為什么呢,要是一個畫家沒有思想,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開拓性大家,因為變法是需要思想的,大藝術家首先是大思想家,我是這么認為的。
現在經濟總量已經上來了,但是地區差異還比較大,即使我們浙江,也有不少地方還比較落后,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不同區域的合作與互助,我最近也在整理新的提案,想呼吁一下,怎樣通過有效的機制保障,把應急的救濟和常態的慈善活動整合起來。
記者:您剛剛說慈善和藝術需要的都是境界,您覺得心態的升華與藝術的進步是如何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
何水法:用最簡單的話說,我做慈善事業,我就高興了,高興以后我就有靈感了,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藝術狀態,冥思苦想是不能成大家的,有人天天在方寸畫室里琢磨要變法,怎么變啊,自我封閉,不現實。我們有句話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到生活中去,生活里到處是活水,水到渠成,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
中國文化講究修養,修養靠積累,搞國畫創作也一樣,需要時時在積累,但是有時候,我們把這種積累看的窄了點,我老師陸抑非先生在世時,經常寫一幅對聯:“德從寬處積,福向儉中求”,里面提倡的就是注重慈愛之行與勤儉之德,我不相信一個人的所謂修養是靠不食人間煙火來獲得。如果你平時糊里糊涂,渾渾噩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是一定不行的。
記者:在訪談的最后,想請您給《中華美術》的讀者留言。
何水法: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和諧共存、仁愛互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全人類共同的心愿。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濟危扶困,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追求幸福,讓生活更加美好!讓世界更加美麗!
結束語:很高興和您有這樣一次談話,非常感謝您,不僅是我們的雜志,那些接受過您幫助的人,還有這個世界上想做一些善事的人,可能都會記住您,祝您平安,健康!
何水法慈善歷程鏈接:
1990年5月:何水法向山東荷澤博物館修建捐贈作品30幅;
1995年6月24日:“著名畫家何水法向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捐贈作品儀式”(20幅),在北京昆侖飯店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和姬鵬飛、李德生、王芳及公安部副部長蔣先進等出席了捐贈儀式;
1995年8月27日:為迎接“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召開,何水法創作的巨幅國畫《平等、和平、發展》捐贈儀式在北京新落成的全國婦聯大廈舉行;
1999年5月9日:何水法創作巨幅花卉《沖風斗雪顯精神》,敬贈中國駐南使館全體同志,以表達一個文藝工作者的崇敬之情
2002年1月2日:何水法資助“浙江省殘聯——助行工程”;
2002年3月31日:參加由省殘聯組織的扶殘筆會;
2003年3月13日:浙江省林業局、杭州市園文局等部門聯手推出首批供認養的古樹名木后,何水法認養一株400年古樟,并通過《錢江晚報》呼吁全社會重視環境保護;
2003年4月2日: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舉行“何水法名譽院長聘任暨作品捐贈”儀式,何水法捐贈不同時期精品六幅;
2003年6月26日:何水法為“抗非雕塑”捐獻作品;
2003年8月29日:何水法參加“百名書畫家援助藝術學子”活動;
2003年10月5日:“愛在旅途.桂花援助專項資金”項目在杭州啟動,何水法捐贈作品“金桂”;
2004年3月20日:何水法先生為“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捐贈作品;
2005年1月6日:何水法攜眾弟子向印度洋海嘯災難捐贈作品義賣籌款18萬元;
2005年1月13日:浙江省書畫界義賣作品捐助海嘯災區,何水法創作《錚錚鐵骨寫心象》;
2005年4月16日:何水法攜弟子向菏澤市慈善總會捐畫;
2005年10月25日:由于何水法在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中的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基金會于聯合國成立60周年慶典之際,授予他“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稱號。
2006年5月9日:與龍瑞、陳永鏘等捐建云南龍陵縣臘勐鄉“長菁中國畫希望小學”;
2006年5月27日:參加“用畫筆圓孩子們的上學夢——知名畫家云南助學”活動;
2007年12月10日:何水法創作《愛滿天堂》,義賣3.8 萬元,捐助天臺17歲少女陳丹宜進行斷肢再植手術;
2007年12月31日,何水法創作《群芳》,義賣13萬元,捐贈給浙江省高爾夫球協會慈善基金;
2008年1月5日:何水法精心作畫義賣12萬元,資助浙江作家汪浙成救女;
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后,何水法連夜作《國香》義賣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8年5月13日:中國美術家協會號召全國畫家向災區捐贈作品,何水法應邀創作《拂云》作品寄美協北京總部;
2008年5月15日:著名畫家何水法為四川地震災區特別創作的作品《國香》最后以30.66萬元被認購,全部善款連夜委托《今日早報》社捐往災區;
2008年5月17日:浙江省政協組織“中國一家,情系汶川大型書畫義拍”活動,何水法捐獻作品《香遠》;
2008年5月21日:何水法把自己精心創作的一幅《春滿人間》中國畫作品,通過當地媒體進行愛心義賣,義賣所得的款項50萬元人民幣,全部捐贈給浙江省愛心事業基金會,用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賑災;
2008年5月22日:“親愛的小孩——浙江百名書畫家援助災區孩子義賣”活動,在浙江廣電集團800平方米演播廳舉行,何水法等百名浙江書畫家現場捐贈作品并進行義賣,何水法創作的《紫氣東來》拍得善款20萬元;
2008年5月28日: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民政部社會工作協會組織“為了孩子——中國藝術品經營行業及藝術家賑災拍賣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何水法先生捐贈作品予以支持;
2008年6月4日:《香港大公報》組織海內外藝術家義賣賑災,何水法捐贈《春艷》。
(《中華美術》雜志 2008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