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長明
白雪石先生是我國當代繪畫藝術領域成就卓著、具有創造性業績的大家,耄壽96溘然仙逝。緬懷先生一生,“承傳統開新境妙寫漓江山水 尚品德默奉獻堪稱一代大家”(筆者撰寫的挽聯)。
一、白雪石繪畫的藝術特色
精研傳統 功力深厚
白雪石先生17歲師從京城當時很有名的花鳥畫家趙夢朱先生,學習沒骨花鳥畫。1933年,經畫友介紹,加入當年北平著名繪畫社團“湖社”,后師從梁樹年先生研習山水畫,梁樹年先生山水畫主宗宋、元各大家。白先生為學傳統,節衣縮食,積攢夠高額的故宮門票之資,去故宮臨習范寬等宋、元大家真跡。1936年同梁樹年及畫友郭北巒在中山公園舉辦山水、花鳥三人聯展,受到當年北平畫界注目。1941年加入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并有兩次個人山水、花鳥畫展, 其中一次在中山公園舉辦。1943年以賣畫為生成為專職域家,多作仿古山水,如《劍閣凌云》、《秋江泛舟》等。1947年于中山公園舉 辦“白雪石山水作品展”。以上藝術活動和作品足以證明,白雪石先生青年時期即入門傳統繪畫藝術,并具很深的藝術造詣,在京城早已 展露其藝術才華。雖受當時歷史局限,多為仿古之作,“但是這對其突破當年故都流傳之‘四王’束縛,而直追宋元諸大家優秀傳統的精神,均可以在其用筆、用墨和設色,以及在其構思、構圖等章法布局和意境的追求中,顯現出當年梁啟超先生在對中國畫‘衰敗極矣’的批判,和恢復兩宋繪畫傳統的理念,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而從白雪石先生當年有關作品來研究,其作品中宋元大家之韻味,其傳統功力之嚴謹老到,作品氣韻之生動,點景人物等骨法用筆之精到等,均超出當年傳統畫壇,特別是廠肆中一般追隨‘四王’等名家摹古之作。從這里我們既可以看出白雪石先生在民族繪畫優秀傳統方面的深厚基礎,又可以理解他在建國之后,在繪畫創作方面表現出的,在傳統基礎上出新的創繪中,所具有的條件和歷史的原因。”(此段摘自董玉龍《德藝雙馨照畫苑》-文)
感受新時代 反映新生活
1949年建國后迎來新的時代,白雪石先生通過學習新的文藝理論,認識到“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堅持走傳統和生活相結合的創新之路,因而開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深入生活,進行寫生活動,并開始重視對現實生活中相關人物的寫生練習和創作嘗試。1952年創作的《少年水電站》被有關雜志選刊發表。1954年的現代人物畫作品《爭賣余糧》入選“北京市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機關刊物《美術》5月號予以選刊。是年,人民美術出版社選印為新年畫出版,并大批量發行全國,其原作為國家收藏。1955年花鳥作品《蒿菊雙鴿》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并為《旅行家》雜志和《北京晚報》選刊。1956年創作的《東單公園》和《把棉花撿凈曬干賣給國家》先后為《連環畫報》等雜志發表。1 957年創作《昆明湖的秋天》由《北京日報>刊發。在當年北京眾多傳統中國畫家尚難于突破傳統束縛而有新作品展出和發表的情況下,白雪石眾多新作品的展現確實為畫壇帶來一股新風。1 958年調入原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后 改為北京藝術學院)任美術系中國畫專職教師。同年帶同學下廠、下鄉,深入生活,現場寫生實習教學,創作了《石鋼在擴建》、《師生幫農業社打場》等新作,分別在《中蘇友好》雜志和《人民日報>刊發。 1959年繪有花卉寫生《瓜葉菊》、《玉蘭》、《菊花》及園林寫生《北海公園》、《中山公園一角》等作品外,還創作了現代人物畫《牧羊女圖》,由《人物》雜志和《人民中國》雜志先后刊發。還創作了現代人物畫《喂魚>入選“北京市美術作品展”,并由《中國畫》雜志刊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白雪石先生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積極適應新社會的要求,堅持深入生活走寫生之路,創作出一批反映新時代新生活的花鳥畫,人物畫,在當時畫壇起到重大啟示宣傳作用。其花鳥畫風姿綽約,精擅傳神,其現代人物畫感情真摯、生動出新,彰顯出他一貫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尊重傳統 勇于創新
白雪石先生之所以能從傳統型畫家中脫穎而出,是其具有堅毅的時代開拓精神,決心探索出一條傳統與生活相結合的藝術新路。多年來,行萬里路赴大江南北,深入生活,面對大自然,堅持對景寫生,留下許多精彩的寫生作品和速寫資料。1960年同張安治、吳靜波先生同去京郊香山等地寫生,并合作大型中國畫《香山十月慶豐收》。 1961年秋,同吳靜波、秦仲文、吳光字、趙楓川等老畫家赴山西黃土高原訪問和旅行寫生。作《卦書院》、《黃土高原>、《燕山之秋》、《蘭村》等。帶山水班的學生到京西古剎戒臺寺學院綠化基地寫生。 1962年春率山水班學生赴京郊雁翅、燕家臺寫生。作《龍門澗》,并題:“京郊燕家臺后山兩側,有東西二龍門澗,澗長數十里,峻巖怪石四立,澗水沖擊石塊,聲如萬馬奔騰,石隙中百草叢生,山鳥飛鳴其間,此為最狹處,俗名一線天。1962年7月白雪石畫并記。”同年秋與梁樹年先生率山水班學生赴懷柔云夢山、棗林村寫生。1963年秋,由中國美協組團,同張安治和南京陳大羽、宋文治先生赴井岡山、廬山、長沙、韶山等地寫生,作《井岡山》、《五老峰》、《沙洲壩毛主席故居》、《雙劍峰》。1964年中國美協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張安治、陳大羽、宋文治、白雪石四人聯展”。《五老峰》、《井岡山》、《沙洲壩毛主席故居》等為中國美術館收藏。1964年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次年率學生去江西景德鎮參觀訪問、實習寫生。1970年下放到河北石家莊李莊勞動。1972年奉國務院調令,同吳作人、李苦禪、梁樹年等老畫家回京作畫。為釣魚臺國賓館作大幅山水作品《漓江山影》和以長城為題材的雪景山水《北國風光》。同年赴京郊十三陵、溝崖寫生,有作品多幅。同年春應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邀請,赴廣西桂林,沿漓江兩岸徒步旅行寫生。開始了“漓江山水”的研究探索,直至1985年五赴漓江旅行寫生,形成既有鮮明藝術個性又蘊涵時代精神的清新明麗的“漓江山水”風格,受到國家及社會各界的贊譽和好評。1974年為深入進行傳統山水現代化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去昌平山村、西山戒臺寺、香山、天壇、故宮等地,以傳統筆墨對各地松柏、雜樹及山石結構仔細描寫推敲,在筆墨、構圖、表現手法等方面,經過反復的提煉,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創作素材和白描小品。作《長城腳下幸福渠》參加北京市美術展覽會,受到廣泛好評。該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1975年為中央工藝美院開山水課程,并去太行山寫生。帶學生赴江蘇等地“開門辦學”一年,作江南水鄉寫生作品多幅。去山西大寨參加勞動和體驗生活。又赴西山戒臺寺寫生,作 《戒臺寺古松》等作品多幅。1983年春于中山公園作寫生作品《古柏》。應邀為國務院紫光閣作巨幅 山水《萬壑松風》、《千峰競秀》等。 1984年春赴泰山寫生,作《泰山松》、《幽澗飛泉》等。1985年赴長江三峽寫生。至2001年86歲高齡再赴桂林寫生。從這一簡略年表即可看出白雪石先生除有重大創作任務幾乎每年都要外出寫生創作,即使在北京也要抽空到公園、近郊寫生。其勤奮敬業的精神令人敬佩。他曾感慨地說:“我確確實實感到行萬里路,畫千張寫生稿是山水畫家出新的起步點。”自雪石先生正是這一信念的忠誠實踐者。
董玉龍先生著《德藝雙馨照畫苑一一賀著名山水畫家白雪石先生 95華誕》-文對白雪石山水畫藝術有過全面、深入的評析,文中說: “(白雪石先生)當他第一次面對桂林、陽朔、漓江一代的山光水色,其心靈深處的震撼。觸景生情的感慨,及其在繪畫藝術上的創作沖動,是可想而知的。用白雪石先生自己的話說:當時,真好像進入了人間仙境似地興奮。對此,可以從其一系列的‘寫生桂林’作品——不論是全景式的‘墨筆桂林’,抑或是局部景觀的墨彩寫生作品——和其后來創作的所謂‘綠色桂林’、‘煙雨桂林’、‘意筆桂林’系列作品等等,在其藝術思想和創作手法的變化中,可以看出這位老畫家,從面對現實‘師造化’的寫生基礎上,向超越現實著意筆墨和意境感受的創作表現。”
“由于白雪石先生許多大尺幅桂林山水,多是根據當年有關涉外賓館,國家最高機關廳堂陳列之需要,因而在表現形式和繪畫手法上,以傳統的骨法用筆勾皴相結合的筆墨線條,表現出畫面中的基本形態之后,以多層次,多色階的汁綠、石綠等青綠敷彩,使墨彩和諧統一在有裝飾情趣的畫面中,從而創繪出一種既有著民族特色,又有著時代精神和現代化廳堂的協調統一,被當代畫壇和史論評家們稱之為 ‘現代青綠山水’的繪畫形態。應當說,時代的需要,使白雪石先生在其桂林山水的鴻篇巨制的過程中,既繼承了古代宮室殿堂之大青綠山水的藝術形態,又以個性化的時代藝術語言,突破了傳統大小青綠古舊的藝術模式,從而創繪出使入耳目一新的‘現代青綠山水’。白雪石先生在桂林山水系列佳作創繪過程中……借鑒了時代的繪畫理念和藝術手法,吸收了西畫中光影、透視法則,將水彩、水粉、版畫等表現技法結合到創作中。從而,使人感受到白雪石先生在其以桂林山水為代表的‘京派’新山水創繪進程中,把‘古為今用’借古以開今:‘洋為中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等理論原則,從生活現實和藝術表現相融合的藝術實踐中,展示出了無痕跡舉重若輕的藝術素養和高超的表現手法。”“白雪石先生的新山水藝術,展示的是一種清新、明麗、疏朗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一種生機盎然的藝術情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或許是白雪石先生山水作品之所以能超越往昔的舊傳統,之所以能受到新時代的人民和觀眾喜愛的重要原因吧!”
二、白雪石山水畫的藝術成就
白雪石先生的漓江山水,曾受到周總理的,贊賞各單位的邀請接踵而至,根據展陳環境的需要,白先生的畫作幅面越畫越宏大,筆墨匠意越來越精微。凡國家的任務、社會的需求,白先生一向不講條件,件件畫作都縝密構思,精心繪制,絕無敷衍應付之作。董玉龍先生(原中國美術館藝術研究部主任)作為20世紀50年代和白先生一起從教的老同事、老朋友,多年來支持薦舉白雪石的山水畫藝術,深知其畫品的清雅俊美,其人品的平易篤誠。白先生一生謙和樸厚、勤懇敬業,不嗜張揚,一生將他的藝術默默奉獻 家,貢獻給了社會。從董玉龍先生主編的《白雪石山水畫藝術研究》中所整理編錄的白雪石先生為國家黨政機關及涉外單位創繪的作品紀要;應邀為社會各界義務作畫、捐贈作品紀要以及歷年畫冊出版印刷情況,就足以佐證白雪石先生一生付出了何等驚人的藝術勞動,為我國這些年的國家發展做出了何等重要的貢獻。
三、自雪石山水畫的時代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每天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我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紫光閣接見外國貴賓的場面,其背景是一巨幅國畫漓江山水,畫面清新明麗,江霧迷蒙,奇峰聳立,青翠欲滴,水平如境,倒影清瀅,恍若進入一個如夢似幻般的人間仙境。這給外賓的會面營造了寧靜、祥和的友好氣氛。接待大廳的背景畫就是白雪石先生的代表作《千峰競秀》(169cmx630cm 1992年作)。他先后又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全國政協、毛主席紀念堂等中央國家機構繪制巨幅山水畫約60多幅。一個畫家的藝術作品能夠進入國家級殿堂,頻頻出現在國家外事活動中,這是何等榮耀的業績,是多少畫家一生夢寐以求的夙愿,它標志著一個藝術家的藝術成果被國家的尊重與褒獎。1995年已80高齡的白雪石先生,又應邀為裝修一新的中南海接待大廳繪制了高5米長9米的山水巨幛《古塞春輝》成為白雪石先生創作的“山水畫之王”。這些作品標示了白派山水畫藝術的最高成就。白雪石山水畫藝術的形成,是適合時代的審美需要和社會的精神需求,是順應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的時代產物,所以它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和社會意義。李樹聲先生評論文章《從百年山水畫的演變看白雪石的藝術成就>中說:“他是山水畫從古典向現代轉型的又一位成功者。藝術的成功最終還在于和現代欣賞者的精神需求產生共鳴。沒有這一條談不到藝術的現代化。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而是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要,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藝術是給人欣賞的,欣賞者能夠喜聞樂見是藝術達到成功的重要條件,沒有人喜聞樂見的東西不管個人估價有多高,仍然是沒有效益的。藝術應該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人欣賞就什么效益也沒有,白雪石的山水畫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和精神需求。”隨著我國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很多大的現代化的接待廳堂場所,需要布置環境,陳列展現我國民族文化的藝術品,中國山水畫這一傳統的繪畫形式在白雪石先生筆下以“現代青綠”的面貌展示在人們面前,使它走入國家殿堂,提升為國事服務的藝術,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藝術。這是白雪石這一代老藝術家勤奮一生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先生駕鶴西歸,歷史經典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