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上海中學生樂隊在升旗儀式上大秀搖滾歌曲的視頻引起網民熱議。記者采訪獲悉,這個樂隊不但“玩”搖滾,還玩爵士和POP,而這個“混搭”樂隊,不僅沒有被“擠”出校園,還備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升旗儀式上的搖滾
這次“演出”沒有如我們想象一樣將升旗儀式搞成一場狂歡,我們看到的是有些稚嫩、羞澀、不自然的演唱者,和隊列整齊臉上卻不時露出會心笑容的觀眾?;蛟S,這根本不能被稱之為一場“演出”,倒更像是青少年文化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一次試探。
升旗儀式在國內教育體制中頗具代表性,在人們的印象中,升旗儀式似乎總是應該充滿著刻意說教和宏大話語,這從某一個層面上反映了如今青少年面對的文化困境。近些年,動漫產業紛紛在政府主導下走上前臺,其中有青少年喜歡的作品,但也有部分作品因為一味追求“教育意義”而受到冷遇。
這樣的冷遇并不僅僅出現在動漫產業,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和供成年人欣賞的影視作品相比,近些年來反映青少年生活的影視作品相對稀少,即便有也往往是曇花一現,而讓人津津樂道的優秀的青少年文藝作品則更是十分罕見。
是因為青少年不需要文化生活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從港臺流行樂、歐美搖滾樂、日本動漫,甚至港臺、西方的偶像劇遍及校園便能看出。那么,為何我們無法產出原創性的青少年文藝作品?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我們的青少年沒有原生態的文化環境。以動漫為例,中學生的籃球隊可以被日本拍成《灌籃高手》,圍棋社的故事可以拍成《棋魂》,其實講述的無外乎是孩子們在如何“玩”。
而中國的孩子卻缺少這種原生態的“玩”的狀態,可以說中國的孩子是不會“玩”的,或者說,他們沒有“玩”的空間。在國內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的本分是“好好學習”,他們接受的文化是充滿官腔的刻板說教,他們被灌輸的思維是成人們的功利。
沒有生活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缺少了“玩”這種生活狀態的青少年文化也必然貧瘠。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這所中學的“搖滾秀”,是出現在學校倡導學生社團組織的背景下,也就是說,你不但可以玩搖滾,只要你喜歡,也可以玩別的,不會因為你“不務正業”而受到限制,這正是一種培育青少年原生態生活的有益嘗試。
其實,“玩”的生活狀態不僅僅該出現在校園之中,社會任何一個領域要想取得真正的發展,都需要具有相當龐大的愛好者群體作為支撐。而愛好者群體的建立最好是“從小抓起”,如果孩子們能夠生活在一個不以某種儀式為禁律的寬容的文化環境中,對他們的成長將是一筆財富。雖然在目前的校園環境中,在升旗儀式上“玩”搖滾還有些另類,但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積極的實驗,或許能夠“玩”醒中國的青少年文化和愛好者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