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棉吉他
英國民謠歌手尼克·德雷克
在流行音樂日漸低迷的今天,民謠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已有明日黃花的意味,但它卻始終孕含著一代人無邪的期盼與夢想。民謠,在很多人那里始終是被耀眼的光環包圍著的鮮花,愛不釋手,不容離棄。當喧囂的城市響起越來越多的旋律,那些簡單的只剩木吉他和赤裸的歌聲卻依然回蕩在人們耳邊,翻開那段純真回憶。由十三月唱片傾力打造的中國最大規模民謠巡演“‘榕樹下’民謠在路上”北京站的演出日前落下帷幕,其中“重回紅棉時代”的環節喚起了無數人塵封已久的年少歲月,民謠又一次回歸土地,再次回到人們可以看見、聽見的地方。
木吉他留下時代烙印
在上世紀80年代,紅棉吉他對所有喜歡音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特殊標記,他們都以能擁有一把紅棉吉他彈唱劉文正、葉佳修等臺灣民謠創作人的歌曲為榮。著名音樂人金兆鈞說:“改革開放初期,學生們就很講究,都要抱一把吉他,唱自己喜歡的歌,唱唱臺灣的歌,后來寫自己的歌。所以說回到紅棉時代,就是改革開放初期青年人以吉他作為最基本的樂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那并不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張行懷抱一把木吉他,幾乎成為每個年輕人的偶像。張行的《遲到》、劉文正的《三月里的小雨》,歌曲簡單,不包含復雜的價值觀和社會現實,成為當時年輕人傳唱最廣泛的歌曲。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吳先生回憶:“我住的那個地方每天晚上在街心花園里,總是聚集著一群男女,懷抱吉他,或彈或唱。他們的水平大多不高,有些還很像彈棉花,但是依然樂此不疲。我其實很想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沒有吉他。當時真的是做夢都想擁有一把吉他,而且是國產最好的紅棉牌。”
此次“‘榕樹下’民謠在路上”全國巡演特意安排“重回紅棉時代”這個懷舊單元,參演的民謠藝人萬曉利、周云蓬、馬條、山人樂隊、川子等都在演出中演唱了那個時代最感動他們的經典旋律,重拾那一段民謠最美好的記憶,讓民謠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撫慰情懷、溫暖人心,讓紅棉吉他帶人們重回純真年代。十三月唱片總負責人、著名音樂人盧中強說:“那個時代的吉他普及率是現在很多人不敢想象的,不只在北京,包括我生活的地方安徽合肥,就連廣西柳州,都是遍大街談吉他,每個學校的吉他社都是幾百上千人。當時基本上以翻唱為主,彈紅棉吉他唱歌就是時髦的象征,就像喇叭褲、霹靂舞,都是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
“我五音不全還有過三把吉他。”全球中文原創作品網“榕樹下”總編輯王小山笑稱。
內地民謠音樂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受臺灣民謠的影響。“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經久不衰的歌詞,輕快優美的韻律,加上回憶間臺灣少數民族美輪美奐的民族服飾和曼妙舞姿,《高山青》依舊會在不經意間點燃著褪了色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