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草莓音樂節海報
2011三三零重金屬音樂節海報
本報訊(實習生 馬凌 記者伍斌)自2000年第一屆迷笛音樂節以降,流行音樂節開始在全國起飛。去年更是呈井噴之勢,草莓音樂節、摩登天空音樂節、雪山音樂節、西湖音樂節等超過40個大大小小的流行音樂節在各地競相舉行。其中,為期三天的張北草原音樂節吸引了近10萬人次。十年之間,去音樂節玩似有代替去聽演唱會之勢,成為了都市青年流行的休閑方式之一。
音樂搭臺經濟唱戲聚人氣
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音樂節飛不起來。打造地方名片,提高地方知名度,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是各地方政府力推流行音樂節的重要原因。以張北音樂節為例,第一屆音樂節就將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人均2700元的年收入提高了70%還多。不唯如此,其遠播的聲名還為當地帶來了29個房地產項目及一個五星級賓館的上馬。出色的流行音樂節帶來了人氣,也就帶來了持續的收益。
沒有日益增多的年輕樂迷,音樂節也飛不起來。改革開放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娛選擇,使得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西方音樂,能選擇自己喜愛的音樂表達方式。在更為寬松的文化氛圍里,年輕人有機會一起分享共同的喜好,能舉辦屬于青春的狂歡。這些基數龐大的年輕樂迷正在成為各大音樂節的忠實擁躉。
陣容雷同表演浮華好歌少
不過,層出不窮的音樂節沒能避免內容的同質化。在各個音樂節舞臺上怒放的,還是那幾門上世紀80年代的音樂“老炮”。 “爺爺輩的崔健還在和一群孫兒同臺言歡。 ”樂評人孫孟晉說,“這對音樂的進步是不利的”。老面孔輪番上陣,新人冒不出來,樂手和樂隊普遍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窘況。新秀通過音樂節上的表演而一躍成為樂界大腕的例子鮮有所聞。
越來越多的樂隊只是把登臺音樂節作為賺取生活費的途徑,在舞臺上行嘩眾取寵之事也就顯得平常了。“像是在表演雜技,”孫孟晉說起賀蘭山音樂節上的某個樂手,“又是往空中扔話筒,又是口吐火焰,又是朝觀眾扔氣球。但歌卻不好聽?!睒肥值募妓嚮氖枵诔蔀橐魳饭澋暮诙础C缘岩魳饭澋膭撧k人張帆說,“好多樂隊都是拼誰更苦大仇深,沒有優美的搖滾樂”。
節日味淡虧本難免前景黯
流行音樂節畢竟是個節日。被稱為音樂節里程碑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之所以至今令人津津樂道,正是因為它體現了狂歡和分享的精神。美國歌迷在白湖里游泳,在沼澤地里歌唱。事實上,享受自在、釋放激情乃是節日的應有之義。賀蘭山音樂節策劃人黃燎原直接把音樂節定義為 “聚會的平臺”。他說,“樂迷不只是沖著音樂去的。他們也是沖著交流來的。就是聽說有這個地兒,會聚集很多人,有些樂隊演出才來的”。然而,目前的音樂節還是有辦成“室外的音樂會”(孫孟晉語)之嫌。樂迷與樂隊之間的互動不夠。大多數音樂節還沒有演繹出“野一把”“過把癮”的節日氛圍來。
盈利難也是國內流行音樂節的一大欠缺。一個音樂節的投入通常在兩三百萬元,而門票定價通常在一兩百元。這就意味著辦一個節要吸引至少一萬五千人前來參加,才能覆蓋成本。據“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估計,國內盈利的音樂節不到15%。即便是歷史最悠久的迷笛音樂節,也僅在2007年實現薄利。
流行音樂節為舉辦地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無形資產,它也為民間辦節拓寬了空間。但時下泛濫的音樂節還是有待樂迷的淘汰,也有待回到節日的本意,提升音樂的品質。對于國內流行音樂節的未來,臺灣樂評人張鐵志說,“曇花一現的繁榮很快會過去。音樂節的目的和意義,要通過一兩年的持續才會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