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之死
邁克爾杰克遜《顫栗》
2005年以來全球實體唱片銷量
宋柯
中國內地,唱片銷量連年下滑,到今年,已經比2005年減少了96%。唱片賣得好不好,早已經不是歌手們的人氣晴雨表,出網絡單曲、開演唱會、跨行轉戰影視圈,已經成為他們的新出路。
輝煌已成過往,唱片被網絡擠壓到了歷史的墻角,內地唱片工業的頂尖操盤手宋柯面對行業的現狀發出這樣的感嘆:“唱片已死!”
本期新聞聚焦周刊,通過觸目驚心的數字、業內行家大腕的訪談以及第一時間的越洋連線,帶你觸摸“唱片”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時代寵兒走向遲暮,甚至走向死亡的命運之路。文/記者壽鵬寰
鼎盛年代全球因你而“顫栗”
在互聯網時代,唱片業的低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不過,就像一位遲暮的老人,他也曾經歷人生的巔峰。
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輝煌時期的唱片業以它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人。
音像出版、銷售商曾經多如牛毛
唱片業作為“舶來品”早年在中國并沒有形成規模,起初還只是在中國錄音,在國外制作完成唱片。直到上世紀30年代,隨著唱片在國內的普及,逐漸形成了“百代”、“勝利”、“大中華”三大唱片廠牌以及十幾家小型唱片公司的體系。
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唱片業進入音像時代。
隨著音樂卡帶的流行,在此后短短10余年間,300多家音像出版單位、數百家復制生產廠家、10余萬家銷售商平地而起。環球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公司、華納唱片公司等大牌唱片公司相繼在內地做得風生水起,中國的唱片業開始騰飛。
上世紀90年代,華誼音樂老總袁濤還在滾石唱片工作。據他回憶,那個時候,流行音樂在內地大受歡迎。當時卡帶和CD成為人們接觸音樂的主要工具,雖然當時也有很多盜版出來,但由于歌迷熱情極高,唱片的銷量仍然非常好,唱片業的利潤很高。
“像羽泉的《冷酷到底》一張專輯就賣了145萬張,除了專輯銷量外,唱片公司還可以通過商演等活動回收利潤?!痹瑵f。
袁濤介紹,雖然那個時候唱片業不像電影業有國家政策的扶持,但因為利潤和前景很好,不少資金進入這個行業,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相繼成立,這讓內地的唱片行業著實熱鬧了一陣。
兩岸三地歌星云集一度各領風騷
經過80年代的起步騰飛,到了90年代,唱片業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鋪天蓋地的歌手海報、貼紙、卡帶席卷內地,能數得上名字的歌手如過江之鯽。
尤其是1994年前后,隨著流行音樂的火爆,內地出現了毛寧、楊鈺瑩、黃格選、高林生、陳明、林依輪、陳紅、潘勁東、謝東、孫悅等一批有特點的歌手,大街小巷的音箱里回響的都是他們的歌聲。
除了內地的歌手,這段時間,香港的天王天后們也在內地掀起一陣追星熱潮:張國榮和譚詠麟兩位樂壇老將,張學友、郭富城、劉德華、黎明“四大天王”,還有張信哲、莫文蔚、林憶蓮、任賢齊、趙傳、辛曉琪等風格不同的歌星,成為那個年代最引人注目的“精品”。
一時間,中國的樂壇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這些歌手在當時都有一批固定的歌迷,一旦有新專輯發行、演唱會舉行,歌迷們都會給予極高的熱情支持。從1993年春節晚會,趙麗蓉、蔡明、郭達表演的小品《追星族》中就不難看出當時歌迷們的狂熱程度。
詞作家、導演甲丁回憶起當年的盛況坦言,在這么短的時間里,30多個歌手能夠同時占領市場,同時被歌迷所喜愛所接受,這在世界流行音樂史上可以說都是一個奇跡。
1990年至2000年這10年,堪稱中國流行音樂輝煌的10年,無數資金如洪水般涌入樂壇,把唱片業捧成一輪紅日,無數音樂人紛紛闖蕩樂壇,希望能夠一曲成名。
《彎彎的月亮》的曲作者李海鷹生動地比喻道:“在當時一個磚頭砸下來,砸中三個人里邊可能有兩個是做音樂的”。
唱片銷量達巔峰
破百萬曾很常見
李克勤不久前在內地的一個頒獎禮上領獎時發表獲獎感言,他說道:“如果我跟陳奕迅的唱片加起來能賣30萬張,我們所有人都要開香檳慶祝了。”
如今唱片業的衰敗與黃金時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香港唱片業最輝煌的90年代,不包含內地,張學友的專輯《吻別》僅在香港就賣到了40萬張,在臺灣則銷售出136萬張。同期,劉德華的《忘情水》也不甘示弱,僅一周時間唱片就熱賣超過80萬張。
當時的內地市場對于唱片的需求更是巨大。1993年,李春波演唱的《小芳》紅遍大江南北。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這張唱片銷量突破200萬張,一舉獲得1995年第三屆中國金唱片獎。在那個年代,一個歌手的唱片銷量突破百萬似乎已經成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唱片業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
而到了2000年后,隨著唱片業的衰敗,國內極少能有歌手發行的唱片銷量能突破百萬張。
唱片公司學會“包裝” 媒體推出“娛樂版”
“那個時候人們接觸流行音樂的渠道還比較單一,要么是聽廣播,要么就是買卡帶。”種子音樂總監、樂評人朱迪回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想隨時隨地聽到自己喜歡歌手的音樂,唯一的方式就是買卡帶。而且當時由于卡帶成本較低,一盤正版卡帶只要8元左右,很受歌迷歡迎。大街小巷一時間涌現了很多音像店,卡帶幾乎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
此外,樂評人科爾沁夫告訴記者,當時唱片公司的明星制以及全國媒體娛樂版面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唱片的銷量。
他表示,很多唱片公司從那時候開始有了包裝藝人的意識,而在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時代,明星的出現讓很多年輕人為之瘋狂。而不少報紙有了專門的文娛版面,這對藝人的宣傳推廣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讓更多人認識了這些明星以及他們推出的新唱片。
光盤制作公司那時盆滿缽滿
在90年代,由于音樂媒介載體的變化,唱片業的輝煌直接帶動了它的制作終端——光盤。在這十年中,大大小小數百家光盤制作公司成立,原先以卡帶制作為主的音像制作公司也再慢慢轉型。
專門從事光盤復制的北京海傳光盤公司可謂見證了唱片行業的興衰。據該公司資深員工陳優麗介紹,90年代后期可以說是音像制品公司業績最好的時候,一張光盤的加工費最高達到10元,利潤非常豐厚。與唱片公司合作是海傳光盤公司的重頭項目,華誼、太合麥田等唱片公司發行的唱片就都是在這里生產的。
“那時候,一個歌手發片,每月做幾十萬張的大有人在,我們甚至接過上百萬的單。但這幾年,基本上一個歌手能做幾千張就已經很不錯了?!标悆烕愓f。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唱片大繁榮
在國外,由于唱片工業興起較早,黃金時期維持得更長。上世紀50年代,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音樂紅遍全球,震撼了當時的流行樂壇,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美國唱片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貓王個人就售出了超過5億張唱片,銷量驚人。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唱片工作的日益成熟,美國的唱片業達到巔峰。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這近20年中,華納、環球、百代、博德曼、索尼五家唱片公司霸占了全球大部分唱片市場。
尤其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傳統的唱片轉化為數字化的CD,唱片業得到了極大的推動。在美國,邁克爾·杰克遜、麥當娜、小甜甜布蘭妮在這個時期都紅極一時。1982年,杰克遜的《顫栗》一張專輯的全球銷量就達到了1.04億張(注:被認證的專輯銷量為6000萬張,其余均為盜版,2006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仍是全球銷量最高的專輯。
90年代,日本的唱片業也進入巔峰時期,為中國歌迷所熟悉的濱崎步、幸田未來、安室奈美惠都是在這個時期登上了巨星舞臺。
可以說,在80年代、90年代這20年中,全球唱片業普遍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大繁榮時期。
本版文/記者 高嘉陽
被困網絡唱片公司“太委屈”
內地最大的唱片公司太合麥田宣布不再簽藝人,其CEO宋柯稱“唱片已死”。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曾經簽過布蘭妮、賈斯汀等大牌明星的Jive唱片、Arista唱片和J唱片公司也宣布倒閉,都似乎進一步說明唱片業已是“窮途末路”。
唱片業的現狀到底怎樣,是否真像宋柯說的唱片已死?本報通過數據統計以及采訪業內人士,全面展示唱片業現狀,發現內地唱片銷量已經7年來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唱片,已經由歌迷們熱門的消費品,變成了發燒友的“收藏品”。
衰落·現象掃描
銷量連年下滑
比2005年減少96%
9月28日,歌手王嘯坤發行第三張專輯《唱片》,這張專輯在市面上買不到,只能通過網上下載。作為歌手,他放棄了傳統CD銷售渠道,改為提供免費網絡下載。
王嘯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之前發行過兩張專輯,但從未拿到唱片掙來的一分錢。他認為CD終會過時,唱片業衰退,他的此舉也只是順應,而非對抗。他現在很少聽CD,聽歌都聽網上下載的免費MP3,但也都是免費的。
2009年內地市場唱片銷量總計500萬張,只有2005年的十分之一。從2005年的4500萬張到2009年的500萬張,內地唱片銷量如同搭上了“跳樓機”,急速下降。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數據,近7年來,我國內地唱片的銷量是“一降再降”,平均每年降幅達到了41%。2006年和2009年甚至出現了“攔腰斬斷”的情況,銷量直接“減半”。
今年,預計銷量不足200萬張,這一成績僅為2005年的4%。
收入一路下降與電影對比鮮明
唱片銷量逐年下降,自然唱片收入也不容樂觀,歌手和唱片公司難以通過賣唱片而獲利。
以前唱片公司一張唱片能賣到100多萬張,按照一張10元的收益也能到1000萬元?,F在一張能賣到5萬就是大賣了,收益也就50萬元,有時可能還不夠一張專輯的制作成本。
相比節節攀升的電影票房,唱片收入可以說“少得可憐”。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從2005年到2011年的7年時間,電影票房從20億元一躍過百億,從今年的市場表現來看,全年電影票房收入更有望突破130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31%。反觀唱片收入則一路下滑,從7年前的7.64億元下降到了1.13億元,速度同樣是31%,只不過是“負增長”。
淪為宣傳噱頭不再比拼銷量
唱片銷量日益下滑,為何歌手和唱片公司還在樂此不疲地出唱片或EP?
唱片策劃人吳穎說,現在出唱片,和過去不同,不是為了拼銷量,而是一種宣傳的手段。
“即使唱片賣不動,藝人還是要定期出唱片,還會隆重舉辦發布會,邀請媒體報道,這一切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博人氣。藝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作品,不然怎么走穴,怎么參加商演?!币晃徊辉竿嘎缎彰某酒笮@樣說。
唱片公司資深宣傳苗偉表示,現在唱片已經完全成為歌手的宣傳名片,“出專輯”這三個字已經和“賣唱片”沒太大關系了,只不過是歌手們發表新作品的一種方式,告訴大家這些歌是他們唱的。
一首歌唱紅了,誰會知道或者追問它來自某個歌手的哪張專輯,只會記住歌名,然后去網上搜索、免費下載,放進自己的MP3里,不花一分錢。
太合麥田CEO宋柯說,歌手在很多時候覺得專輯是一個名片,覺得歌手總歸是要有專輯的,這是慣性思維,可以理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唱片已經不是主流的音樂消費方式。目前唱片的確已經成為一種宣傳的手段,畢竟大家多年來的觀念是出專輯才能叫真正的歌手。
衰落·尋求改變
公司紛紛轉型
改做經紀與演出
唱片公司的功能不再以賣唱片為主,而是集制作唱片、藝人經紀以及數字化音樂為一身。金牌大風早年間就從單純的唱片公司轉型為全能娛樂公司,今年太合麥田也做了一個決定:不再簽歌手,不做唱片制作。
宋柯說,太麥七成收入跟旗下所簽藝人已沒關系:20%是版權代理費,50%是數字音樂和移動音樂方面的收入,剩下30%是公司藝人帶來的利潤,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還是藝人在電影、代言、廣告等方面的收入。
他認為,市場如果不改變現狀的話,唱片這條路必定是死路。像EMI早前退出華語市場,就是因為固守實體唱片這一傳統方式,最終被淘汰,“現在我們放棄了一類業務,藝人唱片約和經紀約不簽了,無線業務還在做。我們未來兩大方向,一個是版權管理,一個是產品創新。最主要的新業務是數字音樂團隊在花精力研發新的互聯網上的音樂產品?!?/p>
音像店改變經營唱片將成收藏品
唱片業的衰退,導致不少音像店關門,連賣盜版的音像店很多都改成餐廳了。三聯書店的唱片架,從原來的幾排展架,到今天只剩下一面墻,并且大多是古典唱片。
今年6月,FAB音像店王府井店因與商場合約到期撤店,在7年多的時間里,FAB王府井店已成為無數歌迷的圣地。這里提供內地最全的正版CD,王力宏、蔡依林、潘瑋柏等歌手的簽售會都選在這里舉辦。
昨日記者采訪了FAB音像賣場經理肖偉,他表示,唱片銷量下滑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FAB實體唱片銷量每年也在遞減,幅度在15%-25%左右。
因為互聯網的發展,FAB也改變了經營模式,從傳統出版零售轉到下載超市,在傳統的音像賣場的基礎上,發展數字下載業務,開拓連鎖下載超市。目前店內的業務由很多部分構成:手機、數碼產品、音像制品、動漫和明星周邊產品,如果從整體來講,唱片收入所占整體收入的比重非常小,如果只從文化產品來講,占到60%左右。
肖偉認為,雖然整個唱片業在衰退,但音像店不會消亡,CD唱片也還會存在,唱片會從以前的普通消費品變成收藏品。
衰落·原因剖析
數字音樂大行其道唱片被網絡宣判死刑
“可以說是網絡宣判了唱片的死刑?!笔贩唤浖o人王曉京說。
自從網絡下載成為流行,人們就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從網上下載什么都應該是免費的,音樂也不例外。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2008年的統計,中國數字音樂的盜版率已超過90%,導致實體唱片銷量逐步走下坡路。
崔健的經紀人尤優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傳統的唱片業從一開始,就遭受到盜版的嚴重沖擊,很多歌手、公司從一開始就無法靠唱片賺錢。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傳統唱片的銷量更受沖擊,以前的幾百萬張唱片銷量,現在想都不敢想。
“崔健的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銷量,盜版、正版加起來超過千萬張,但是崔健本人根本沒拿到那么多版稅。”尤優說,“比如發行公司可能反饋這張專輯還有庫存,但實際上早就再版了,但是我們并不知道?!?/p>
“內地應該加大版權保護的力度,這對整個唱片業以及相關行業來說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們跟國外版權公司合作,都會階段性地收到一個很詳細的使用清單,國外這方面要規范得多。”尤優說。
音樂人拿不到錢版權問題是關鍵
據統計,2010年網絡音樂收入23億元,無線音樂收入20億元,大型演唱會收入13.2億元,電信運營商的音樂增值服務收入279億元,但回到內容制造商的不足2%。而2010年的電影票房不過100億元,卻有40億回到了內容制造商。
唱片公司資深宣傳苗偉說,大眾的音樂消費模式已經轉變了,這些收入和藝人、創作者之間缺乏良性循環,導致收益無法到達作者和唱片公司。
宋柯表示,唱片公司已經成為整個產業鏈中的弱者,完全不具備跟互聯網企業和運營商叫板的實力,如果不能通過強有力的資本整合,擁有市場份額35%以上,那么國內唱片公司基本上只有兩個抉擇——要么倒閉,要么轉型。
宋柯認為,除了商業模式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CD之后,目前還沒有更好的音樂產品。MP3是一個過渡,雖然比CD更方便,但無論從音質上還是創新性上都有很大的缺點,因此還需要有一種或者幾種新產品,讓消費者愿意從互聯網上購買,愿意去花這份錢。
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總裁許曉峰認為,唱片消費不再是主流,可能會與黑膠一樣成為收藏品,音樂本身不會消亡,但需要新的播放格式。
“一種新載體的出現對于好音樂來說,是有好處的,它可以重新被賣一次。最關鍵的就是行業的正版化。不一定是聽眾付費,而是應該誰獲利誰付費?!痹S曉峰說。
本版文/記者
壽鵬寰 王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