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向前走》一炮而紅,對臺客創作人是很大的鼓勵。圖為林強1991年跨年演唱會。
陳升認為,多元、融合、趣味的國片《海角七號》最接近臺客精神。
以《新寶島康樂隊》系列專輯奠定臺客新文化風格,《鼓聲若響》等歌曲唱遍大街小巷的創作歌手陳升,開宗明義強調“我的歌第一要拋棄的就是悲情”。在陳升眼中,臺客新文化“就像什錦大雜燴,里面有豬肝、有蝦、有魷魚、油面……你走遍全世界都不會吃到這種東西,它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就是人家講的‘丟系這味(就是這個味)’。”這種混合、包容的新文化,就是臺灣最重要的軟實力。
一九五八年出生的陳升,原本就是林強《向前走》專輯的幕后推手,自組“新寶島康樂隊”后,更與伍佰等人被視為臺客新文化重要象征。《中國時報》采訪團隊由社長王美玉帶隊,在“阿才的店”里跟陳升嗑花生、配茶聊天。
《海角七號》就是最好的例子
陳升用一貫慵懶的語調說,“臺客文化最好的例子就是《海角七號》,連日本人的角色都有,像大拼盤,更好看、更溫馨。”“臺客”變成一種新文化、新狀態的最核心元素,就是混合,且絕對包容。
“臺灣人自己混出了一種奇特的文化。例如,很粗魯,卻又很熱情。像作醮的時候要請十幾桌,還一定要去路上拉客人,怕沒面子…可老實講,我自己也變成這種人……”
對于這種“奇特文化”,陳升有他的論述:“隔著海峽,臺灣島上偷偷地藏了一些物種在上面,就是所謂的‘新亞種’。然后再從很久以前的明朝、清朝,一路帶過來一些‘有的沒有的’;再之后,其實也要感謝國民黨和蔣介石先生,帶來很多精彩的文化。”陳升說,非常重要的,“臺灣人把很多東西都留住了”。
多元混合無心插柳柳成蔭
至于近年形成的臺客新文化論述,陳升認為,應該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陳升說,他常遇到出租車司機講,“陳升喔,你一定自小就發誓要做有意識的歌手喔!”他通常回答,“沒咧。”陳升表示,“千萬不要把我們建構成somebody,你如果把我們幾個找來問,一開始到底是如何思考這個偉大的東西(指臺客文化),大家一定你看我、我看你。”因為,“我們完全沒有想什么偉大的事,都是在想這首歌能賣多少錢、只想討生活。真講起來,那是我們營生之余的樂趣,是bonus(額外紅利),我們玩得很開心,但不是要刻意建構那個。”
但他也承認,“無心插柳卻好像插出了什么”。當人們對他講,你怎么寫出了我心里的歌?他會回應,“我沒有,我是寫我自己。”他認為,因為我們遇到的狀況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這種東西是我們吃了這些飯、喝了這些茶,在這塊土地上被汲養出來的,不是刻意營造、不是偶然”。
熱情感恩就是超強軟實力
這種“無心插柳”里,也有陳升不喜歡的東西。他說,最討厭那種怦、怦、怦三拍式、搥心肝的閩南語歌,因為“節奏代表一種性格”,“為什么一定要‘我將青春嫁到你家’?”他寫的《純情青春夢》,是“‘送你到火車頭,轉頭阮要來走’,絕對絕對不寫一點兒委屈”。
陳升解釋,“臺客有時令人討厭,就是好像要引起人家注意一樣,要裝得很悲情。我的歌第一要拋棄的就是悲情。”因此,他組“新寶島康樂隊”時就在想,“再不自然,不管怎樣,就是要把多族群、多語言塞進一種律動里。”他承認,像《多情兄》等閩南語、客家話并用歌曲,“剛開始聽的時候很尷尬,但久了就習慣了,何況,‘我們已經在一起生活這么久了,不能互相硬塞一下嗎?’”
無心插柳的多元混合新文化,接下來怎么走?陳升說,“原本就是為好玩而玩出來,所以何必給自己一個框架。”他認為,“繼續暢快地過日子反而舒坦”,但過日子的臺灣人絕對不能失去的,就是“熱情”和“感恩”。他說,“這東西如果一直存在,那就是我們超強的軟實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