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演唱會在上海大賣:阿信、杰森·瑪耶茲、蔡琴、費玉清(從左到右)
年末的演唱會演出市場一如既往的火爆。演唱會并不是歌手們賺錢最快捷輕松的方式,卻是積累人氣和口碑的最佳方式;特意為上海辦一場演唱會的歌手少之又少,巡演到滬的品質總有基本的保證。因此,我們并不容易找出一場“糟糕”的演唱會。不過,并不是每場演唱會都能夠大賣。那么,一年到頭有哪些演唱會能夠做到商業上的成功?它們的成功又能為演唱會市場帶來怎樣的啟示?早報記者為今年票房飄紅的演唱會作了分類。
一、歐美歌星“意外”大賣
今年6月來滬的格萊美最佳男歌手得主杰森·瑪耶茲的票房之好出乎主辦方當時的意料,據說一開始主辦方只準備在上海大舞臺做半場,孰料一開票就被搶購一空,這才決定開放全場。9月來滬的手捧一堆格萊美獎杯的“魔力紅”樂隊也是相似的盛況。大量能從頭跟著唱到尾的資深歌迷的出現顛覆了圈內人士和演出商對國內演唱會受眾口味的認知——往常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歌迷對國外明星的認知總是比較滯后的。然而今年的這兩場“意外”紅火的演唱會為上海的演出市場打開了一扇窗,也許明年,AEG這些國外大牌公司辦的世界巡演終于可以把觸角伸到中國而不用擔心中國樂迷的接受度了;也許明年,我們就能看到賈斯汀·比伯這樣的當紅炸子雞了。
二、從“演唱會-贊助商”到“贊助商-演唱會”
陳奕迅“美之源”上海演唱會一票難求倒是早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有趣的是這場演唱會本身的商業模式。和通常為有演唱會再找贊助商不同,這場演唱是會先有了“美之源”這個品牌的概念,再讓陳奕迅用自己的人氣撐起整場商演。
用品牌命名的商演并非新鮮事物,之前的“軒尼詩之夜”和雪碧贊助的明星籃球賽即是如此。不過,陳奕迅演唱會一票難求,歌迷買不到票而渠道商手中的票價被炒成天價。各種因素的博弈讓品牌、演出商和藝人獲得三贏而歌迷買不到票或必須承受高昂票價,這樣的結果值得反思。
三、靠龐大歌迷群制勝
“五月天”國慶期間的三場“諾亞方舟”世界巡演上海站和張學友3月在上海體育場的兩場演唱會的觀眾總量都分別接近十萬人,成為今年觀眾總量最多的兩個演唱會品牌。
沒有過多的花樣,只要他們來,票房就躥紅,靠的是他們龐大的觀眾群。對張學友來說,喜歡他的人可以是整整一個時代的人而不分喜好、職業、社會地位;對五月天來說,他們是年輕一代的集體聲音——只要年輕過,誰不曾被他們永遠聲嘶力竭向上勵志的歌聲打動?
四、故地重游大獲全勝
張惠妹2007、2009年分別來上海開過兩場演唱會,大概是因為2007年解禁之初人氣的欠缺未及重新積累,2009年她的“阿密特”概念尚未被大家接受,而她在演唱會上厚新歌薄老歌的做法亦不討觀眾喜歡。今年的張惠妹“AMeiZING世界巡回演唱會”上海站則票房口碑雙豐收,卡拉OK大合唱的形式讓觀眾一次過足癮。
“西城男孩”亦是個中代表。去年9月他們來上海大舞臺開唱的票房并不十分理想,今年2月的“至尊金曲世界告別巡演”卻因為抓住了樂隊“解散”的時機而票房大好,開票三周即告售罄。
五、常來常往靠新作
有那么一些中生代的歌手每次來滬的票房都不錯,比如今年再度來滬的蕭敬騰、蘇打綠、林宥嘉、陳綺貞。他們都有積累的人氣、膾炙人口的歌以及新鮮原創的新作品。所以盡管是滬上演唱會市場的常客,依然有源源不斷的歌迷愿意去聽他們的現場。
六、“拼盤”的新創意
拼盤演唱會通常很難做好,高曉松作品音樂會,樸樹和張懸的“樹與花”以及即將開唱的黃韻玲作品音樂會卻都是用心做了創意而免落“拼盤”俗套的個中翹楚。
這三場成功的拼盤各有不同的特點:高曉松主打青春記憶懷舊牌;“樹與花”連接起文藝青年們過去和現在所愛;黃韻玲作品音樂會則打造成音樂劇的形式,邀請李宗盛、周華健、齊豫、劉若英等重量級客人呈現一天的生活。
七、上海女兒的回鄉之旅
李玲玉、毛阿敏、周冰倩這三個上海女兒不約而同選擇了今年和明年年初來上海開唱。
她們是上海人,早年成名的盛況卻讓大部分人遺忘了她們上海女兒的身份。同樣是歷經起伏和多年異鄉打拼,人到中年的她們想為故鄉呈現自己的半生所得,而上海不錯的票房則說明她們的懷舊牌打得不錯。
八、“第一次”是個好理由
對于演出商來說,賠錢的演唱會一般不會愿意做第二次,而有限的演出資源又讓選擇的范圍不那么豐富。于是那些從未來過上海開唱的老將很容易就成為演出商們瞄準的目標。
無論是毛阿敏、李玲玉、王杰、李克勤,本身的實力、累積的人氣加上第一次上海個唱的新鮮勁都成為他們票房堅挺的原因。
九、韓流依然兇猛
BigBang、張根碩、Super Junior、金賢重以及原“東方神起”的各成員今年輪番來滬。他們不作宣傳不接受采訪,現場卻無比火爆。有粉絲包車去機場接機、有粉絲守在賓館只為看偶像一眼。對韓粉來說,只要能看到一眼偶像就會瘋掉,偶像只要往舞臺上造型一拗就能引發尖叫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