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創作人展廳,定期推出不同的展覽主題
格萊美留聲機展廳,被放在博物館參觀的最開頭
聽音樂,看演出。如果說今年格萊美的主題“世界都在聽(The world is listening)”將重點定在了“聽”上,那么在2008年建成的格萊美博物館,無疑就就將“看”作為了頒獎禮的另外一個重要著力點。
始建于格萊美獎的第50個華誕,格萊美博物館緊緊依附在頒獎禮每年的舉辦地——斯坦普斯體育館東側,并包含于洛杉磯聞名已久的演出中心L.A. Live里。與斯坦普斯體育館渾然一體。這個以湖人隊主場而聞名的斯坦普斯中心,自那后更鮮明地印上了一份音樂的基因,成為了格萊美音樂盛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雖然建成的年份并不長,但格萊美博物館還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樂迷去駐足游覽。帶著一份欣喜和崇敬之情,在洛杉磯8月末的燦爛陽光下,我和友人也來到了向往已久的格萊美博物館。
大老遠就看到博物館張貼的主題展覽海報,已故天后惠特尼·休斯頓(Whitney Houston)在海報上燦爛地向眾人微笑著。作為美國流行歌壇的時代巨星,惠特尼曾斬獲6座格萊美“留聲機”,卻在去年第54屆格萊美頒獎禮的前日猝然離世,戲劇性地給格萊美蒙上了一層悲傷的氣氛,讓人扼腕惋惜。以長期舉辦主題展覽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天后,格萊美博物館倍顯誠意。
參觀的人均票價為10美元,與美國一張普通專輯的價格相仿,并不算高。買票后,我們真正步入了博物館中。博物館一共四層,每層有著不同的主題。按主辦方的引導,我們乘電梯先來到了第四層,以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游覽。
留聲機——格萊美時代的象征
一出電梯,室內整體燈光瞬然間變暗,一座座置于玻璃罩中的金色留聲機凸現出來。只見它們按年代一字縱向排開,在各自燈光的照射下散發出耀眼的金色光芒。作為格萊美的不二象征,留聲機對格萊美而言有著獨特的意義。原來,留聲機的外表形態不僅是格萊美獎杯的形狀來源,它的英文發音“Gramophone”也正是“格萊美(Grammy)”這個詞的源起,“格萊美”就是從留聲機的英文發音變化而來。隨著年代變遷,留聲機獎杯的設計自誕生那天起經歷過不少改動,最大的變化就是1990年,主辦方將留聲機的鍍金材料變為了合金,更加堅固和不易損壞,整體尺寸也變大,并且自那時起,為了公正起見,主辦方只在獲獎者名單公布后才在獎杯上刻上獲獎者的獎項和名字,并不提早做好,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獎杯陳列兩旁的墻壁,是記錄獲獎時刻的投影,自格萊美1971年首次電視直播至今都有呈現。從惠特尼·休斯頓的大氣沉著,到克里斯蒂娜·阿奎萊拉(Christina Arguilera)的精靈躍動,從約翰·梅爾(John Mayer)的少不經事,到阿黛爾(Adele)的喜極而泣,還有不能忘懷的“小霉女”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經典”的OMG表情,或遠或近都被一一定格。不禁令人感慨,時光如河,變的是流水的藝人,不變的是格萊美絕對的經典。從最初的形態,一直到今天的樣子,格萊美博物館從一座座留聲機獎杯的陳列開始,給我們展示了格萊美54年來的變化,也為我們凝固、記錄著一個個時代的經典音符。
伍迪·格斯——推動時代發展的正能量
明星藝人的影像漸漸逝去,著名創作人的展廳(SONGWRITERS HALL OF FAME GALLERY)映入眼簾。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對音樂產業的良性運轉有指導和貢獻作用的頒獎禮來說,對音樂創作者給予的重視、尊重和嘉獎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才是整個音樂產業鏈上的源頭活水,只有他們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鼓勵,整個音樂產業才能良性運轉。在這一點上,格萊美每年數十個對于創作人、制作人的獎項傾斜顯得尤為難能可貴,這也是格萊美在業界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很大原因所在。將音樂創作人展廳放在展覽的開端,體現出博物館與格萊美如一的精神指向。
在這個展廳中,伍迪·格斯(Woody Guthrie)這個名字再次被凸顯,為人們所銘記。或許年青一代的美國人已經對伍迪·格斯這個名字記憶模糊,在中國更是被知之甚少,但對美國音樂歷史而言,伍迪卻是從來不能被忘卻的音樂導師。可以說,沒有他便沒有我們認為“偉大”的鮑勃·迪倫(Bob Dylan),而他要比鮑勃·迪倫更加偉大。
“出生于1921年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伍迪·格斯的一生見證了美國從經濟大蕭條到繁榮的整個過程。在這之中,他成為了只用一把吉他游走美國,為所見的農民、工人、流浪者等社會最底層的民眾而唱歌的游吟歌手。那種兼愛博大的精神,使之成為了美國新民謠的代表,也成為了當時美國民眾的精神導師。鮑勃·迪倫就是在他的感召之下開始音樂路途,并一步步走向成功。”展廳里對他的介紹可謂是極盡寫實與平和,但字里行間那份尊重之情溢于言表。
注目于對他的各種介紹,耳邊循環響起伍迪·格斯的代表名作《這是你的土地(This Land Is Your Land)》,這首被稱為是美國第二國歌的作品在美國家喻戶曉,也曾在2009年奧巴馬就職典禮之時作為壓軸曲目。伴隨著伍迪的質樸親切歌聲,展廳里的陳列仿佛擺脫了時光的枷鎖,顯得格外可親可感——伍迪的生前用過的吉他、穿過的破舊牛仔上衣、出版過的黑膠唱片,以及珍貴的創作手稿等等,都立體地給我們還原出一個音樂哲人的基本生活和創作狀態。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伍迪的手稿,在上面,他用鉛筆的花體字寫道“我憎恨那些讓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天生失敗的歌,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所益、一無所長,批評你太年輕、太胖、太丑的歌… …我就是要站出來反對那些歌,直到我呼出最后一口氣,流盡最后一滴血”。秉承著這樣的音樂精神,也難怪他的創作會鼓舞好幾代音樂人。在陳列中,就不乏鮑勃·迪倫在成名后送給后給伍迪的簽名黑膠唱片,封套上親筆寫下的贈語,滿溢對于伍迪這位恩師的感激和崇敬之情,讓人不禁感慨,一個好的音樂創作者是怎樣足以作為一種正能量去影響他人、影響社會,甚至推動一個時代發展的。時代永遠需要積極的創作和正面的音樂,這或許就是創作者展廳對于現世最大的關照吧。
演出陳列——凝固格萊美舞臺上的經典
席洛·格林(Cee Lo Green)超大號的夸張彩虹羽毛裝仿佛還原出那首《Forget You》現場的戲謔與幽默,“金童”布魯諾·馬斯(Bruno Mars)的黑白復古鏤花皮鞋似乎在告訴我們布魯諾的腳碼并沒本人一樣袖珍,但旁邊加奈爾·夢奈(Janelle Monáe)舞鞋上的顏料漆斑卻顯示出她藝術家的十足氣質,以及佛羅倫斯·威爾士(Florence Welch)剛柔相濟的烈紅“戰衣”,都把我們一下子拉回第53屆格萊美頒獎禮的舞臺現場。電視鏡頭有限,直播時段也有限,每每格萊美頒獎禮結束,樂迷一年的期待畫上句號時,心中仍難掩失落。位于博物館三層的現場演出陳列展廳,就似為彌補樂迷的這種遺憾而特意設計的,用整整一層的布局大大延展了舞臺上幾個小時的有限的時間和空間。
環視整個三層,只見一個巨大的白色留聲機位于中間,其右側是一面格萊美歷屆“年度專輯”和經典現場照片的環形墻壁,另三側則布滿格萊美演出時的服裝道具,以及一些格萊美獎項信息的互動問答廳、經典現場的回放廳等等。正如其名字般,這層真可謂是“關于格萊美的一切(Everything about Grammy)”,也是整個博物館最難讓樂迷挪動腳步的地方。緩步于這層,你不僅可以看到許多臺前明星的衣著道具,還可以發現許多幕后的東西,例如格萊美發給表演嘉賓的邀請函、工作人員的工作證、導演的工作筆記等等。沐浴著時間感帶來的激動心情,不少游覽者在一個個格萊美“真跡”前仔細觀看,感受與格萊美的近距離接觸。不時地,或會心一笑,或與同伴小聲討論,在格萊美的世界中漫游,讓人不忍離去。
惠特尼·休斯頓——格萊美的一句驚嘆
由于參觀時恰逢二層特別展區更換主題,所以不得不錯過能參觀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主題展覽的機會,我們由三層直接下到一層,參觀為紀念惠特尼·休斯頓而設置的主題展覽。
作為去年的特別展覽之一,惠特尼的展區幾乎占據了博物館整個一層的空間。充滿設計感的主題logo“惠特尼!(Whitney !)”隨處可見。單單用惠特尼的名字加上一個嘆號,讓人感受到主辦方的別有心思:作為音樂界的一個傳奇,惠特尼像一個感嘆號一般,給全世界的樂迷帶來了巨大的回響,也贏得了世界的掌聲;但她的一生也大起大落,吸毒、離婚,到最后自殺身亡,也似感嘆號般讓人唏噓,給人警示。因而這“惠特尼!”的主題再合適不過。據工作人員介紹,展覽獲得了惠特尼家人的支持,所以展出的衣物、照片稀有而珍貴。展覽開放的時間,也特地選在了惠特尼生前最后一部電影《花火(Sparkle)》上映之周。
展廳中,四個玻璃櫥窗按時間順序回顧了她的傳奇一生,展覽將基調色定在了紫色上,既不失莊重,又帶著一絲靈動和神秘。在這抹紫色的映襯下,惠特尼生前的一件件經典服裝鋪展開來,顯得高雅而莊重。最扎眼的是她在其精選專輯《LOVE, Whitney》封面上所穿的那件綠色羽毛孔雀衣,幾乎成就了她的最標準經典形象,還有那件她在1994年斬獲格萊美時所穿的白色串珠長袍,讓人駐足流連。只是逝者已去,衣衫再華美也不復往日風華,令人感慨。
除了衣衫外,主辦方還特別設立了一個大小有4平方米的卡拉ok小間,以模擬錄音間的方式給惠特尼的展覽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進入其中,帶上耳機,選好惠特尼的經典曲目,你就可以如專業歌手一般對著立麥與惠特尼一起合唱,一曲曲或歡快或深情的經典作品,以互動的方式讓惠特尼又一次立體地、深刻地被我們銘記在心中,久久不能忘懷。
寓教于樂——音樂與科技并行
科技永遠不完全能代替音樂,但卻可以一直推動音樂的進步與革新。盡管我們一直在推崇格萊美的“權威、嚴肅”,卻也一直在詬病格萊美的相對“保守”。但整個參觀結束,我們還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博物館在科技與音樂的結合點上所盡的努力,尤其是在借助電子科技成果展示、制作音樂層面,依附洛杉磯地區發達的科技水平,格萊美博物館可謂將科技與音樂結合到了極致。
印象最深的便是四樓展廳名為“十字路口(Crossroads)”的音樂風格體驗臺。這個體驗臺長大約7米、寬大約1米,頂上嵌入著一塊高清觸控板,在觸控板的下方,每隔1米延伸出一副耳機。戴上耳機,參觀者便可以在觸控板上任意操作,開始一段音樂風格的體驗。觸控板上,設計者將不同的音樂風格標在一個圓圈里,圓圈隨著水流般的背景動畫自右而左地漂到體驗者面前,耳機中也對應響起此風格的音樂。如果體驗者對某種音樂風格特別感興趣,則可以點擊圓圈,此時,圓圈又擴散出許多小圓圈,對應著是此音樂風格的簡介以及代表的藝人、作品,以及更為細分的風格。以搖滾樂為例,點擊后則會細分出車庫搖滾、英倫搖滾等等以及各自的簡介,英倫搖滾可能會顯示出酷玩樂隊Coldplay,點擊酷玩樂隊則會顯示出與之風格相類似的藝人,如基因樂隊Keane、北極猴樂隊Arctic Monkeys等等,正如其名字“十字路口”般,在音樂風格和藝人的交匯想通中,游覽者便體驗了各種風格的音樂,也加深了對整個音樂體系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