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經過》封面
如果不是刻意提醒,恐怕很多人都不會把這張名為《經過》的專輯,與多年前那支名為“漂亮親戚”的樂隊聯系到一起。遙想當年,后者的首張專輯《隱藏的和諧》,曾經在獨立音樂這個詞還不像現在那樣如雷貫耳、家常便飯的時代,也算引領過小小風騷。畢竟在那個時代,能玩Brit-Pop、Trip-Hop,還能用英文創作整張專輯的樂隊,真得不多。
和許多年輕音樂人一樣,曾經的夏冬,在“漂亮親戚”里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年輕氣盛的創作旺盛,即使是Trip-Hop陰郁的氛圍,都蓋不住她肆意涌動的激情,以及用這種激情連貫而成的天馬行空和悅耳旋律。
而時隔十年之后的《經過》,則如同專輯中的那首《融化》一樣,將曾經的夏冬融化了,將曾經的壁壘分明的曲風融化了,甚至將現代音樂賴以作為骨架的節奏部分,也給融化了。
但表面上看來的節奏弱化(相比“漂亮親戚”時期),卻沒有讓《經過》這張專輯,在音樂上因此就顯得軟綿綿。只不過相比詞曲唱涇渭分明后的再結構與融合,現在的夏冬作品,更像是由歌曲主體衍生出渾然天成的氛圍感。看似漫不經意的吟唱中,既保持了天性對旋律的敏感,從而保證了作品的流暢性,還因為一種平靜的克制、從容的張馳,讓音樂的密度反而顯得更高。
也正是這種音樂的高密度,音樂氣質的連貫和完整,使得許多標志性音樂風格的出現,甚至也被作品主體給模糊化。比如《彼岸》里新古典主義與英式搖滾的穿插融合,到歌曲結束時,就很難被留在記憶里。而留下的,則是夏冬如呢喃、如偈語般的吟唱,看似隨意的吞吐,卻猶如神斷似連的東方書法意韻,使得吉他的Riff,以及節奏的遞進,只是起到了諸如留白處填充的作用。而夏冬的旋律和演唱,則通過編曲起到一種回聲效果,不斷縈繞、反復繚繞,如同風吟般綿延不絕。節奏的鼓點雖然不波濤洶涌,卻同樣不失一種類似文法中排比句的回旋效果,讓音樂久久不能平息,久久不能平息……
用簡約而不簡單這樣一句老套的話,來形容夏冬的這張《經過》,真也是恰如其分。《融化》里簡潔的和弦,頗有重回《加州旅館》的感覺。而似斷若連、似近若遠,以及若即若離的吟唱,看起來缺少變化和豐富性,卻讓每一個音節不僅變得非常飽滿與實在,還幻化出許多引發可能性和想象力的旋律尾音,從而創造了作品獨特的空間縱深。相比Trip-Hop那種難免結構化甚至機械化的疏離與神秘感,夏冬所營造的這種氛圍,則更有一種樹欲靜、風不止的意境。
而專輯同名曲《經過》,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字,不僅是對整張專輯的詮釋,也是這個階段夏冬音樂的一種代表呈現。看似模糊沒有實指的歌詞,在虛無中導向的卻是輪回這個主題,從春到秋、從夏到冬,無解的春夏秋冬,無解的人世輪回。而夏冬在這首作品音樂的表達上,無疑也是對這種虛無化人生的最好呈現,完全沒有三段式進程的歌曲痕跡,完全沒有程式化的抑制的節奏,但卻依然有優美的和聲與柔美的鋼琴,將飄零的旋律和呢喃般的演唱,匯聚到一起,形成一種看似沒有高潮,卻如風般和諧的韻律。
《頑石》聽起來更接近“漂亮親戚”早期的作品,但卻沒有早期的霸氣外露和張揚,頑石的頑性、激烈、燃燒,都被一種平衡又優雅的舞步控制著進退。從音樂上,這種優雅固然可以說是夏冬的一種成熟,但這種成熟卻又是建立在她如今心性的狀態上的。一方面是對音樂更好的控制力,一方面則是精神層面的禪意化,這也讓如今夏冬的作品,除了技術層面的合理性,更有著技術以外衍生的意境。
在整體上,《經過》顯然已經和“漂亮親戚”時期的作品,已經沒有啥關系。不過,當年Trip-Hop式的氛圍感,以及Brit-Pop的神經質,還是在一些細節上得到了繼承。與此同時,這張專輯同樣也有著一種法式電子樂的浪漫在其中,只不過音色與節奏搭配的松散,也讓音樂整體上不會像我們熟悉的西方音樂那樣,顯得在技術上極其飽滿,而更多一種東方式松散卻綿延的融通。盡管整張專輯完全沒有強調東方元素,但從氣質上來講,卻確鑿無疑的呈現出一種玄虛卻綿密的東方意境。說這是滲透著東方情境的Trip-Hop,亦不算夸張。
除了《Volunteer》之外,夏冬在這張專輯里的其它作品,則都選擇了母語——漢語來創作完成。典型女性創作人的細膩和敏感筆觸,在看似含糊、模糊的語句中,在一種近似語言痕跡的拖拽中,卻依然留下了《彼岸》里對逝去理想的祭奠、《經過》里對時光與輪回的感慨、《頑石》里執著與倔強等等的印跡。讓《經過》不僅僅只是音樂拂過,更是一種聆聽與感受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