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眾的意識里,藝術設計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概念,二十年的時間使這個外來詞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出現的頻率日漸提高。“為大多數人的設計”是現代設計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不管設計發展到了何種程度,設計的根本還是為人的設計,為消費者所購買的設計才是現代設計存在的價值。中國本土設計的發展歷程,是在“文革”結束以后,伴隨改革開放、國門打開后逐漸引入的過程,同時也是逐漸掙脫傳統工藝美術羈絆,尋求在現代語境下中國本土設計的生存出路歷程。設計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但我們對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程問題就不必上溯到原始、秦漢時期的設計思想,以避免牽強附會之嫌。我們主要探討的是當下中國設計的文化身份問題。
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初現端倪的時間本與西方大致相同,但是因為中國社會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步履維艱,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在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敲開了中國大門,現代設計也隨之被引入,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也曾經出現過繁榮。但是由于中國近代一直處于爭取民族獨立的進程中,少有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時期,而以現代工業及商業為支撐的現代設計整體上明顯地落后于西方。從洋務運動開始,大量的中國人紛紛赴日本和歐美各國考察和留學,他們將西方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帶回中國,促進了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更多的是受到日本設計的影響。從“圖案”、“實用美術”到“工藝美術”,無不體現了中國社會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在手工業作坊生產為主的農業社會向機器大工廠生產的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的舉步維艱。于是等到改革開放,面對潮水般涌人的琳瑯商品,國人頓時驚呼大開眼界,才發現我們引以為傲的工藝美術只是籠中金絲鳥,完全忽視了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與現代設計的指向相背。
一時間,設計成為舶來時尚,模仿(有人稱其為“投降”)成為絕對的事實。在現代語境下,中國本土設計的身份完全淹沒在西風刮過的大潮之中,失去了自身獨特的民族風格。當然,這樣的狀況并非是由我們最先面對的,也不是只在設計中才得到反映。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中國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催生出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嶄新面貌。正是到了這一時期,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80年代以后的20多年時間,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超過了以往百年。
經濟迅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國民眾能夠享受較為富裕的生活。對物質生活的渴求、對現代生活的向往使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繁華的都市到邊遠的鄉村,西方物質文化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我們似乎在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從我們的生活中消除掉。這樣的發展階段,在西方國家也都能找到相對應的時期。以美國為例,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現的豐裕社會時期,通俗的大眾商業文化使美國的設計與歐洲那種為收入豐裕階層設計的做法完全不同。美國的汽車、好萊塢電影、流行歌曲、消費品廣告(可口可樂、口香糖、美國香煙、美國奶粉、美國麥片等等)以及美國雜志風行全球。這些美國制造的產品把美國的通俗、大眾文化以極具侵略性的方式帶到全世界,它們展示了一種新的面貌——美國生活方式,這也是美國消費文化最具誘惑力的展示。西方各國在50年代后半期開始學習和模仿美國大眾文化,連同美國設計的核心,即強調有計劃地廢止制度的式樣設計方式也兼收并蓄。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現代設計也是在整個社會大文化背景下艱難起步的,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是在西方設計的影響下探索前進,具有相當程度的模仿意味。
經濟的發展似乎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思考時間,中國設計迅速進入了一個向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消費文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商業社會中文化的地位日益突出。“現在好像越來越難以離開‘文化’。過去幾乎只與‘藝術’相連的‘文化’一詞現在流行于最不可能的地方。例如,在看起來最‘物質’的商業與經濟領域,‘文化’的地位正變得日益重要。”正是消費文化固有的分化傾向,以及鼓勵差異作用的傾向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在設計中的假象:時尚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越是大眾化、越是被擴張,就越導致了它自己的毀滅。這與中國擁有幾千年相對獨立發展的設計思維在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但現代設計現狀看來,這已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學會投降”再不是什么敏感的話題。設計界及設計教育模式皆是一片西風壓倒東風之勢,“洋氣”成為時尚,唯有表現傳統話題的時候才不得已地將祖宗的水墨請出。
嚴格地說,中國當前還遠沒達到消費社會的階段,但從來自西方的社會思潮對當今的中國民眾已經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對設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漸獨立發展的設計文化產業,在依托于不斷更新的傳媒技術的發展的同時,其產業不斷規模化的發展,還受制于后工業時代、現代消費社會的社會生產結構的影響。通過對商品附加文化性內涵,社會商品被賦予符號化的消費意義,從而更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商品消費。由于符號化消費形式在社會消費中的認可,在設計被作為商品符號化資源,視覺藝術、大眾傳媒形成日常生活審美化景觀的內涵的同時,設計本身已經被商品化了,文化被作為了一種新型生產性形態資源多維度地驅趕設計的擴張。抓住文化這一核心因素,確定本土設計的文化定位,是中國設計的出路所在。
當然,設計的文化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行為的影響。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注意到設計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因此,在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幾乎所有的西歐國家和日本都擬訂了自己的設計政策,特別是德國、日本、英國、荷蘭、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家,由國家立法機構,比如國會、議會通過立法程序,把設計作為國家政策,從而大大促進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也是設計成為政府經濟政策組成部分的一個關鍵。正因為如此,設計產業才成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一支,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各國都根據自己的特點及條件來發展設計,也有少數幾個國家在這個大變動時期沒有采取政府立法等積極的行政措施來促進設計的發展,國家對工業產品設計持旁觀態度,因此,這少數幾個國家自然在發展過程中很快落后于其他國家,特別是在工業設計上處于越來越落后的被動局面,其中最典型的當推法國。法國長期以來具有生產、設計豪華產品的裝飾設計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設計發展非常燦爛奪目。戰后,法國政府依然抱著設計是區區裝飾的態度,根本沒有擬定任何設計政策,企業也聽之任之,行若無事。因而,法國設計從50年代開始就明顯落后于西方其他幾大工業強國。很快,法國作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口號悄然改為時尚產業之都了。
就我國而言,在宏觀方面,國家政策已經開始考慮到對整個行業的引領和帶動。從早年附屬于國家級五年規劃內的產業發展定位,到近一兩年來在文化產業、工業設計、廣告等與藝術設計相關領域內的多點并進研究與推廣,可以說設計的前進步伐越來越與中國整體的文化發展戰略相跟進與吻合。但目前中國的藝術設計是剛剛走出裝璜的樊籬,產業程度極低,卻涵蓋面極廣,“產業工人”最多,甚至成了能對文化創意產業總體發展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類別。
對此,我們的設計教育應當以戰略的眼光看待我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正視設計教育高投入、長周期的發展規律,盡可能地避免藝術設計這個創意產業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產業工人”的大量過剩,形成一種“供大于求”的惡性循環。在規模擴張的過程中,確立本土設計的文化身份是首要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