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 以出了錢了就覺得這個獎是好的,德國的市場運作能力確實是很讓人佩服的,他們把市場經濟帶到設計領域來運作。大家覺得這些獎權威,因為那個章程是英文的跟我們的繁體與簡體不一樣,那些評委的體型、膚色、眼睛、頭發,就連講話都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我們崇拜的要死。這種現象在臺灣好一點,不是特別崇拜,在大陸糟糕的要命,北京搞設計活動、深圳搞設計活動、上海搞設計活動,大家發現沒有,他們不管大小會議都要拉幾個老外過來然后做為活動宣傳的招牌。我現在對在座的各位說的直白一點來提高我們的思想高度,因為在大陸不好意思說,說了一怕得罪人;二怕傷害到了那些學者脆弱的心。我關注這些國外的設計大獎是從國內的設計人生對于設計獎的崇拜開始,中國人一直以來很崇拜外國人,不過美國人也一樣,所以他們覺得白人不好玩了于是就選了奧巴馬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樣。于是外國人就抓住大陸人的特點,看到大陸這幾年設計領域不斷發展,就開始在大陸推廣設計獎。在臺灣與大陸有一個區別,臺灣是國外的或者本土的甚至大陸的獎都會參與,而且都有獲獎,比例也比較均衡,因為你們相對比較成熟。我們觀察大陸會發現,除了對國外的獎崇拜之外,尤其是對德國的IF與紅點情有獨鐘。為什么會這樣,我記得曾經有臺灣的設計學者研究過這個問題,了解一下就明白了這個原因跟中國設計學科的建設體系有關系。你們確實比較先進,基本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理念,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定好自己的位置培養符合這個位置的學生。但是大陸呢?現在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不知道該怎么定現實的位置,所以用來用去還是幾十年前的德國包豪斯體系。包豪斯體系成熟嗎?不成熟的,他是在德國當時的特定工業背景環境下形成的,包豪斯不是第一個搞設計的人。知道誰是德國最早搞設計得人嗎?是希特勒,他創立了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并親自設計了一款汽車,那款汽車就是甲殼蟲。不過當時由于歷史原因沒有生產,現在生產出來了,在德國被定義為家庭主婦買菜溜狗的車,今天到中國來就是高擋的溜二奶車。
工業設計理論在德國被提出,但是不是在德國被應用的最好,而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不過這些國家各有特長。比如美國設計的安全實用與環保考慮的很好,日本的基礎數據分析做的非常好,韓國的視覺表現很拿手。而你們是根據臺灣產業與技術特點,結合了上述的理念來形成符合臺灣工業現實狀況的學科人才培養,所以你們一些高校自己的師資力量不夠的時候就和企業聯合,引一些企業的人員進來授課。但各位知道中國大陸培養了這么多年什么最拿手?就犀牛軟件與3DMAX用的還可以,并且培養了大批具有山寨創意想法的設計師,這讓中國制造業無法接受。解釋一下什么叫山寨創意想法,這個是大陸的名詞,臺灣是沒有的。山寨起源于深圳的手機,只要你想的到的功能不管合理不合理都加到手機上去,有些音響效果比我們今天會場的音響分貝還要高,所以大家就叫它山寨,臺灣就有一家專業為山寨機提供芯片的廠家,他就是是大陸山寨機的源頭哦!
那么同樣的,創意一定要有依據,企業是很嚴謹的,開發產品需要立項需要考慮成本與開發費用以及銷售費用,并且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是大陸的制造技術環境能不能低成本的制造出來;二是這個創意能不能符合大陸的大眾消費群體。大陸的消費群體與制造技術基礎跟臺灣是有區別的,將先生到臺灣來之后就開始發展經濟,而且你們跟德國很相似,有著很明確的定位,德國是重工業非常發達,你們是電子技術非常發達。而大陸是1978年才開始真正發展,鄧先生提出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的思維、觀念、意識才開始有了轉變。我們受了幾千年的道家與儒家文化影響,這些我們后面會有專題講宗教文化,因此我們被封閉成了溫室的花朵。改革一開放,麻煩了,沒有思想分辨能力,幾千年的文化壓抑形成了嚴重的自卑心理,一味的覺得吃牛排吃肯德雞長大的就是比較的厲害。結果大陸就發展的亂七八糟,現在整個大陸都是問題,學術有問題、企業有問題、經濟有問題、法制有問題,連道德都有嚴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把改革開放三十年賺來的錢重新去塑造我們的道德責任意識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大陸就進入了理論民主的無規則區,法制、制度、教學、制造統統拿來主義,結果由于拿的過快的原因把自己一些優秀的本質都拿沒了。對老外崇拜的不得了,我個人是比較討厭這種事情的,不過很能理解這種現象的產生,因為我們都是別人那里那來的,或者說是偷來的,所以對對方就特別崇拜。大陸工業設計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縮影,尤其是體現在設計學術中,這個問題后面再講,現在繼續將比賽的問題。大陸設計領域所崇拜的德國IF與紅點真的是代表國際化水平嗎?獲獎產品含金量高嗎?為了更直觀的理解這個問題,下面我將個事情。由于我關注這些國外的設計比賽,有一次我在大陸市場做產品考察,因為每年都會安排兩個月對制造業與市場進行考察、學習、理解。那次在深圳考察,看到兩個德國品牌在大陸市場上的產品,并且那兩個產品的創新點都作為典型創新設計點在市場上宣傳,我看了后當時也沒有太在意,覺得德國的產品確實做的很嚴謹。結果過了段時間,一次無意上了一個中國大陸的設計商業性網站,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設計在線,發現里面說一所非常知名的高校獲得了德國的這個設計獎,讓我非常驚訝的是那個創意構思竟然就是德國那家公司已經生產出來買的產品。而德國那家公司我比較了解,他們的設計都是在德國完成的。大家明白沒有,說明了什么問題?一個德國這么有名的設計獎那些評委有多糟糕,連大陸那所高校的學生抄了他們德國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還不知道,竟然還可以獲獎。我非常不能理解,后來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終于想明白了為什么,原因就是這兩個獎的運作總裁與主席由于在全世界范圍為了商業目的而運作這個比賽,社會活動太多導致其在德國的時間太少了,所以對于德國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因此很不小心就評出了這么一個亂七八糟的獎。
我們仔細思考一下他們是在為了推動設計而做慈善,還是借著設計來進行商業活動。他們報名先收報名費用,然后接著一大堆的費用就來了。為了更好的在所推行的國家設計領域獲得認可,于是就把那個國家相對有點小名氣可以拉攏的學者拉攏進來,從而在所推行的國家設計領域獲得認可。在大陸是這樣操作,在臺灣也是,在我所到過的國家都是一個套路的操作模式。要是得獎了怎么辦?那你自己就要又出錢又出力的跑到德國去,花一大筆錢之后讓你的設計產品在德國留下一到痕跡,然后帶回來一個可憐的獎杯證書,這個獎杯要是做的不規范機場安檢都會很麻煩。那么那幾個總裁或者主席做什么呢?他們就被各個國家邀請過去玩玩,到中國大陸來我們那些學者就把他們當成上帝,趕緊配翻譯住星級酒店。玩的時間差不多了就回德國去收錢去,然后選擇幾個比較代表性的設計讓其獲獎,接著就是繼續收錢。他們很愛國的,只自己收錢不能為國家創造財富是不行的,也要為拉動國家的GDP做貢獻。于是就把這些獲獎者拉到德國去,去了要不要消費,當然要消費,所以你就在國內趕緊把RMB或者TB換成德國馬克,跑到那里發現還有言語障礙。于是為了對得起你所花的錢怎么辦呢?那就克服障礙,用國際英語對話幾句,跟他們和影一下,握個手就回來。這種精神與勇氣我很佩服也很感動。
因為平時名人接觸的少了點,不過工業設計領域也確實沒有什么名人可以出,于是我也趕緊回頭搞戰略研究。純藝術領域還有幾個國際藝術家,或者機械領域也有一些科學家,就是這個雜交學科沒有人認可。各位了解中國大陸國情就會發現,工業設計或者藝術設計在國內這么多院士中連終評提名都進不去。所以在大陸就是那幾個稍微在這個領域有點點影響的,就相互吹捧,今天我搞個活動請你,明天你搞個活動請我,社會不認可我們沒關系,我們自己相互吹捧也能得到設計領域認可。因為在大陸這個學科體系不健全,標準還沒有,大陸設計元老現在也基本不出來講話了,所以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于缺乏高度,培養學生沒有按照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培養,最后就是學生畢業出來社會不認可。
有一句話很經典,叫做高度決定深度,我用這句話來做一個闡述做為我們大家彼此的共勉。臺灣今天的設計教育應該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我在這里說大陸設計教育的問題是為了讓我們大家以后在其他領域一樣不要犯這樣的錯誤。各位學習過經濟學的都知道國家宏觀調控是國家總體的一種平衡把握,中國高校擴招是在1999年,那時候擴招主要是為了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在中國一直是強調精英教育理念,所以這種理念就養成了學者的壞毛病,總是很清高,這點跟西方的學者確實存在著區別。精英就一定是少數的,因為是以舍去數量來保證質量,但是擴招呢?高校擴招不是不好,如果為了提高全民素質,提高中國人才隊伍是一種非常偉大的舉動。那么這樣的擴招是需要有足夠的高校基礎資源為保障,特別是我們的師資質量,如果沒有優質的師資就很難培養出優質的學生。我為什么可以對各位講這么多,因為我在中國大陸接受了很好的教育,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教育。有次我跟一從事設計教育的友人開玩笑談其說,你還沒有接觸過院士吧,我天天在院士圈里。這就是說你接受了哪個層次師資的栽培就決定你的尺度,但是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彌補的。那么在高校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宏觀調控進行了高校擴招,于是高校一擴招后發現學校小了,教師不夠了,學生多了。怎么辦?那就擴建,那就招教師,因此中國大陸高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就出現了,高校不斷引進人才來彌補師資不足現象。設計教育在這個大浪潮中也放開了手腳,不斷擴招,結果就出現了高考分數不理想但是又想上比較好的學校的學生怎么辦,社會上就形成了一種默契,那就是去學藝術或者設計。
繼續思考,宏觀調控是總體宏觀的平衡,不是微觀的配置。比如國家宏觀調控擴招是100名學生,拉動GDP增加就業崗位80個,其中存在著適度的競爭以促進發展。但是這個80個就業崗位是由國情決定的,鼓勵發展制造業,那么企業數量增加,企業就需要與制造相關的各類人才,如設計、制造、管理、財務、計算機、銷售等等。但是不會去具體制定每所學校每個專業只能招多少人,就是定了,在中國大陸的大環境下也是沒有辦法很好執行,各大學校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來擴大招生。特別是一些非國家重點的院校,國家更難控制其專業招生人數,這個時候需要高校自己把握好,因為做教育是需要負責任的做。高校大力擴大建設,大力建設導致資金流缺口,于是就開始想辦法,向政府要錢,政府給的不夠那就擴招。所以就出現了中國教育的現狀,什么專業好就上什么專業,財務好就業各大高校就上財務,企業管理缺少的就上企業管理,計算機缺少的就上計算機,藝術設計缺少的就上藝術設計,結果出現了重疊現象。忽略了社會職業培訓教育這個大軍隊,由于各個院校盲目的上學科,整個學科定位與社會需求把握不準,出現了什么狀況?看大陸,三個月培訓出來的也是說做平面設計的,四年出來的也是說平面設計的,而且好象確實沒有什么區別,你會軟件我也會,你有思想我也有,因為是人本來就有想法。
接下來我以講故事的方式調節一下大家繼續講,制造業的快速崛起,此時需要大量的設計師來保證制造的順利進行。結果幾年后企業聽到有個名詞叫工業設計的出來了,聽說可以將產品設計的更漂亮。于是就開始接觸,結果一接觸發現壞了,原來是只搞設計不懂制造的,更可悲的是連制造企業制造所必須的工程軟件也不會用,很多時候竟然還拿著筆在紙上畫。企業工程師很困惑,我們以前也是這樣做的,我們以前最原始的設計就是用筆和紙來做的,現在我們都不用了,這些后現代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怎么還用這老一套呢?原來他們不是在畫機械制圖,是在做手繪。老總不解,這是為何呢?我需要的是我的產品能設計出來,能制造出來。于是工業設計師就開始解釋說這個叫手繪,是為了快速的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老總似乎明白,于是工業設計師畫了幾張后就開始了建模工作,建好了模型開始了渲染工作,渲染完成匯報老總,老總一看效果不錯,于是就召集工程師來開會討論。工程師一看,對工業設計師提出了系列問題,請問這個怎么樣實現?請問這個怎么樣加工?請問這個怎么樣來配合?請問你怎么可以連國家標準的基本要求都改了呢?哦老總,您看這樣的設計,簡直就是完全不懂嘛。老總越聽越有道理,原來設計工業設計師設計的東西跟我的實際有著這么大的差距啊。于是老總想,聽說國外這個工業設計用的很好,為什么我們就用不好呢?左思右想,再找來工程師探討,工程師說這個工業設計不行,好看但是不現實。老總說,我們能不能創新呢?能不能在技術上突破呢?工程師回答,要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至少要靠譜,要符合國家標準,并且也要符合我們企業的實際制造與技術實力。經過多次探討,終于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由工程師提供設計標準、設計限制、設計要求,然后工業設計師在這個要求內進行美化設計。于是工業設計師就在創意與現實限制中遨游,因為沒有標準,于是工業設計師的設計就在反復的指責與修改中痛苦的生存著。有人很形象的給設計師打了個比方,叫做帶著鐐銬在跳舞。大家明白了嗎?是很痛苦的,如果你不能明白這些設計師有多痛苦,那么請各位晚上回家帶一副鐐銬上去跳舞就知道是什么感受了。為什么會這樣?這個就是工業設計教育的悲哀啊,培養了一些嚴重與制造業脫節的人才。大家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問題,中國大陸的工業設計師是誰培養的?不是高校培養出來的,而是企業培養出來的。企業接受工業設計也不是高校教育的結果,而是很多大型企業的老總經常到國外轉,結果不小心就聽到了這個工業設計,于是回來就開始在公司里招兵買馬搞工業設計。因為企業大,它有比較健全的管理制度、設計標準、開發流程,于是工業設計人員在被招進去之后經過一系列的培訓就慢慢的在制度下進行轉變。但是在中國大陸像聯想、海爾、TCL這樣的大型企業有幾家?有多少企業可以承擔培養工業設計師的能力?我們全中國包括臺灣在內,制造業還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中小型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資源配置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差。資金、人員、管理、制度、戰略等等這些都是不完善的,這個時候企業最實在的普遍戰略就是跟進。這個跟進不是中小企業,海爾、TCL一樣的是這樣做,看看它們的空調設計是不是抄韓國?中小型企業最現實的就是如何減低成本的跟進,企業最需要的是如何把他們的產品設計成功生產出來的工程師,現在全中國包括臺灣在內的工程師數量還是嚴重不足。很多產品的基本功技術結構設計都存在問題,很多企業連基本的結構工程師都不需要,直接拿著產品到模具產家讓設計模具的改改就可以生產出來了,這個風險最小、成本最底而且見效最快,通俗的說就是仿制是制造原始資本積累的速效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