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中國動畫電影、動畫片在海外各大動畫節上獲獎的作品屈指可數。然而,作為非主流的中國獨立動畫卻成為國外各大動畫節上獲獎的常客。2010年,中國年輕獨立動畫電影人陳曦的作品《冬至》榮獲2010廣島動畫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另一位獨立動畫電影人王海洋的作品《弗洛伊德,魚和蝴蝶》獲得了荷蘭國際動畫電影節金獎;而中國動畫導演劉健的作品《刺痛我》在法國入圍第五十屆昂西動畫節最佳動畫長片獎競賽單元。
出生于1985年的雷磊是這群優秀的獨立動畫電影人之一,在去年渥太華動畫節上,他憑借《這個念頭是愛》拿下最佳敘事類短片獎。然而在這位年輕的動畫導演眼里,獨立動畫電影人是“孤獨”的,中國獨立動畫也是“孤獨”的。如果一小群孤獨的獨立動畫人無法改變大的國內動畫創作環境,那他們惟有堅守自己的理念。
北京商報(以下簡稱“商報”):獨立動畫短片在國外頻獲大獎,為什么少有國產動畫電影和動畫片在國外獲獎?
雷磊:國內動畫太注重產業化,很多人只知道這是個朝陽產業,認為投資就有回報,把動畫當做房地產一樣去做。結果,動畫企業只關注能不能在央視播出、版權能賣多少錢、如何創造收益等等。這樣的邏輯關系從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動畫藝術本身。動畫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其本身到底是什么樣的藝術語言?到底需不需要多元化發展?反而沒人考慮。獨立動畫人跳出了產業鏈、跳出了公司的限制,單純地關注動畫藝術本身的美,所以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商報:你參加過很多國外的動畫電影節,也看到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在你看來國產動畫還缺少什么?
雷磊:我們落后的絕不僅僅是技術,而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概念的問題。我去國外的動畫節,國外的動畫人就給我看他們收到的郵件:中國某某動畫加工公司,可以承接各種動畫加工業務,三維、二維、Flash什么都能做。所以在國外動畫人眼里,中國動畫還是粗糙、代工的代名詞。
在國內,動畫專業的老師會教你寫故事腳本、分鏡,其實就是教學生如何盡快就業,讓學生畢業以后立刻就能進入這個動畫產業鏈,讓這些年輕人像產業鏈中的一道工序一樣,生產各種產業化的動畫產品。提高就業率本身沒問題,但是單一的教育和產業鏈,讓年輕人失去了獨立思考“動畫”的機會。而我們最缺的,恰恰就是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
商報:國產動畫是否是產業化、商品化過頭了?
雷磊:我認為是這樣的。但由于我自身不在動漫產業內,并不是特別清楚,國內的教授和領導們會把握方向。我曾經說過,《喜羊羊》肯定是在中國最好的動漫作品,但不是好動畫。很多人罵我,你怎么能說《喜羊羊》不是好動畫片呢?其實把它放在國際的舞臺上比比就知道。所以說,國產動畫產業化、商品化已經覆蓋了藝術本身。
商報:你以獨立動畫人自稱,你是怎樣理解獨立動畫的?
雷磊:獨立動畫在國內外都沒有準確的定義,但我對獨立動畫的定義有兩點:一個是經費上獨立,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第二個是有獨立的思考和價值觀、審美標準。
很多人一定要給獨立動畫加上一個準確的概念,這本身就是對動畫多元發展、藝術想象拓展的限制。社會對動畫的定義過于單一,實際上,中國動畫片的形式在早年間是很多元化的,最早的水墨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都是中國造的,只是經過近30年的發展,商業化導致大家認為中國動畫很單一。
商報:為什么獨立動畫人熱衷于到國外評獎?國內也有很多動畫節,也設有動畫短片獎。
雷磊:國內動畫節不注重版權保護是問題之一,國外動畫節會對每部作品都有版權保護協議。
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節。國外的動畫節有動畫放映環節、有參賽者交流環節、有各種專業沙龍、針對動畫的技術研討,還有給粉絲們準備的一系列活動。而國內的動畫節更像是博覽會,和國外的動畫節是兩個概念。
商報:國內各個動畫節評出了一批新人,也有很多優秀作品,這些人難道不能成為改變中國動畫的力量?
雷磊:我2007年獲得北京電影學院主辦的動畫學院獎。當初和我一起獲獎的年輕人有很多,他們很有創意,也很有理想。但不久前,我給其中一位打電話,他說他已經很久不做動畫了,這個養不活他。這就是中國動畫的現狀。目前,中國還僅僅是一個動畫制造大國,不需要那么多有創意的大學生,只需按部就班的產業工人就可以。所以,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更不要說如何堅持自己的動畫理想,太少有人能夠堅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