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性在當代亞洲藝術中仍然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困境,它表現(xiàn)為影像和文化層次的內在沖突。
亞洲當代藝術也開始熟練的使用包括裝置、Video、概念攝影在內的新媒體手段,但這些代表戰(zhàn)后新藝術特征的手段制作和展示什么影像呢?這種影像在何種標準上可以被定義為新亞洲文化的視覺特征呢?這都是一個尚難以明確的謎。
"新影像"一方面一直是新亞洲藝術的烏托邦,另一方面,影像的后殖民性又是一個難以擺脫的夢魘。作為韓國年輕一代藝術家,金炳是的創(chuàng)作一直帶有具有當代韓國色彩的政治情感,這種情感是關于影像文化的。在1999年釜山的一個中日韓當代藝術展上,金炳是展出了一個由多臺電視播放機組成的Video裝置,作品同時播放多個錄影片斷:釜山大學街時尚的韓國青年人群、風靡韓國電視的西方音樂MTV、光州起義的街頭騷亂以及一個韓國青年流淚的傷感的臉。金炳是的Video反映了影像的后殖民性,它不是韓國的Video之父白南準(Nam June Paik)那種純粹意義的電子影像,而是試圖批判影像的文化后殖民性。
金炳是在影像的對比中揭示了歷史是一種影像的記憶的重要性。光州起義因反對一個具體的政治使其自身變?yōu)橐环N殖民文化時期的政治影像,并具有象征性。與此相應的是在韓國在獲得經濟地位后,新都市文化的生活景象和無國界的國際資本主義流行文化圖像的大量涌現(xiàn),這不僅意味著抗爭的政治的結束,還意味著接踵而至的文化抗爭的開始。在視覺藝術的層次上,這代表著一種由政治影像向影像政治的轉向。街頭時尚年輕的人群代表"后光州"時代影像的政治象征性,即在新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當代韓國生活的表象;音樂MTV影像則代表一種新殖民文化在虛擬世界的入侵,這是當代韓國人內心生活的"食品"。
在1997年上海舉辦的《新亞洲、新城市、新藝術--97中韓當代藝術展》上,金炳是的一個綜合材料裝置揭示了電子復制時代和以好來塢為代表的新殖民主義對亞洲特性的消解。作品選取了好萊塢反映西方探險者在非洲的科幻電影《剛果》的原型:一個被電腦特技虛擬出來的非洲大猩猩。金炳是用國際標準條形碼和英文、數(shù)學符號作為電腦網格成像的元素,用電腦重新虛擬了這個剛果猩猩,將其取名為"文化動物"。這個猩猩不再是西方早期殖民地題材小說中真實的非洲原始動物,而是好萊塢科技的產物。前者是西方眼中的他者,代表難以被文明馴化的殖民地原駐民(野蠻人),對非洲文化而言,它也是代表自己被妖魔化的"異己"形象。被復制的虛擬猩猩卻完全像極了非洲原始森林的真實猩猩,但它仍具有無法遮蔽的好萊塢的動作特征,在某種意義上,這像是白人穿著猩猩皮重返非洲,只是這不再是由殖民軍進行的軍事戰(zhàn)爭,而是由好萊塢導演的影像入侵。
金炳是表達了對電子高科技作為國際文化的一種帶有后殖民色彩的文化恐懼。同早期電子影像藝術的純粹性相比,他一直在作品中追求一種文化表態(tài), 流露出對于當代韓國社會文化現(xiàn)狀的復雜情感。在一個進入經濟富強的"后光 州"時代,當代韓國在思想和虛擬視覺上應該在何種背景下走向何方?金炳是表達了這樣一種思考。
事實上這也是整個當代亞洲社會面臨的文化問題。亞洲社會難以拒絕非民族化、非國界化的高科技和國際資本主義商業(yè)體制,但是如何對待其副產品(流行文化和電子文化)對亞洲傳統(tǒng)特性的無情消滅呢,亞洲當代文化走入了不能拒絕、又不敢接受的哈姆雷特式的兩難困境。這也是亞洲視覺影像難以純粹的原因。
從政治影像到影像政治,關于在當代亞洲文化后殖民性背景下,當代視覺影像中的文化沖突是金炳是希望在北京探討的共同話題。
金炳簡歷:
1965年生于韓國Daegu,1992年畢業(yè)于釜山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1997年在中國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研究生。現(xiàn)為韓國釜山文化藝術大學中國畫教師。
主要展覽
1993年 《大眾參與》 漢城Kyoungln美術館
1995年 《去天安門的門》(Gate to TianAn Gate) 中國美術館
1997年 《新城市、新亞洲、新藝術--中韓當代藝術展》 上海
1998年 《隱喻和象征》 釜山市立美術館
1999年 韓國藝術節(jié) 漢城美術館 國際當代藝術協(xié)會展 東京
2000年 2000年光州雙年展分展《人的森林》(Forest of Human),光州市立美術館
《東亞的位置》--中日韓當代藝術展 橫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