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細欣賞李廣鋅的《肖像》系列,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年輕人渾身散發著對某種難以名狀事物的迷戀——這一系列《肖像》再造了年輕人對青春、身體、自我、時尚、性感的追逐和迷戀。在今天的信息化社會中,傳統意識形態的美學風潮逐漸退減或淡出,大量的禁忌、約束和界限逐漸被新的藝術方式所打破或解構,藝術家開始轉向了對不確定性事物的興趣,原來藝術明確的目的性已退出歷史舞臺,藝術不再局限于以前傳統的或實驗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由新的技術美學建構的“藝術效果”。在這樣的文化條件下,人的審美注意力轉移到觀察和感知本身,放棄了先前組織它的客體并返歸到主體性,這就提供了一種隨意而范圍廣闊的對感覺的體驗,并由感覺引發某種情感變化或激奮情緒。這一意識的核心形成了李廣鋅攝影美學的本質。
在現代詞典中,“迷戀”一詞含義具體指的是對某一事物過度愛好而難以舍棄,或指因對某人或某一事物發生特殊愛好而沉醉之意。李廣鋅在《肖像》系列中對“迷戀”進行了盡情的發揮,迷戀被主觀表現為一種不確定性的、游離不定的和難以界定的視覺語言。在藝術家看來,“迷戀”既有過度熱愛于某種事物之意,又有沉迷于某種事物之內涵。他的攝影恰恰表現了這樣一個模棱兩可的中性語言。正是由于他對這種怪異而模糊的審美取向的迷戀,才賦予作品更多復雜而晦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他把這種怪異看作是人際關系中的“奇異”現象——同性戀、易裝癖、第三性、青春自戀、戀物癖等。這種現象通常被視為“怪異”或“奇怪”的亞文化審美,并引發出許多新的歧異含義,而有這種現象的人也常常受到歧視和不公正的對待。事實上,具有這種傾向的人并不認為自己有不正常之處,而是千方百計地爭取與他人的平等關系。因此,與占支配性的主流藝術相比,亞文化的藝術在意識形態上具有獨特鮮明的“另類”特征,它并不是表現出激進和破壞的語言,而是以一種溫文爾雅的姿態寄存于主流文化的系統之中,但又與主流文化之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和獨立態度。事實上,互聯網空間作為亞文化的平臺之一, 它恰恰為李廣鋅充分提供了搜尋“另類”的可能性,他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與不同的青年男女建立起了交流,從而實現了被拍攝者的形象。
顯然,李廣鋅對人的青春充滿了濃厚興趣,截取一個生命的青春時光,或者說,定格在人的生命成長過程中最具活力的青春瞬間,這是最讓人留戀的生命階段。在他的這些攝影中,我們找不到任何敘事語言的痕跡,既看不到人的文化背景,也看不到人的歷史線索,更看不到人的身份特征,人變成沒有意志的人,人幾乎變成了非人。盡管如此,我們從中能感受到人的自然性和青春活力,即被拍攝者自身擁有的靚麗和率氣。他以超現實的經驗將人的肖像處理成了類似經典靜物畫的特質,人不是被深度所支配,而是流露出那種莫名的青春活力和“傷感”。他表現的美麗和俊俏的年輕人形象完全依賴的是電腦技術的后期制作。因此,他充分把技術美學和時尚美學應用其攝影創作之中,這種幾乎淋漓盡致的完美發揮再現了一種流行和時尚的圖像。
李廣鋅巧妙地把商業廣告的圖像轉化成非常有個性化語言的攝影風格,他對數碼圖片進行了電腦處理,以使表現的人物美妙絕倫,這些作品極具怪異的美感——靚女和酷哥的嘴角或鼻子流出血紅狀的糖膠物或眼睛含有和流出的淚水,都是由數碼手繪而成。由于技術美學的滲入,也正是由于“血液”和“淚水”在外觀上被處理的過于刁巧和美好,從而使傳統意義的血液和淚水產生了激變,再加上身體膚色的修改,創造出一種超越傳統習俗和社會規定的怪異美。這顯然得益于他對形象進行的重塑,以表示大眾傳媒和藝術的關系。他把越來越多的流行文化因素滲透到攝影語言之中,流行文化讓邊緣群體的文化發出了應有的聲音,與精英文化相對立。
由于放棄了紀實攝影的敘事方式,他的“肖像”系列可被認為是現實想象的延伸,這些具有自我意味的肖像可以說是古典繪畫的典范的演繹,因為他采用了挪用的方法,以新的流行的肖像替換了經典肖像畫的樣式。他意識到攝影絕非是現實的客觀再現,而是一種新的主觀視覺表達。他詮釋了繪畫與攝影間相互作用。攝影就如同一面鏡子,欣賞者可憑自身經驗解讀攝影的內涵和意義。他的攝影觀念采用令人迷惑和刺激的方法對人的心靈深處和人的外表特征進行了重新解構。他追求波瀾不驚的面部表情在攝影中的那種嚴肅特質,甚至面部的各個細節和膚色等都細致入微,而觀察者依舊停留在圖像的表面,難以了解到那些被拍攝者本身,他們的個性特征消失在圖像背后,僅僅保留了外在形象的準確再現,留下的只是年輕人青春美麗的表征。在某種意義上,他與其說是在關注“他者”,倒不如說是在關注自我。他不僅營造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而且也確立了一種夸張的自戀領地。這正是他作品的一個最重要的風格特征。除此之外,李廣鋅非常關注在現代文化中的身體議題,它也是當代藝術中的重要話題。從當代哲學的角度看,身體本身無非區分成三個層面的意義:自然的身體、社會的身體和科學的身體。李廣 鋅的攝影作品幾乎統攝或混合了身體的這三層意義:對自然身體的再現,對社會身體的隱喻,對科學身體的修改。在他的攝影系列中,我們可以洞察到身體的可塑性變成了與他者關照和聯想的載體。作為一種精神的主體,身體的自我暴露被置于控制、壓迫、分解和塑造的空間,優雅和崇高的身體卻最終被真實和超真實的身體所替換。在藝術家看來,任何人必然將別人看作與自己一樣的主體,也就是說,認識他人即是認識自我,認識自己依賴于認識他人。
在李廣鋅看來,觀念本身就是一種形式,而形式的背后必然隱含著諸多象征性的意義。在肖像系列中,我們發現藝術家在被拍攝對象的脖頸上有意安排許多珍珠項鏈的飾物。實際上,他就把青春比作珍珠,溫潤圓滑,卻終將消逝。因此,這種肖像系列中年輕人佩帶的珍珠項鏈的象征意味則不言而喻。
因此,李廣鋅在藝術觀念上實際上表達了圖像既是媒體又是文本的意圖,它使制造者編碼與媒體觀眾解碼組成了一種新型的社會文化關系。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藝術家的自我創造不是基于理性的規定性,也不是基于構成性的,而是基于“創造性”的。他的創造力就體現了藝術觀念和技術美學的結合。雖然他的藝術實踐具有“另類”的特征,但這正說明我們今天生活在媒體景觀之中——媒體既擴張到消費文化,又侵入自然和身體,更重新建構社會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