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換季的當口,各大時裝屋紛紛應時而動,還未等得及清理完上一季的舊衣裳,便興沖沖地掛出“New Arrivals”的標簽。在射燈的打照下,那些新衣裳仿佛在高調地宣稱:“錯過我,即錯過了最新的潮流。”非常佩服發(fā)明“潮流”一詞的人,又不是暗礁頑石,僅憑女人的一尊肉身,真的無法在洶涌的大潮中巋然不動。于是“潮流”成了女人另一個“生理周期”,叫大家季復一季為衣狂。
然而情況正在發(fā)生改變,每個人女人原本在季節(jié)更替的時刻,往往抵擋不住的“潮流”一物正慢慢被一種叫做“風格”的東西取代。它不為潮流所動,破時破季,煢煢孑立,可以將女人帶離被“潮流”奴役的局面。
死潮流,活風格
現今的時尚界,主流與非主流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評判的標準也越來越混亂。全民的通吃的設計已不可能出現,是不是自己的“菜”,才是唯一值得關心的問題。
1947年,Christian Dior祭出“New Look”而一舉改變時裝面目的壯舉讓人唏噓良久,Vera Wong更是大嘆“時裝已窮盡了所有的可能性”。設計師們不再是“發(fā)明家”,而成了雜耍者,他們也不再妄圖通過服裝改變人類的身體,而僅僅是藉由服裝來表 達自我。在時裝工業(yè)中,占舉足輕重地位的時裝編輯們,以往以“算命”見長,她們通過總結、歸納秀場上的共通點,進而預測下一季的流行,而如今擺在她們眼前的是每季400多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秀,誰能總結出JIL SANDER與BALENCIAGA究竟存在何樣的共通點?而他們卻各有擁躉,不為流行所左右。
電腦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讓“深藍”戰(zhàn)勝棋王,卻依舊無法為時尚“算命”。當然在這個浮華的產業(yè)背后,每個買家在挑選新品的時候,都捧著厚厚一疊數據與分析表格,用看似“科學”的方式來把握“潮流”。而聰明如ZARA、H&M者,更是依靠對潮流的嚴格分析與快速的反 應,獲得潮流所帶來的豐厚利潤。然而,經濟專家告訴我們,一旦連在農貿市場賣菜的農婦都開始投資股票的時候,請及時退市。同理,一旦身邊每個人都恪守每一季的潮流來穿著,那潮流本身便已死去。Vivienne Westwood痛心疾首地說:“現在人們的穿著方式真是糟糕透了。每個人都看起來相差無幾,每個人穿得都很中庸。”這便是過分依賴潮流的后果。
想象一個女人把每季的潮流元素統統穿在身上,是件多么滑稽的事。純粹的審美并不存在,它必須依附與某個社會理想中,并通過著裝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人選擇將自己安全地塞進套裝中,以獲得主流社會的身份認同;有的人選擇奢華浪漫的時裝,以張揚財富與地位;有的人穿著昂貴的極簡主義時裝,已經同“膚淺”的爆發(fā)戶嚴格區(qū)分開來;有的人喜好街頭風格,以服裝來界定誰才是自己的“哥們兒”……“風格部落”(Style Tribe)的形成,展示了人們各自的價值觀與生活形態(tài)。這種開放與活躍特質恰是熱愛時裝的理由,也是成熟的時裝社會所應該具有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