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法國生活:擺地攤的藝術留學畢業生。LA BROCANTE,中文音譯為“刨缸”,是法國巴黎的一個舊貨市場,在某些方面,它有點像北京的琉璃廠。淘客很喜歡逛這里,因為市場里時不時會出現一些稀奇的貨品,例如路易十六時期的沙發、荷蘭的瓷器、羊皮卷的《古蘭經》或者LV最老式的皮箱等等。
在這個市場中,有著一位獨一無二的黃皮膚攤主,他的攤位前常常擠滿淘客。這個面積約5平方米的攤位已經在這里屹立了15個年頭。
賣玉器陷入危機
田俊生,40多歲,畢業于巴黎第八大學現代藝術系。記者在“刨缸”市場看到,他的攤位大約5個平方米,分出一小塊兒地方賣玉器和粗仿的明清家俱,剩下的大部分都被中國現代派的油畫占滿了。
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田俊生從上海移居法國。“我在這個市場做攤主已經整整15個年頭了。”他說,想在“刨缸”市場立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里的貨物通常具有收藏和審美價值。攤主是要有一點‘底子’的,不僅要對自己的貨物有所了解,每樣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而且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知識都要知道點。”據田俊生介紹,“刨缸”市場里有的攤主甚至是大學講師出身。
一位法國客人路過田俊生的攤位,順手拿起一件翡翠掛飾向田俊生詢問“坑種”和“水頭”的問題。田俊生誠實地說:“這屬于優化翡翠,是經過酸處理的B貨。”送走法國客人后,田俊生回過來笑著對記者說:“現在顧客的眼光要比從前刁多了,鑒賞水平不比行家差,而且來我攤子上的人,一半是中國通,想騙都騙不了。”
法國客人走后的半個小時里,田俊生一共賣出去了6幅油畫。他說,目前這些油畫才是支撐他攤位的主力。
不過,在以前可不是這樣。
最早,田俊生專門做玉器,盈利非常可觀,軟玉飾品通常可以翻到進價的20倍,而翡翠最高可翻到50倍。有時,一天下來就可凈賺2000法郎(約合人民幣3000元)。
然而進入2000年以后,尤其是經過了“中法友好年”之后,兩國的文化交匯極大地帶動了商品互通與市場競爭加劇。“現在,一般的玉石飾品在華人區的商店里就可以買到,并且商店大多走薄利多銷的路子,玉器只要有一點賺頭就肯脫手。”田俊生說。同時,很多法國人也開始做玉器的生意,他們都擁有自己的進貨和運輸渠道。像田俊生這樣的中國商人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壟斷優勢。
靠油畫起死回生
到了2009年,田俊生的生意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法國受經濟危機沖擊很大,物價上漲,失業率激增,人們的錢袋都很癟,雖然來“刨缸”市場上逛的人還是熙熙攘攘,但真正掏錢的卻越來越少。再加上法國是重稅國家,田俊生每月虧損近千歐元。
眼看就快堅持不下去了,田俊生意外地在一次中國畫展上找到了靈感。他孤注一擲,低價處理掉大部分玉器,然后購買了很多中國現代油畫和高清晰的印刷復制品。自己配上畫框,每幅只賣30歐元(約合人民幣300元)。“在巴黎,街頭畫家的人像速寫每張要價20歐元呢。”田俊生說,他的攤位中,最受歡迎的是中國現代畫家張曉剛和岳敏君的作品。
“張曉剛筆下的中國人,面目嚴肅,單眼皮、薄嘴唇、瓜子臉、中山裝,神情復雜而謹慎。這種東方的神秘感能夠吸引很多好奇中國文化的法國民眾。而岳敏君屬于‘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他畫的人物全部開口大笑,空洞無情。作品里所傳達出來的矛盾和張力正好能安慰金融危機下的‘群體焦慮’。”田俊生向記者解釋說。
眼下,田俊生平均每天可以賣掉30余幅畫,除去稅務、運輸費、場地費外,“還是有點賺頭的。”他說,他也因此一躍成為“刨缸”市場上最賺錢的攤主。
田俊生押寶押對了,但他說:“這紅火是暫時的,法國經濟蕭條不會在短時內改善。”今年夏天,他準備從國內購買一些美術院校學生創作的傳統山水畫,并且要制作自己的商業網站。“我就是‘刨缸’市場上的跳蚤,攤子上沒什么值錢的東西,只能隨機應變保住飯碗。”
田俊生自嘲道,“不過,我還是很有信心渡過難關的。” (533出國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