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李延聲在2012年“兩會”期間接受了藝術中國的專訪,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高度關注,并提議“非遺進校園”。他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它的主角和核心是傳承人。
【專題】 2012全國兩會 穩進關鍵年——2012兩會藝術界代表系列訪談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進校園的提案
文/ 聲
我國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也是全人類共同財富。截至2011年,我國共有昆曲、端午節、京劇、中醫針灸和皮影戲等2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課題。目前,經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19項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488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逐步向市、縣擴展。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始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文化)保護現狀,除需增加對非遺文化保護的投入力度之外,還應增強全社會的非遺文化保護的意識,尤其應將非遺文化保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走進校園,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弘揚。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地方開始將非遺文化保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7年5月首屆中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期間,成都市就決定非遺文化進校園。2009年11月25日,山東省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市教育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廣教育》 2010年6月18日報道題為《信陽師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新華網2010年8月17日報道,北京市一批中學的校長表示,將大力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2011年5月10日,寧夏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在銀川市六中啟動。2011年7月3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隆重舉行。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思政簡報752期報道,河北科技大學通過非遺文化進校園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1年12月27日《文化報》報道,新疆非遺項目被編入中學教材。從這些報道中既可以看出對非遺文化保護越來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也說明了非遺文化保護進校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出路在于喚醒全體國民,特別是廣大青少的文化自覺。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大學生是文化傳承創新的生力軍。從學校教育入手,從青少年抓起,對于文化遺產傳承與繁榮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進校園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可采取以下措施和辦法。
一、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國家旅游總局等部委牽頭,聯合起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進校園的通知》,由國務院批準后向全社會發布。
二、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國家旅游總局等部委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聯合編寫大中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統編教材(試行),其中有的可以結合各地情況因地制宜,譬如北京可以京劇進校園,四川可以川劇進校園,廣東可以粵劇進校園,試行教材在全國各個學校推廣使用。根據各地使用中反饋的各種意見和建議,編寫正式教材。
三、對各地非遺文化進校園成功經驗可以總結加以推廣。比如北京對古琴、空竹進校園,河南對武術進校園都有成功經驗可資借鑒。南通板鷂風箏還在學校建立小型風箏博物館,由學生擔任講解員,既學習了歷史文化,又活躍了校園生活。從而切實做好非遺文化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
四、在北京和全國各地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保護展覽、表演、宣傳、教育和講座等活動,并不斷總結提高,推進非遺文化保護大發展大繁榮。
我們相信,只要以上措施和辦法能真正得到貫徹和實施,非遺文化保護教育進校園就一定能夠做好,全民的非遺文化保護意識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國的非遺文化保護亦會步入良性發展的道路,從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