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李綱
策展人:武湛
主辦機構:菲利普畫廊
展覽時間:2012.4.14-5.24
開幕酒會:2012.4.14 16:00-19:00
展覽地點:上海莫干山路50號4號樓102
?
李綱的藝術生涯頗具一些傳奇色彩。試想,如果有這樣一個人,從懵懂初開之時,便承襲家學而學習國畫,精研傳統寫意花鳥的真髓;及至成年,又考入現代模式的專業美術學院,學習西方繪畫的各類技法;進而經歷85新潮等中國現當代藝術思潮的洗禮,盡棄傳統轉而研習西畫的各式風格;再后來,進入官辦美術館的主流藝術殿堂,從事當代藝術展覽的策劃與推廣,并精察歷史文脈延承,靜觀當代風云變換,窮其所學所思而在傳統水墨與當代藝術之間尋找某種新的創作契機,歷二十年風霜磨礪而獨樹一幟,篳路藍縷地為“當代水墨”創作另開一條蹊徑。這樣的藝術家,如果將其嵌入近3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我們是否可以看到一個既與昔人之故史前后呼應,又與近時之思潮左右相聞,更為將來之藝術別開風氣的孑然身影呢?
所謂“當代水墨”,是當代藝術的一種,既不能回避當代,也不能偏離水墨。前者是它的文化屬性,而后者則以媒材為基點,為自由無拘的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一種方式探索的可能。不僅如此,相對于美術史上水墨藝術的美學準則和當下水墨創作的常規面貌而言,“當代水墨”更為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某種難以準確描述的“未來合理性”。因而,在視覺形態上,它總是與水墨藝術的過去樣式相左,而與其未來樣式相合,并在美學旨歸上永不終歇地探索著全新的理想境界。
了解李綱藝術經歷的人都會發現,李綱的水墨創作并不拘泥于藝術技巧的演習,而非常關注“媒材物質屬性”向“獨特藝術語言”的轉換,以及這種轉換所蘊含的價值觀提煉和方法論研究。李綱善于從更宏觀的文化立場來思考如何將新的文化意義賦予傳統媒材,雖然他的作品時而顯得抽象、時而顯得表現、時而顯得中規中矩,但他似乎并不強調所謂的“筆墨”或“功力”,而是巧妙地挑戰了水墨藝術的常規審美習慣,解構了漸行僵化的評判標準,通過折紙、潑彩、拓印等多種手法,用不盡規則的方格、墨點、色斑,在方與圓、全與殘、破與立之間尋找著某種既讓人難以準確描述,又似乎極具水墨藝術“未來合理性”的全新表達。在方格與圓圈、色斑與墨點所組成的藝術世界中,李綱成功地突破了傳統水墨的美學約定和技法模式,而以其媒材特性為基點,從“物之痕”的角度來對待墨色,從“心之跡”的角度來凝練精神,將“墨之痕”與“心之跡”巧妙地結合起來,讓墨的拓、染、積、潑隨著心的自由律動,在宣紙上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視覺圖式和章法節奏,創造出新穎、復雜而多元的水墨語義結構。
因此,李綱的作品雖然在形態上幾乎不類物象,但卻在精神層面上地廣天高。他一面深究傳統水墨的利弊,一面探索當代水墨的未來,在紛繁復雜的當代藝術名利場中抱定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信念,從容淡定地反思著水墨傳統,創造著水墨元素、建構著水墨方程、推敲著水墨語言,提煉著墨圖式,演繹著令人耳目一新的水墨美學。正如每日清晨佛經聲中舔筆和墨地隨意書寫,李綱在宣紙和清水的輔助之下以“墨之痕”留存“心之跡”,運無法為萬法,且行且吟地將墨痕與心跡完美地融合為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綱的創作別具意義,他擺脫了中國當代藝術慣式中的符號化傾向和西方影響,將價值觀提煉和方法論研究提升至思維方式層面,豐富了“東方思維”在中國當代藝術下一階段發展中的可能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