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029——西安當代藝術生態報告
策展人:韓晶
盡管有著截然不同的氣候、習性、歷史與文化,但在我看來,西安與重慶,卻暗涌著某種驚人的可比性。一北一南,總叫人充滿聯想。
過去十年來,我所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重慶,偏安西南一隅。這是一個地平面和天際線都高低起伏的城市,交錯蜿蜒的道路軌跡,很容易讓人在加速度的建設進程中迷失。然而,與我朝夕相處的黃桷坪,盡管歲月不斷改造著它的模樣,但有許多東西,卻又仿佛數十年如一日,不曾改變。例如,背街暗巷里,總是晚上才營業的豆花面;永遠只會做那幾個固定菜色、卻人滿為患的蹄花湯;重口味的麻辣和不健康的油膩,但在40度的夏天也令人無法拒絕的土灶火鍋……還有,每年在這里停留又散去的藝術家,以及他們不斷發芽和消腐的藝術故事。
而我印象中的西安,城市平坦、道路筆直。比重慶多了許多歷史的光暈,少了幾分口味的刺激。但同樣的,無數的年輕藝術家選擇在這里聚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個特殊的工業地標:西安紡織城藝術區,悄然出現。它穿過都市茂密的水泥森林、遠離燈紅酒綠的繁華腹地、跨越時尚的小資生活和喧鬧的市井文化……開始介入到我們關于這個城市及其文化生長的認識之中,并在不知不覺間,成為西安當代藝術的另一個代名詞。
無意去追尋“西安紡織城”的由來和歷史,因為這個以工業基地命名的藝術中心,和重慶的坦克庫、501 ……一樣,與上個世紀源自西方對舊廠房、老倉庫的加工、改造和再利用無異。值得肯定的是:它把攜帶著特定歷史烙印的空間本身,轉換為了新的藝術文化飛地,同時兼容了城市的過去和未來兩個時態,為當代藝術的多元呈現提供了開放而自由的空間,并建構出一種“LOFT”的生活方式——曾經,中國當代藝術的合法化,就是伴隨著這些大大小小的藝術社區而走出所謂的“地下”狀態——從北京的圓明園畫家村到后來的宋莊藝術家群落,再到今天的798;從上海的蘇河到昆明的創庫……當代藝術的進駐,一方面成為最有效的開發,同時改變了當地的文化結構;另一方面,當代藝術自身也在這些社區形成的過程中,得到機會和利益的共享。
遺憾的是,游離在體制外的藝術聚集地,和松散的藝術家群落,往往因各種各樣的因素最后淡出我們的視野——要么被迫解散和遷徙,要么在時尚和商業的圍剿下偏離了原來的初衷。在早期缺乏政府關注、同時沒有基金會制度的窘境下,這些藝術家自發聚集的創作基地,往往最終又回到藝術家個體的分散狀態,而關于當代藝術的“社區演義”,幾乎只能是理想的假設。
但值得慶幸的是:盡管我們不知道西安當代藝術群落,最終會何去何從,但今天,即將在這里呈現的,是西安紡織城藝術區的當代藝術群體——“ART029”藝術小組的首展。我相信,“ART029”藝術小組,以及他們的首次集體亮相展,某種程度上,是西安紡織城藝術區的一個縮影,也是西安當代藝術的一個切片。而以西安的區號“029”命名,無疑直接而明了的標志著:無論是生活,還是創作,他們都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這也即是,這個展覽命名為“西安當代藝術生態報告”的原因所在——我相信,盡管在資訊發達、網絡暢通的當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足不出戶,而“生活在別處”,但是,每個個體的生存體驗,以及由此生發的藝術創作,終究總是離不開他瑣碎、繁雜、真實的日常生活的。就像我去面對西安,這個全新的城市時一樣,我總會從自己的重慶經驗中去比對。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源自自身的坐標系,只有在這個坐標系中,我們才能尋覓到參照物。我亦相信,這也即是,為什么對于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認識的原因之所在。而即將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十五位藝術家,以及他們的創作,無疑將真實地向我們述說,他們對于藝術、對于文化、對于歷史,以及對于這個城市生活的理解。
僅以此,獻給“ART029”的藝術家們。
2012年7月
?
丁志偉 《變異的寵物》 布面油畫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