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意志
文/ 賈廷峰
世間萬象,物情物態,山水之跌宕,四季之更迭,草木之枯榮,日月之盈虧,皆以其自然的生命軌跡而生長。世人琢磨物態,通常會在種種因素的考量下賦予其不同的情感意志,而山水之于中國人,卻始終承載著一種典型的東方審美趣味,即根植于道家思想所衍生出的淡泊與逍遙。傳統山水畫發展至今,盡管在筆墨技法等繪畫的本體語言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延伸,卻仍舊囿于“傳統”的慣性牽引抑或抱有“拿來主義”的惰性心理,無法在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打破固有程式,對于畫面情感的映射作出質的改變。
秋人的山水創作,便是基于傳統繪畫中的這一陋習所作出的個體嘗試。這種嘗試體現在秋人對傳統繪畫本體語言和畫面精神意志的消解與重建之中。早年作為海派大師陸儼少的后學,秋人了悟傳統筆墨;八十年代作為圓明園宣言的起草者,秋人深諳先鋒藝術。他以傳統為根基,加上抽象構成,鉤斫筆線,氤氳流動,在筆氣跌宕之中饒有古意。也許正是在如此的學養背景下,他的創作才能取得今日之成效。
繪畫本體語言方面,秋人首先消弱的是傳統國畫中極為注重的線條書寫性,他將直線大膽引入畫中,不分粗細,無關節奏,強行而干脆地嫁接在山頭、樹石、溪澗任何他想見到的地方,活生生將傳統繪畫中講求的溫潤圓轉割裂的支離破碎,卻又形成了一種似鐫刻于山石根處的獨特美感。同時他又消解掉皴法對畫面形體的支撐,以堅固的幾何塊面化身為山石,意在營造出厚重的體量感。在云彩的處理上,大量白粉的加入,使應有的空靈輕逸同樣轉為厚實凝重,甚至出現了“云比石重”的反常觀感,而這種反常觀感又在秋人不斷賦予其重量的層層疊加中由當下覺醒轉向未來指引,呈現出一種穿越歷史,來自亙古的真實。
在淡泊與逍遙之間,秋人更注重對自然山水的靜觀與直覺中覺悟生命,繪畫創作僅是其修行的日課而已,所以他的畫面往往呈現出的實是關照自我的超現實心象山水。忌諱的天地二色(白色的礦粉和積墨的山頭)被強悍執拗地共生于山頂,肅穆的莊嚴隨之彌漫,道家所偏好的素色,也以暗合藏傳佛教的經幡色:藍、白、紅、綠、金所替代,絢爛熾熱,頗具唐宋的宏大堂皇之氣,被賦予“秋人式”獨立意志后的山石草木體量夯實,更顯堅韌崇高,藏于其間的廟宇僧者便是“我”之投影,于是,秋人便在這樣一片澄澈澹然的心境中,明心見性,將感悟自然的山水看成有生命同己的存在,在肅穆的修悟中體察生命的韻律,獲得內心的歡喜自在。
《林泉耆碩-獅子林》 55cm×41cm 紙本水墨 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