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大宛一度臣服于莎車國。西晉太康六年,晉武帝封藍庾為大宛王,藍庾死后,其子即位,遣使向晉朝進貢。南北朝以后,大宛又被貴霜王朝的后裔昭武九姓統治。唐代,大宛被稱為寧遠國,或拔汗那。這一時期,寧遠國頻繁向唐王朝進貢,與唐王朝形成了密切的政治和軍事聯系。 1221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占領了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全境,當然也包括寧遠國。蒙古人征服中亞地區幾百年后,當地操突厥語的居民慢慢與蒙古文化融合,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地區出現了一支叫做“月即別”的游牧族群,成為后來烏茲別克人的前身,其中就包括我們所說的大宛人。到16世紀時,經過金帳汗國等蒙古人建立政權統治時期,“月即別”人大量地南下、定居,并漸漸脫離了原來的游牧生活方式,在阿姆河和錫爾河流經的兩河地區建立了許多水利灌溉工程,使費爾干納盆地成為由一塊塊綠洲連成一片的農業王國。中亞學界普遍認為,進入河中地區后接受了定居的農業生活方式成為烏茲別克民族形成的標志。也就是說,中亞地區的綠洲經濟將“月即別”人變成了烏茲別克人。 16世紀初,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南部地區確立起了統治地位。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這3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先后建立了希瓦、布哈拉和浩罕三個汗國。三個汗國之間為爭奪疆土經常發生戰爭。北方的沙皇俄國也開始將觸角伸入這一地區,對三個汗國多次發動進攻,最終于1876年基本完成了對烏茲別克諸汗國的軍事征服,并對這一地區實行殖民統治,在占領區建立了軍政合一的管理體制。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以后,沙皇政府在中亞的統治宣告瓦解。十月革命勝利后,該地區建立起了蘇維埃政權。1924年12月,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并于第二年2月宣布加入蘇聯。 1991年蘇聯發生“8·19”事件后,解體的進程加快。8月31日,烏茲別克最高蘇維埃舉行非常會議,發布了《獨立聲明》,宣布從9月1日起正式脫離蘇聯,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改國名為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現在的大宛地區,屬于烏茲別克斯坦的領土。費爾干納盆地則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個國家交界處。在這里聚集了100多個民族。這里是連接歐亞的走廊,是東西方文化的撞擊點,也是伊斯蘭教、基督教、東正教等宗教文明的接合部。費爾干納盆地的面積不大,居民總數卻有1000萬之多,養活了整個中亞地區20%的人口。而當初的大宛人也成了烏茲別克斯坦人的重要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