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琺瑯彩瓷 雍正琺瑯彩瓷器最為精美。它突破了康熙時期專門模仿銅胎畫琺瑯的做法,結合瓷器彩繪特性創造出了具有瓷器特色的琺瑯彩瓷器。 首先是把純粹模仿銅胎畫琺瑯改為精致白瓷地上施彩;其次是使用宮廷造辦處煉制的琺瑯彩料,比康熙時使用的進口料增加了更多的色料品種,如軟白色、秋香色、藕荷色、淺松色等,大大充實了色料的表現力;其三是彩料凝重、花紋突起、色彩鮮艷、筆畫精細,紋飾著彩有晶瑩透徹的玻璃質感、層次清晰,類似西方油畫的藝術效果,紋飾 題材也有花鳥、竹石、山水等各種不同的畫面;其四是配以書法極精的相應題詩,使琺瑯彩瓷器成為制瓷工藝和書、詩、畫相結合的藝術珍品。 由于琺瑯料難得,所以雍正中期以前的琺瑯彩多是小件器物,如小瓶、碗等,只用于宮廷陳設。雍正中期以后琺瑯彩的數量才多了起來,也有了稍大的器物。 雍正琺瑯彩瓷有“雍正年制”和“大清雍正年制”藍琺瑯彩款、“雍正年制”洋紅楷書方款、“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款等幾種。 五、斗彩 斗彩瓷器雖然以明代 成化斗彩最為名貴,但在雍正時期也有極佳的制品。雍正斗彩突出的成就:一是摹仿成化斗彩的成功,所仿成化雞缸杯、小杯及“天”字罐等,真偽難辨、幾可亂真。 清雍正?斗彩花卉紋瓶二是在工藝制作上改變了過去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做法,創造出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結合為一體的新工藝,較前代制品顯得更為雅致柔美。在描繪技巧上,雍正斗彩則更為工整、細膩,施彩薄而淺淡,填彩精確,很少溢出青花勾出的輪廓線,反映了當時斗彩制作工藝的精湛水平。明代成化時期的斗彩多數是小件器物,而雍正時大件的斗彩器增多,這種大件的斗彩器制作規整、繪畫精巧,要耗費許多物力和時間才能制作成功。雍正斗彩的圖案以花卉為多,風格趨于清逸。 第四節乾隆時期的陶瓷 乾隆皇帝在位60年,過去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之世,至少是清代的盛世。其實,乾隆王朝托庇祖蔭,過度消費祖、父輩積聚的財富,耗竭了清廷的國庫,使乾隆以后清朝財政上處于捉襟見肘的境地。 這一時期的瓷器在裝飾風格上,由于整個上層社會沉醉于盡情揮霍財富、夸耀富有之中,盛行錦上添花、大紅、大綠、金銀輝耀,顯得繁瑣華縟,較少雅靜之作,較前朝有衰退之跡象,成為清朝制瓷業的一個轉折點。
但從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的造型在我國陶瓷史上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竭盡制作之能事,無論大器小器巨細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瓶不僅有小到“二寸”、“三寸”之瓶,而且有大到“五六尺”之瓶,其形“圓如壺,圓而下垂如膽,圓而侈口,下如尊,廉之成角如觚,直如筒,方如斗”,可謂復雜多樣,變化多端。除單體瓶外,還有雙聯、三聯、四聯,甚至七聯、八聯、九聯之瓶。有放置書桌、案頭的座瓶;有掛在墻上的壁瓶;有系在空中的吊瓶、放在轎內的轎瓶等等。還有可以稱得上獨一無二絕技的轉心瓶、轉頸瓶以及交泰瓶。 乾隆時期,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在康熙、雍正兩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彩瓷和單色釉瓷的制作在數量或質量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尤為突出的是工藝技巧,新奇的制品層出不窮、鬼斧神工,令人贊嘆不已,把清代的制瓷業推向了歷史的頂峰。乾隆本人精于古物鑒賞,嗜古成癖,對瓷器有狂熱的愛好,凡過目的器物,很多都寫、刻有御題詩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制瓷技術的發展。 一、青花 乾隆青花瓷質早期與雍正基本一樣,胎質潔白細潤,晚期略顯遜色,官窯與民窯無多大區別。釉面仍以青白色為主,勻凈光潤,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窯中多見。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現。漿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乾隆青花用國產青料,早期與雍正時無甚區別,略有暈散出廓的現象;中期則形成正藍呈色明快的風格,有濃淡兩種,濃重處見黑色斑點;晚期青花呈色略顯青灰,厚郁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 器物造型奇思異巧、極為多樣,制作精致,但線條不及雍正青花圓柔。因刻意追求精致,有些堆塑粘貼的附屬飾物反有蛇足之誤。圈足圓滑,但較雍正青花更為尖削。民窯中落齋堂款的,無論工藝或青花的呈色,均可與官窯比美。 繪畫筆法和雍正青花相似,有勾勒平涂和勾勒填色后點染兩種,分別應用于不同題材的作品中。勾勒線條平滑均勻,但缺乏力度與生氣。 紋飾縟麗繁滿、猶如織錦,式樣有龍鳳紋、牡丹紋、花蝶紋、蓮池紋、松鹿紋、山水紋、樹石紋、云蝠紋、壽字紋及各種人物紋等。 二、釉里紅 乾隆釉里紅的品種有青花釉里紅、黃釉青花釉里紅、豆青釉青花釉里紅等, 總體上與雍正時期的差不多,色彩鮮艷、紋飾清晰、層次深淺不同,青花與釉里紅發色都很穩定,不暈散,深淺濃淡互相補充、和諧統一。但雍正時的三魚盆、碗及三果高足碗等有著極鮮艷紅色的官窯器在乾隆朝極為少見,瓷器的裝飾圖案也已趨向程式化。 和青花瓷一樣,這時的釉里紅紋飾也有人工點染的深色小點。常見的紋樣有團螭、團夔、鳳穿牡丹、折枝花果、竹石芭蕉、云龍、龍鳳、云蝠等。為了突出主題,常以釉里紅繪龍紋,以釉里黑繪烏云相襯托。常見器型有蝠耳大尊、玉壺春瓶、膽瓶、茶壺、天球瓶、高足杯、梅瓶、盤、碗等。民窯常見的有大盤、香爐、盤口大瓶等。
三、琺瑯彩瓷 琺瑯彩釉在乾隆時得到了極致的發揮。此時,琺瑯彩瓷的數量增多,用料上采用清宮造辦處庫存的上等填白(又作甜白)瓷作胎,工藝上采用了軋道和“錦上添花”工藝,使器物極具富麗。所謂軋道工藝即在器物局部或全部色地上刻畫纖細的花紋,然后再加繪各色圖案;“錦上添花”是在錦地開光內繪山水、花鳥、人物,題乾隆御制詩。 乾隆琺瑯彩瓷的白瓷胎上還有暗花,出現了西洋人的形象。題詩上有朱文或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這些印章的文字都和畫面的內容及詩名相配合,如“金成”、“旭映”用于黃紅秋花,“彬然”、“君子”用于畫竹,“先春”用于臘梅,“鳳彩”用于鳳及鳥類,“佳麗”用于牡丹、玫瑰、月季等花卉,而“壽如”、“山高”、“冰長”用于山水等。 但這時的畫工不如雍正時精,圖案布局很滿,顯得繁雜。 乾隆琺瑯彩最初燒造的地點只有三處:一是皇帝寢宮旁邊的養心殿配房;二是乾隆皇帝的弟弟怡親王府;三是京西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內。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地方被批準生產和燒制琺瑯彩。乾隆二十一年以后,宮內琺瑯移出京城,改由廣東粵海關制作。但那以后的琺瑯彩便失去了清宮的全力扶植,大不如前了。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此后的“琺瑯彩”已不再具有清宮琺瑯彩獨領風騷的魅力了。 四、斗彩 乾隆斗彩和雍正斗彩一樣,有兩個特點:一是官窯器為多;二是其制作方法有釉下 清乾隆?斗彩花卉紋瓶 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和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的兩種工藝,而以青花和粉彩相結合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罐、高足碗、花觚、盒等。由于多數是官窯器,因此圖案花紋也脫離不了纏枝蓮、云蝠、八吉祥、暗八仙、團花、歲寒三友、鳳凰牡丹等。有很多器物是為宮廷壽慶典禮特殊定制的,因此壽字盤、碗之類的器物很多。乾隆斗彩器型有全仿時成化、嘉靖、萬歷和清康熙朝的制品,其中有的書“大明萬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也有的書乾隆本朝款,或仿成化斗彩“天”字罐等。 五、粉彩 乾隆時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產品質量不如前代。 從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記事檔案中可以看出乾隆帝曾直接干預宮內制瓷事務。乾隆不僅對宮內粉彩器的用途、形狀、紋樣等屢屢過問,而且要求在制作前須呈畫樣或本樣,待親自審定后方可送交景德鎮御窯廠燒制。乾隆關于粉彩瓷器的陪襯紋飾、款識以及題詩等諭旨在《清宮檔案》中都有案可查。根據《陶冶圖編次》中介紹:乾隆時制瓷有拉、印、雕、錐、拱、削、鏤等諸多工藝,分工精細,形成了專業性極強的陶瓷工匠隊伍,逐漸使成型工藝越加精湛。此時的官窯粉彩器皿,一改康熙、雍正時期清新典雅的風范,陷入了精工細作、華麗繁縟的境地。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卉多孔盤 乾隆粉彩裝飾有其獨特的表現技法。首先,是在傳統的白地粉彩以外,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色地粉彩,分別有紅、黃、藍、紫、粉紅、金、醬色、豆青、粉青、窯變等釉彩,達10余種之多。其次,是在以粉彩繪畫為主的基礎上,加用了其他彩料。如:在畫面上加繪青花、黑彩,或與五彩、斗彩并施繪于一器之上。這種在一件器物上施有多種彩料,或同時以多種彩繪工藝制作的乾隆粉彩,甚為鮮麗嬌艷,可以說集多種中國陶瓷工藝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此外,乾隆粉彩琢器的器里及底部常有松石綠釉的處理。松石綠釉非常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并常可看到紋片。這一特點在乾隆時期首先出現后,一直沿用到晚清。 在裝飾紋樣方面,乾隆的色地粉彩經常借用琺瑯彩的軋道工藝和“錦上添花”技法,并配以花、山水、人物、百獸的通景畫面或開光裝飾,這種裝飾方法綜合了西洋銅胎畫琺瑯與中國傳統粉彩繪畫兩種技法,將西方美術中的洛可可風格植入中國陶瓷裝飾之中,形成了極具時代特色的中西合璧技法。 清代官窯器皿開光中的主題圖案,按照不同的節氣和時令有著嚴格的規定,必須按照“大內”送來的圖樣和皇帝的旨意設計,不能隨便改動。如: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太監傳旨,燒造“年節用三羊開泰、上元節用五谷豐登、端陽節用艾葉靈符、七夕節用鵲橋仙渡、萬壽節用萬壽無疆、中秋節用丹桂飄香、九月九用重陽菊花之類,尋常賞花用萬花獻瑞,俱按時令花樣燒造”。 當時以粉彩作為裝飾的官窯瓷器品種繁多,在造型方面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凡生活用品、陳設器皿、玩賞之物、文房用具等樣式齊備、應有盡有。比較新穎的有:燈籠式瓶、鏤空燈罩、帶托爵杯、轉心瓶等。器身鏤雕、凸雕工藝較前更加新奇精巧。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感和粉化的各種彩料仿制出各種各種工藝品。在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乾隆粉彩象生瓷中,諸如瓜、果、梨、桃、核桃、瓜子、荸薺、海螺、貝殼、螃蟹、鴨子、鐘等都用粉彩裝飾,品種達30多種,其形態、質感、色澤幾乎可以亂真。 乾隆粉彩的款識,主要是用青花、紅彩、金彩書寫“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以及“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款識不論大小皆為方形印章式,書體規整、樣式劃一。 六、乾隆皇帝與藏傳佛教瓷器 故宮博物館藏有大量清宮瓷器中,藏傳佛教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從一個極特殊的角度說明西藏與內地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史,是清代宮廷中藏傳佛教文化影響留下的痕跡。 藏傳佛教是我國佛教中的重要一系,13世紀開始傳入內地,后稱喇嘛教。清朝的皇帝對喇嘛教的尊崇和優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清宮佛堂內收藏了大量的藏傳佛教藝術品,都是藏傳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義中所說的“身、語、意三所依”的佛像、佛經、法器等。這些供奉之物有些是西藏進貢的物品,并對其用途以至造型、紋飾都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在此基礎上,乾隆皇帝命景德鎮御窯廠進行了大量的仿制。其中主要是藏傳佛教的“八寶”和“七珍”。八寶指的是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白罐、金魚、盤腸。七珍指的是水珠、火珠、象寶、馬寶、文官、武將、佛像。八寶在乾隆朝開始燒制單獨成型的瓷制八寶。八寶和七珍在乾隆時期是以由圓餅形鏤雕制出其圖形,下承以蓮花式器座,并以金彩仿制銅鍍金的效果,與銅制品一般無二。乾隆時期的仿木紋釉多穆壺、青花賁巴壺、粉彩藏草瓶也都別具特色。 七、乾隆帝與特種工藝瓷 乾隆皇帝是個自命“風雅”的封建君王,他對于書畫詩詞以及各種工藝美術品的愛好, 清乾隆?仿官釉海棠形碟 均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對瓷器的愛好尤甚。在他的倡導和影響下,當時上流社會崇尚“風雅”的習氣十分盛行,為了迎合皇帝的這種偏好,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唐英,不惜挖空心思燒造一些器物來取媚于圣上,乾隆特種工藝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所謂的特種工藝瓷,即各種形狀奇異之瓷,包括象生瓷、仿生瓷。其別出新意的造型,令人眼花繚亂的仿真釉色,使它有別于傳統瓷器的造型、釉色、紋飾,這些瓷器主要是供皇帝觀賞把玩之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制作工藝極其精致。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象牙、仿玉器、仿金屬器等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準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其他物質效果。 八、中國最早的陶瓷器專著 中國最早的陶瓷器專著是《陶說》,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朱琰在江西省景德鎮編篡而成。全書分為六卷,第一卷“說今”,是清代景德鎮陶業的沿革和陶器的種類、制造方法的概要敘述;第二卷“說古”,引用諸書說明從太古到唐宋陶瓷器的變遷;第三卷“說明”,敘述從太古到明代的各種陶器和圖案;第四卷至第六卷均為“說器”,對唐以后各朝代的各類器皿多有涉及,按語中旁征博引,并詳為考訂,反映了作者在陶瓷方面的淵博常識。《陶說》一書問世后,深受廣大學者及陶瓷愛好者的重視和歡迎,對研究 中國陶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除國內出版外,自19世紀以后隨著中瓷器大量流入歐洲,也為歐洲學者所重視。
第五節嘉慶時期的陶瓷 清代經過了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盛世以后,從18世紀末開 始走上下坡路,我國制瓷業也急轉直下。嘉慶和道光時期雖承乾隆余緒,但品種、數量和質量遠遠不及乾隆盛世,逐步走向衰弱的趨勢。綜觀其制瓷技術,無論是器型還是紋飾題材,都以前朝作品為藍本,沒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慶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時與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有“乾嘉不分”的說法。嘉慶的精品如不看款識,很容易與乾隆器相混淆。 乾隆帝去世后,嘉慶皇帝利用國殤的機會,力圖振作,希望一掃乾隆晚年官場享樂腐敗的風氣,于是一方面懲治貪官,一方面減縮政府預算,官窯瓷器自然成為削減的項目之一。嘉慶四年,將每年燒造官窯款項由一萬兩銀減為五千兩;嘉慶十一年,又降到了兩千五百兩;嘉慶十五年十二月,更下令終止了御窯廠的運作。因此,現在市場上能看到的嘉慶官窯器很少。嘉慶后期,景德鎮御窯廠已無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員兼管,制瓷工藝日趨衰落,產品多顯粗糙笨拙之象。 一、青花 嘉慶官窯青花比例較少,早期的青花完全是乾隆作品的再版。胎骨初期尚佳,以后漸粗松。修胎欠精,器物底足粗壯,但厚薄不均。釉有青白和漿白兩種,有逐漸變薄趨勢。只有個別的官窯作品釉色厚潤、形如青玉,和雍正官窯青花相似。民窯器釉層均較薄,大器、粗器有“蕎麥地”及“波浪釉”現象。 嘉慶朝的青花顏色大多深藍,也有淺淡閃灰或稍微鮮亮點的,比較穩定,不暈散,但細看青花紋飾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飄在釉面上。白描青花漸多,工致的紋樣安排繁密、青色淡雅、具有特色。粗陋的顯得簡約、畫法隨意、青色濃暗。有些器物在勾蓮紋中繪雙勾填色“喜”字。這種裝飾流行于清后期,延至光緒、宣統,總的趨勢是越晚的“喜”字越大。豆青釉堆粉青花在民窯中較為盛行,這種堆粉青花于康熙時出現,嘉慶產品堆粉較厚,使得青花在白地上更加明顯。 嘉慶時流行的紋飾有夔鳳、嬰戲等,其他常見的紋飾還有云龍、龍鳳、團鳳、松鹿、錦雞牡丹、山水、八仙、仕女等等。官窯青花瓷紋飾沿襲乾隆,花卉紋有兩種基本繪制方法:一是單線平涂,另一種是單線平涂后點染,平涂用淡筆,點染時用濃筆。后一種是仿明初青花,但嘉慶朝青花上的點染方法已經是十分機械的程式化工藝,和前朝相比缺少藝術情趣。嘉慶官窯瓷器以日用器物為多,流行成套餐具、盤、碗、湯盆、溫鍋、茶具、罐、爐、五供、馬蹄形杯、格盤、水仙盆、上品、賞瓶等。
二、粉彩 嘉慶延續了乾隆時期的風格,但已比乾隆朝器物遜色得多。延續生產的乾隆粉彩產品以色地勾蓮器皿為主,如各種色地勾蓮夔鳳紋的各式瓶、罐、壺、盤,以及黃地勾蓮白里飛蝠紋碗等。嘉慶官窯中的黃地粉彩花卉大盤、黃地粉彩開光題詩茶壺、粉彩百子圖碗、粉彩人物紋筆筒等仍有乾隆粉彩瓷的遺風,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百花紋,花團錦簇,追求近乎村俗的富貴與繁華,雖無深沉的藝術境界和高超的技法,卻能賞心悅目,符合中國人富貴祥和的人生追求。 在裝飾上也沿用乾隆時的一些工藝方法。軋道工藝常見于嘉慶的粉彩圓器上。在琢器上也喜歡用纏枝“洋花”做色地裝飾,器物口沿和足邊用料彩、金彩作邊飾,在腹部做龍紋或人物的凸雕裝飾或腹部開光。以胭脂紅地彩繪或胭脂紅地開光,在嘉慶朝被廣泛運用。 嘉慶粉彩官、民窯產品區別主要在紋飾上。官窯主要以各種色地花卉、花蝶、花鳥、八吉祥、云龍、夔龍、夔鳳等吉祥紋飾。民窯則以白地粉彩瓷器為主,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風景瓷畫,如“廬山十景”、“西湖十景、“蕭山八景”等,并常附墨書詩句,這種粉彩多作為游覽風景所出售的紀念品。人物畫中出現了以《無雙譜》人物或歷史人物為主題的畫面。其多畫在酒杯、盤或碗的內壁外壁,所繪的人物數目不多,人物旁邊均墨書人物的姓名和小傳。 嘉慶粉彩中不可埋沒的新作,主要表現在器型上。新創的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圓筒狀,筒身挖幾個不同形狀的孔作為裝飾。余處繪以粉彩紋飾。折沿洗較為新穎,其特點是洗沿較寬,沿上有二十幾個透空圓孔,沿下帶金彩環飾,洗壁比康熙時深,洗心繪粉彩花蝶或嬰戲紋飾;也有不帶圓孔的折沿洗。 嘉慶粉彩的官窯款式基本上沿用乾隆時的寫法,以篆刻為主,用青花、紅彩或金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字體規整、結構嚴謹。值得提出的是嘉慶民窯款識,常見一種青花篆書的“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筆畫不齊均由六字的半邊字組成,草率松散,還不易識別。 第六節道光時期的陶瓷 道光二十年,英國發動了以武力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從此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工業日益衰退。道光時期的陶瓷業隨著國勢衰微,其生產規模大大下降,產品質量也不如從前。 清道光?青花 纏枝花紋貫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點比較明顯:一是外型比較笨拙,缺乏靈性;二是線型不夠圓潤,板滯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四是裝飾圖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無神、構圖零亂、線條纖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極為精美,不同于同時代的其他產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鎮所產的器皿上以三字直款最為稀少,款多為抹紅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為裝飾。
一、青花 道光朝的青花比嘉慶青花瓷又差了一截,前期尚存一絲乾隆與嘉慶朝的余韻,有一部分稍精細一點;而后期的制品粗俗,胎土淘煉欠精細,胎質疏松,薄厚不均,釉有青白、白中含青與粉白三類,尤其是粉白為多,胎釉結合差,釉表見水波痕。民窯器的釉層厚潤含極多的氣泡。 青花顏色部分淡雅,部分深藍中含灰,呈色較穩定,缺少亮麗感,像浮在釉面上。白描青花仍是民窯器的主要裝飾方法,這時流行的內青花外粉彩或醬釉的器物,紋飾一般采用白描花卉的方法,淡描勾蓮紋飾比較常見,線條纖細淺淡,常見紋飾有纏枝蓮、鴛鴦荷蓮、菊花、石榴、佛手、三果等。瓶、罐等大器上多加“喜”字。 裝飾逐漸摒棄乾隆官窯繁華縟麗的宮廷風格,花卉紋更加圖案化。有些器物的式樣與北方農村的窗花相似,質樸且有匠氣。帶日本風格的皮球花頗被應用。生活場景如放牧、飛蝶、山水、龍紋、嬰戲等采用新的表現形式而重新出現,寫實而生動。 道光間還出現“冬瓜罐”,形狀像冬瓜,有的帶蓋。另外還有花口盤、蓋碗、溫鍋、筆筒、墩式碗、將軍罐、賞瓶、盆、洗、燈籠尊、玉壺春瓶、梅瓶、錐把瓶、燭臺、魚缸、花觚等。道光時的盤、碗和雍正時的一樣,口面比較大。繡墩從道光開始較前代矮、胖,墩面平,有的下凹;墩面中心部位和捉手部鏤空錢紋或聯錢紋;鼓釘小而密,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一般器物的造型都比較笨拙。 二、粉彩 道光粉彩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傳世品都較為常見。從陶瓷史的發展角度分析, 清道光?粉彩太平有象圖杯 此時處于瓷業的衰退階段,官窯的技術水平雖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有些產品也可與乾隆、嘉慶瓷媲美,尤其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 色地粉彩仍屬道光官窯粉彩主流,傳統的軋道開光粉彩、色地粉彩等仍見生產,唯有釉彩略粗松。一些黃地或紅地的粉彩花卉碗是仿康熙琺瑯彩,造型艷麗華貴,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以各種色地粉彩勾蓮開光裝飾為主,在追求乾、嘉時官窯特色的同時,有的開光內還加繪青花,非常宜人。白地粉彩在風格和技法上脫胎于乾隆、嘉慶粉彩,畫面追求紋飾的繁華和釉彩的瑰麗。白色地釉較潤澤,松石綠底釉比嘉慶器物稍深;白釉往往出現波浪狀的釉面,一般稱為“波浪釉”,俗稱“波蕩釉”,為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征。“波蕩釉”的出現,說明道光時的施釉技術水平不佳,但這種現象早在乾隆時已出現了。 清道光?黃地粉彩牡丹花紋碗 道光粉彩的造型基本上沿用前兩朝的傳統器型,只有冬瓜罐可稱為新創之作:罐口內斂、豐肩,直筒狀圓腹、臥足。比較突出的是:小件器皿豐富多彩,酒杯多種多樣,有套杯、臥足小杯、鈴鐺式小杯,杯外有配合紋飾的墨書詩句。
如果說雍正粉彩展示的是典雅之美,那么道光粉彩呈現的就是素凈之美,更帶平民化傾向。主要表現在繪動物紋,傳世品中的大小動物畫多達十余種,如貓、蝶、狗、牛、羊、象、鴛鴦、水鴨和仙鶴等等。這些大小動物與多種花卉、瓜果組成吉祥畫面,形成道光粉彩紋飾的一大特色。此外,嬰戲圖案、官帶流船圖案、龍舟競渡等圖案也比較多見。 道光粉彩的款識也別具風格。青花或紅彩篆書者行筆圓潤流暢、緊湊。楷書多為齋堂款,用側鋒書寫,筆力剛柔相濟、紅彩濃艷勻凈。道光時皇家貴族訂制的瓷器中都有齋堂款,特別是蓋碗。如“睿邸退思堂制”款粉彩桃花蓋碗、“寶善齋制”款粉彩花鳥蓋碗、“德誠齋制”款粉彩菊花蟈蟈蓋碗。這些蓋碗的蓋紐為環形抓紐,在紐的中心及外底心均用紅彩書寫款識。還有的紐中心用紅彩書寫所繪紋飾的花名,如“四月牡丹”、“九月菊花”。這類蓋碗繪畫都很精細,給使用者在品茗時增添了一些情趣。 第七節咸豐、同治時期的瓷器 這一時期,社會每況愈下,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生產處于衰落的境地,工藝低下,產品十分有限。“同光中興”以后,社會局面有所穩定,陶瓷業也隨之復興,但仍不及康乾舊貌。民窯器雖仍大量燒造,但多數比較粗糙。官、民窯中只有少量的精品。 一、青花 咸豐五年,景德鎮官窯毀于兵火,因此官窯青花均為咸豐前五年作品,流傳很少。 咸豐官窯青花胎骨較道光細薄,制作規整、釉色凈白、釉面平滑。民窯青花胎骨厚重粗松、釉色青灰居多、表面施釉厚薄不一,常出現桔皮狀坑凹。官窯造型精粗均有。民窯器則粗壯居多,瓶類均口大頸粗,壺類則口小腹鼓,具特殊風格。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數玉壺春瓶,腰腹粗大,頸部粗短。咸豐官窯瓷器款識為“大清咸豐年制”六字兩行楷書,字體工整,字外無圈欄。 到了同治五年時,官窯重建,瓷器數量超過了咸豐。官窯器胎體仍屬精細,民窯器則粗松厚重,大件器物尤其如此。官窯釉色粉白居多,少數含青;民窯器則淡青或淡灰,釉層均較稀薄,有混濁之感。同治后期民窯呈色青紫飄浮。 同治青花精品極少,多數以色調浮淺暗晦為特點,使用一種“洋藍”,鮮艷卻不美觀,發色藍紫,用線軟弱散亂,青花加紫的裝飾手法比較多見。而民窯青花器中以日用瓷及婚嫁瓷為多,常見的為筆筒、蓋罐、印盒、水盂、茶壺、燈盞、壁燈等。紋飾有兩大類:一類是白描青花,勾勒線條較粗,釉面粗松。青花勾勒蓮喜字紋在瓶、罐、茶壺、盤上均可見到,“喜”字也已逐漸放大,筆畫變粗。另一類為傳統圖案、寫意畫法,榮華富貴、吉祥如意寓意的內容很多,如“馬上封侯”、“狀元及第”等。
二、粉彩 咸豐后期至同治前期,官窯一度停燒,兩朝粉彩風格也有很大的變化。咸豐粉彩在道光的基礎上,喜繪蝴蝶、博古,多加飾金彩,其畫法細膩,故宮舊藏的咸豐器物十分稀少,故咸豐粉彩器可謂彌足珍貴,已經成為稀世之寶。咸豐官窯的粉彩花鳥方瓶屬典型器物。造型線條稍硬,頸部的四圓形開光,腹部四長方形開光,內皆有白地彩繪花鳥,代表咸豐初管官窯的制作水平。 咸豐官窯粉彩有黃地粉彩、紫地粉彩、藍地粉彩等色地青花,也有白地粉彩,色地開光粉彩是常見的裝飾方法。綠地粉彩多見,綠釉稍深而沉著。紋飾有傳統的龍鳳、博古、壽星、人物、花卉等內容。人物紋繪制精細、穿紅著綠、加繪金彩,但形態憨厚稚拙、頭大身小不成比例、衣飾如戲劇人物。花卉紋纖麗高雅、釉彩明亮。 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一般以淡黃、淡藍、淡綠或淡紫為多見。“體和殿”款瓷器是為朝廷所造的陳設品,同治時期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傳統器型,器型規整而略顯呆板,但在仿古上亦有創新,如荷葉式蓋罐、銅質提梁茶壺等都為新創。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多采用吉祥紋樣以及龍鳳云鶴等,格調不高。 第八節光緒、宣統 時期的瓷器 光緒一朝,官窯瓷器的生產甚為紅火。官窯瓷器的數量之多、制作工藝之精湛,遠非道光、咸豐、同治各朝所能比擬。但這一段時期猶如回光返照,衰落的趨勢不可扭轉。緊接著的宣統是清代最后的一個王朝,風雨之中搖曳的統治已不能致力于陶瓷業的復興。 一、青花 光緒青花官窯以仿古為主線,民窯則走商品化道路,在制瓷技術和藝術的追求上具有現代瓷的特色。 官窯青花的胎土精良、細膩潔凈。民窯器粗精均有。釉色青白為主,有一部分漿白釉,釉層薄,致使青花如浮釉面,缺少含蓄與韻味。官窯青花有兩種發色:一種是畫晚清風格的牡丹雙燕等紋飾的作品,呈色純凈細潔、不見瑕疵,略有藍灰色調,成為光緒官窯青花特有呈色。另一種是呈色青紫、明艷亮麗,有的含小而均勻的黑點。民窯青花發色多樣,有純正的靛青,也有渾濁的灰青,有些用工業鈷料的則紫中有暈散飄浮感。 官窯青花紋飾畫法有數種:第一種是單線平涂,應用很廣,其中仿康熙的纏枝蓮紋很多,有的作品是將傳統畫法簡化,省去點染工序,使紋飾更加圖案化。第二種為單線平涂加點染,用于仿明初青花或說是仿清初作品,但造型難免走樣,風格更是大相徑庭。第三種是光緒時流行的畫法,筆法細膩、紋飾雋美、風格寫實,畫面清麗,在潔白瓷釉和純凈的青花配合下展示一種新的藝術境界,更突出了紋飾的“畫”功能。
這一時期,青花紋飾的主要特點是:清代的各種傳統紋飾都能見到,但均有改造,畫法更簡單,布白更平穩,完全受圖案化、程式化的支配。在青花繪制中,大多僅濃淡兩個層次。相比之下一些制作較精的民窯青花更具有藝術價值,紋飾雖以傳統為主,但布白和畫法上都已創新。造型大多以康熙、雍正、乾隆制品為樣本,在器物線條的圓潤、胎體的輕薄上已超過咸豐和同治。仿前清的玉壺春瓶、天球瓶、燈籠尊、牛頭尊等雖難言亂真,但確實軒輊難分。 慈禧御用的“大雅齋”款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其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升平”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之類。官窯青花中題“體和殿制”款的為慈禧專用瓷,質精而量多,紋飾有云龍、梅竹等。另有一種“體和殿制”款的花卉紋盒,紋飾精美、制作工致,屬晚清官窯的代表作。 宣統青花完全是光緒青花的延伸和完美,總體制作工藝比光緒要規整精細許多。其胎體選料上乘,胎骨堅致、細膩而潔白,胎壁輕薄均勻,坯釉結合好,燒結程度較高,叩之聲音清脆,釉層中極少氣泡,光亮透明,但白釉中仍含一絲青味,和民國十年后的粉白有別。青花呈色有兩種:一種藍中含灰,多用于民窯粗器;另一種青中含紫,明麗而艷揚,多用于官窯中的傳統作品。有部分民窯用工業鈷料,青紫色,暈散飄浮。官窯青花紋飾如八卦云鶴紋、海水瑞獸紋、團龍紋、蠶紋、“壽”字紋等仿清前期作品,技術精于同治和光緒,藝術上卻缺少創造力。由于宣統朝僅經歷三年,其傳世品極少。 二、粉彩 光緒為慈禧萬壽燒制了數以萬計的色地粉彩瓷器。這些宮廷用瓷裝飾風格相同,除了少量用冷色地外,大都以濃重的暖色作地,上繪寓意萬壽喜慶的花鳥、花卉等紋飾,紋樣題材豐富,如光緒粉彩藕荷地花鳥圓盒等。其中光緒粉彩餐具特別喜歡用藤蘿花鳥、葡萄花鳥、鴛鴦蓮花等紋樣。這些御燒的瓷器都具有濃厚的宮廷色彩及一定的工藝水準,但缺乏藝術創造性,反映出當時宮廷對御窯廠的嚴格束縛阻礙了工匠制瓷技藝的創造性發揮。粉彩陳設品中有一些是大型器,如賞瓶、各式花盆、大地瓶以及大缸等,反映晚清燒制大型瓷器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如光緒粉彩描金五倫圖象耳大地瓶可謂光緒粉彩中的精品,光緒粉彩黃地凸雕古龍耳大地瓶更是難得一見的佳品。光緒時陳設品的底部用紅彩楷書“永慶長春”。 宣統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緒末年至宣統時期,景德鎮按西方體制設立了陶瓷公司并設立分廠,研究新法,技術上有所提高,質量樣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終因時局混亂,經費不足,支撐不了而告失敗。從技術角度而言,宣統瓷器的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現代陶瓷工藝的特征。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籌措資金,成立中國陶業學校,內設本科及藝徒二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專業陶瓷人材。此外,山東淄博、江蘇宜興、福建建陽、廣東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窯廠也都有產品面市,至民國時期繼續燒造。這一時期所留下的產品數量不多,至今仍為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