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苔迷古道,紅葉亂朝霞——乾陵陪葬墓壁畫 乾陵利用自然山勢修建,陵園雄踞整個梁山山巒。高宗與武則天的玄宮鑿建于主峰之中。陵園內,仿唐長安城格局營建的宮城、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遺留至今的華表、翼馬、駝鳥、無字碑等大型石雕120多件,整齊地排列于朱雀門至南峰乳頭山遙遙兩華里的司馬道兩側,氣勢宏偉,雄渾莊嚴。沿道而行,仿佛進入了一座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 在乾陵的東南部,分布著17座陪葬墓,陪葬者有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等。已經發掘了的陪葬墓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這三座墓中100多幅絢麗多彩的唐代壁畫。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是中宗李顯的第七女,高宗與武則天的孫女,被武則天杖殺,死時年僅17歲。中宗復位后,遷葬乾陵附近,追封永泰公主。永泰公主墓的墓道、墓室中畫滿了重彩壁畫,色彩艷麗,線條清晰流暢,實乃唐代壁畫中的杰作。但壁畫剝落現象嚴重,只有一幅《宮女圖》比較完整。 公主墓的前室中繪有16個面龐秀美的宮女。七宮女圖中的女子頭梳雙丫髻,著唐朝流行的男式胡服;九宮女圖中的女子頭梳高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16個宮女個個體態豐盈,婀娜多姿。她們手捧食盆、酒杯、拂塵、如意、團扇、蠟燭盤等,在宮官的引領下款款徐行,行列參差錯落而有次序。她們或低語、或回顧、或凝神,表現出宮女端莊、拘謹、嫻靜的神情姿態,增添了公主寢宮中寧靜與舒適的氣氛。 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次子,唐高宗曾派他監國。李賢處理政務很能干,曾召集著名學者注釋《后漢書》。武則天毒死長子李弘后,立李賢為太子,公元680年又將他廢為庶人,貶巴州,不久通令自殺,死時31歲。20多年后遷來陪葬乾陵,追封章懷太子。其墓道兩側50多幅壁畫保存完好,《馬球圖》、《禮賓圖》、《狩獵圖》、《觀鳥捕蟬圖》都是其中的珍品。 《禮賓圖》描繪了唐代官員引領賓客和外國使節謁見太子的情景。畫面著意表現唐朝官員沉著端雅的風度和客使們恭謹的神態。他們不同的形貌特征、裝束打扮,刻畫得纖毫畢肖,唐朝中外各族的交流盛況,借此可見一斑。 《馬球圖》是一幅曾經震驚世界的壁圖。打馬球者均身著窄袖袍,腳登黑靴,頭戴幞頭,坐立馬上,執韁揚杖,20多匹馬拉成圓圈,圍繞馬球來回穿梭,這幅畫成為我國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記錄,也是我國人民和波斯人民文化交流的實物例證。 在章懷太子墓甬道東壁南北長12米的垂直平面上繪制了一幅人員眾多、氣勢磅礴的太子狩獵圖。四馬開道,眾騎簇擁著一個體格高大身著藍袍、騎著白馬的男子。只見眾馬奮蹄,奔騰向前,旗幟獵獵。獵狗豎起耳朵,獵鷹撲騰著翅膀,40余人前后浩浩相連,分布于山樹峰嶺之間。最后邊的是三個伙夫,引領催趕著兩頭馱著炊具的駱駝。身體笨重又背負重物的駱駝引頸奮蹄,急急追趕,渲染了整個畫面緊張急迫的氣氛。 久負盛名的《觀鳥捕蟬圖》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以“宮怨”為題材的作品。畫中有三位宮女,左邊的身著唐人流行的半臂衫和曳地長裙,右手輕執金釵,正抬頭望著眼前飛去的小鳥,一副慵懶的模樣;右邊的宮女裝束與她相同,但動作卻是雙臂交鎖,裹緊披帛,一臉的空洞神情;中間的一位身著便服,她舉起右手,蓮步輕移,正全神貫注地盯著眼前小樹上的一只蟬。三人性格不同,卻同時將深庭大院內空虛的生活,無聊惆悵的心情顯露無遺。 懿德太子名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與妹妹李仙蕙同時被武則天處死,年僅19歲。李顯復位后,追贈為“懿德太子”。懿德太子墓是迄今發掘的唐代墓葬中大規模、帝王級別的陵墓。墓內布滿壁畫,其中有一幅堪稱稀世珍品的《闕樓儀仗圖》。 《闕樓儀仗圖》在墓道的東、西壁有太子儀仗圖,畫面以巍峨的山巒作為背景,山腳下是建于高臺之上的樓闕,金碧輝煌。樓闕旁雄偉的城墻下有一支由196人組成的儀仗隊,分步兵隊、騎兵隊、馬車隊三部分,旌旗如林,隊列嚴整,聲勢浩蕩,盡顯懿德太子的顯赫地位。畫面用工筆重彩,氣勢雄渾。 唐代的墓室壁畫,隨著帝王厚葬之風的發展,規模和藝術水平均令前代望塵莫及。乾陵陪葬墓用嫻熟的畫筆描繪出一幕幕唐代奢逸的宮廷生活,使人們領略到盛唐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在永泰公主陵園內的乾陵博物館中,我們還看到乾陵陪葬墓出土的4000余件唐三彩和陶俑,盡管這些文物已是歷經盜墓者的劫后余物,卻仍然做工精美、造型優雅、色彩高雅,其內容之豐富,的的確確成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