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去的市街風景,遠去的宮廷樂聲——遼陽漢魏墓室壁畫 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中葉,遼陽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軍事重鎮。戰國時期它地屬燕國,是遼東郡首府襄平;秦、漢時采用燕國建制,遼東郡統轄東北大部分領土;西晉時是平州州府;唐代為安東都護府;遼金時期作為陪都;元代是遼陽行中書省所在地;明代為統轄遼東半島的遼東都司所在地;清太祖努爾哈赤建東京城,定都遼陽。 東漢后期,中原軍閥割據,戰亂不斷,而遼東郡偏安東北,吸引了大批從中原避亂的賢良高士和逃難百姓,使得遼陽在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等諸多方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當時襄平城內居住人口達30萬,工商業和文化教育極其發達。 在遼陽市北郊的太子河兩岸,分布著東漢末年和漢魏之際的古墓群。墓與墓之間相距很近,有的只隔10米,相距遠的也不過一里。東漢末年的北園墓、棒臺子一號墓和三道壕車騎墓等,墓主均是公孫氏家族的成員。東漢末年,董卓推薦啟用襄平人公孫度,經漢靈帝任命為遼東郡太守,雄據北方。不久,司馬懿征討遼東,當年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的顯貴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只有襄平城郊這些高高的土丘幸免于難。 在這些墓室光滑的石壁之上,描繪著豐富多彩的壁畫。車騎出行、家居宴飲、樂舞百戲、門卒、門犬、庖廚、僚屬官吏、樓閣建筑……,貴族享樂生活的種種場景全都再現于壁畫之中,其場面之宏大、氣勢之熱烈,充分反映出東漢后期的物質文化生活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其中的棒臺子墓,除地面鋪石無畫外,四周和頂石滿布壁畫,連壁大作,更顯雄偉壯觀之勢。 最引人注目的有一幅《車馬出行圖》。車駕隨從百余騎、武士前驅、文吏后擁,主車在其中,組成一幅十分協調的畫面。畫中武士兜鍪重甲,文吏寬衣博帶,駿馬馳騁前驅,千姿百態,生動非凡。 《宴飲圖》多是屏風曲列、帷幕高懸,墓主夫妻對坐,短幾橫陳,男女奴婢或捧盤、或打扇,奔走左右,男像端莊肅穆、面龐圓潤,女像神態雅靜、體態豐肥、容貌秀麗、發髻下垂,充分表現出貴族家居的悠閑生活,又似在有意突出主角。主人正邊飲酒邊觀賞雜技表演。樂師各奏琵琶、洞簫、琴瑟,雜技者在歌舞樂聲中表演倒立、化妝獸舞、弓腰反立、空中舞盤、跳丸舞輪等,全隊20余人,熟練地做著各種不同的動態表演,其眉目傳情,無不刻畫入微。壁畫中的技法,在今天的雜技舞臺上也仍舊屢見不鮮。 此外,壁畫所反映的東漢末期的社會生活可謂細致入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的車車轅成雙,駕車的馬以一匹為常;日常生活家具,供坐的僅見床,坐的姿態,兩膝著地,屈足向后,略如今人做跪狀;幾案專供坐時憑伏,不能放器物。漢代普遍使用的飲食器具——耳杯也在壁畫中得見。耳杯的形狀橢圓,兩側附耳,其用途并不限于飲酒,主要還在盛羹。壁畫上出現的耳杯等飲食器具多為精美漆器,為權貴所用,絕非粗陋的陶器可比。漢代由于磚瓦大量生產,瓦房建筑已很普遍,同文字記載一致,壁畫中的瓦房也多用于高層建筑,以壯聲勢。 壁畫所涉及的漢代生活細節之多,不勝枚舉。恐怕只有到遼陽一看才能知曉。想像1000多年前的貴族生活,雖然沒有今天的高科技所帶來的種種便捷,但卻也有仆役成群、舒適奢華的生活。 遼陽的漢墓壁畫,與同期的中原壁畫相比,沒有農耕、桑織、牧獵等生產場面,沒有宣傳儒家倫理道德的經史故事,更沒有佛教題材,這都體現了當時東北地區既受中原文化影響,又落后于中原,而它的內容和形式卻對高句麗墓室壁畫產生了很大影響。 除卻這五彩紛呈的墓室壁畫,在歷史文化名城遼陽,你還可以看到我國76塔之一的遼陽白塔;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的都城和祖陵——東京城、東京陵;高句麗政權占領遼東后于公元5世紀初建立的軍事山城——燕州城;東北地區規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古典民宅四合院建筑群——彭公館……歷史在這座城池留下的痕跡伴隨著她的過去與現在,點染著人們對往昔的暢想,給后人無限品味遐思的空間。 ? ● 河西畜牧天下饒——嘉峪關魏晉墓壁畫 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們走進嘉峪關。大漠鼓起的一座座古墓,像大海中蕩起的波濤。嘉峪關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起點,九邊重鎮之一,歸肅州衛所轄。后漢時,這里是“玉石障”,五代稱“天門關”,是此后歷代的軍事必爭之地。魏晉時期,中原戰爭頻繁,大批中原士族紛紛遷居河西以避戰亂,這些內地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思想,對河西地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嘉峪關古墓群就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 踩著墓道上各式各樣的花紋磚順坡而下,來到墓門前。磚砌的門樓之上,道教傳說的各方神祗云集于此。有青龍、白虎、朱雀、蜚蠊、麒麟彩繪,還有托梁赤幘力士,一手持連鼓、一手持槌的雷公,托梁獸,雞首人身像,牛首人身像等各種類型的造型磚。走進墓室之內,墓主人的生前居所便直觀形象地呈現于眼前。前室的四壁,分二層向內挑出半磚做檐,意在模仿多層樓閣。在墻上部建有一個“閣”和“壁龕”,來象征樓上的臥室。下部有三個拱券門的耳室,東壁一個,西壁兩個。上寫著:“臧內”(庫房),“炊內”(廚房),“牛馬圈”(牛馬廄)。在靠近東南角的二層臺下,還埋著一口陶井,一半埋入地下,一半露出地面。生活在這里的世家豪族的生活由此略見一斑。 六號墓最珍貴的遺存是壁畫,出土的數量占8座壁畫墓的20%,所以人們把六號墓看作是整個魏晉墓群的縮影。前室的55幅,表現了墓主人以農牧業為主的莊園經濟生活,內容十分豐富。農業上,下種、耕犁、耙耱、收割、打場、采桑、養蠶;牧業上,配種、放牧、屠宰、狩獵等,都畫得十分詳細,甚至連每道程序都無一疏漏。河西自古草原廣袤,牧草豐盛,畜牧業發達,彩繪磚中大量的牛、馬、羊、雞、駱駝、獵鷹等畫面,再現了“河西畜牧天下饒”的景象。前室北壁的《牽駝圖》是絲綢之路上商旅的生動寫照。東壁的《采桑護桑圖》中,一位婀娜賢淑的女子提籃采桑,一位英俊年少的男子拉弓射箭,保護桑林。 中室共65幅,主要用來表現墓主人的家居生活。壁畫中有持錘擊牛、宰豬、殺羊的場景,有案上切肉、灶下燒火烹食的炊事細節,有奴婢捧方案遞食,主人們圍坐享用的生活場面,每一處都描繪得細致入微、形象生動,讓人備感親切。前室和中室都繪有許多烤食羊肉串的場景,烤羊肉是龜茲族的習俗食品,是河西地區民族雜居的影響。 后室共12幅,用來顯示墓主人身為士族顯貴非同一般的生活。威武壯觀的《出巡圖》昭示出墓主人顯赫的地位;《舞女獻舞圖》、《樂師奏樂圖》則展現了墓主人歌舞升平的享樂生活。還有頻繁出現的絲束畫、布帛畫,都是墓主人財富的表現。這不禁讓人想起張籍的《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蘆葦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魏晉時期的繪畫藝術正處于我國繪畫史上最繁榮的階段,但由于連年交戰,民不聊生,所以遺存下來的很少,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磚的出土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從繪畫技巧看,這些壁畫磚并不是羅列堆積事物,而是抓住最本質、最有個性的東西加以表現。所以許多畫盡管寥寥數筆,畫得很簡單,卻反映得很深刻,很準確。如17號壁畫,只畫了一個高墻大院,墻上竟建筑了12個碉堡,院門大開著,沒畫一個人,卻讓人感到陰森、恐怖而又壓抑。畫工們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畫法,人物的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線條表現,如輕重、明暗、遠近等。他們用粗線條畫人物服裝的皺褶,增加了衣服的凝重感;用細線條畫馬的下腹部使人感到馬腹部的柔軟和彈性。 包圍在這些樸素而洋溢著生活情感的圖畫中,像是無意中踏入了時空的隧道,畫面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有了生命,鮮活起來。1000多年前邊關歲月的種種細節、場景就這樣在人腦海里留下久久無法抹去的記憶。 藝術奇葩——唐代壁畫 唐代壁畫題材十分廣泛,冠冕仕女、佛陀菩薩、樓觀城堞、山水樹石、花鳥折枝,可以說無所不有。而且在造型上更為寫真,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唐代不僅繼承和發揚了戰國以來的繪畫技術,并且吸收了外來的有益成分,通過民間畫工漫長歲月的創作實踐,把唐代壁畫藝術推向新的高峰,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新城長公主、惠莊太子等墓的鴻篇巨制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正代表了這個時代的風范,唐代光輝燦爛,多彩多資的壁畫藝術揭開了繪畫史上光輝的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