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國連環(huán)畫的發(fā)祥地和大本營,占據(jù)著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與出版的半壁江山。 解放后到“*”前,作為連環(huán)畫五大出版基地之一的上海,曾有大手筆出現(xiàn),那就是策劃編繪出長篇套書《三國演義》,全書共60冊,篇幅近七千幅。這是建國以來第一部大型套書,它的編繪質(zhì)量堪稱一流,以至于后來經(jīng)過許多次再版、重印,成為名符其實的傳世精品。 這套60開本的“三國”,1956年著手編繪,參預繪畫的畫家近30名,1957年開始出書,歷時五年,到1961年才將60冊出完。讀初中時我在書店見到,便開始購買,待到上大學后,才將第一版攢齊。 事情到此遠非結(jié)束,而只能說剛剛開始。大約1962年,我在學校閱覽室看報紙,從《文匯報》上讀到一則消息,報道上海人美社要對“三國”套書進行修訂,將刪去幾冊,再補充幾冊,還聽取讀者意見,把繪畫風格不統(tǒng)一和質(zhì)量較差的,另請畫家重新繪畫。于是到了1964年,我又買到了后補和重繪的幾冊,使“三國”套書達到66冊。這套書可以說是最早、最全的版本了。 1965年,上海人美社出版了“三國”套書修訂版,即第二版,我因已有第一版,又有補充本,便沒有再買第二版。“*”結(jié)束后,1978年推出了64開、48冊版“三國”,1987年將刪掉的12冊又補齊。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三國”出現(xiàn)大32開精、平裝各三卷本。1994年出版了大32開精裝五卷本。2001年出版了50開、60冊全書。 僅這部滬版《三國演義》,我就收藏了以上五種版本。 與第一版“三國”幾乎同時,北京的人美社策劃編繪了大型套書《水滸傳》,計劃出30冊,“*”前只出版了26冊。 相比之下,我更看好“三國”。原因在于“三國”套書從人物造型到環(huán)境景致,從構(gòu)圖到整體設計,都更接近或符合我對原作的想象,更完美地表現(xiàn)出這一歷史時期的群雄紛爭和風云變幻。它在繪畫上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既注重歷史性,又不乏現(xiàn)代感。 不妨舉些例子略作說明。 《桃園結(jié)義》第54幅,張飛發(fā)怒,拔刀要進帳殺董卓,劉備、關羽在左右勸阻。畫面中部主體,是張飛半身近景,橫眉立目,左手握拳。這幅畫動感強,有沖擊力,張飛的個性刻畫得生動突出。 《捉放曹》第15幅,董卓睡下,曹操乘機拔刀,畫面前景右部是曹操站立,兩手拔刀,中部橫臥著董卓。兩個人物都不見頭部。這幅畫突出了主體人物,動作鮮明,氣氛緊張,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fā)。 以上兩圖,都將主要人物置于前景,這種處理在傳統(tǒng)連環(huán)畫中是比較少見的。 又如《白門樓》第71幅,畫面右部為關羽下半身騎在馬上,只畫出馬的尾部屁股處,上部為一桿青龍刀橫舉,下部遠景是呂布率兵奔來。這個畫面頗像影視鏡頭,關羽立馬橫刀極有氣勢,同時顯出呂布人困馬乏的狼狽相。 《馬躍檀溪》第36幅,畫面透過馬的腹下和腿部看過去,下部全是降兵。此畫面的構(gòu)圖取景,有影視鏡頭感,渲染了劉備兵將的實力強大。 這兩幅畫面,構(gòu)圖新奇、大膽,效果對比強烈,也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