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亞璇:謝謝彭姍。彭姍一再說自己不是那么專業,但是你們的電影,你們的方式為什么還是能夠成功呢?我的一個感觸,就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本來電影是工業體系里面生產出來的產品,必須按照那個方式去做,只有很少數的人,能有那個條件,它就變成是一種精英的權力;但是數碼時代,電影的個人方式成為可能,即便你用非常任性的方式,也是有可能做下去的。尤其低成本的制作,這里一點錢,那里一點錢,總是有可能去維持的……接下來觀眾有什么意見或問題要發表嗎? 觀眾1(某電視臺記者):關于獨立電影的發行,在中國的院線都是挺麻煩的。剛才三位老師都說到日本的情況。我想知道這個東西是因為中外觀眾觀影心理的不同,還是我們院線操作不一樣? 第二個問題,最近提得最火的是《南京、南京》,當然它不是獨立電影。但是因為它的性質,在日本的境遇也就是獨立電影的境遇。您能不能預測一下陸川的電影《南京、南京》能不能在日本發行?如果在主流院線發行不了,平時贊助三位老師的獨立電影發行渠道里邊,會不會接受它?或者資助您三位的這些日本機構,能不能也像贊助您一樣贊助《南京,南京》?我是中央電視臺的。 張亞璇:你特別希望《南京、南京》在日本發行? 觀眾1:對,因為我剛才說,《南京、南京》的性質讓它在日本的境遇就是獨立電影在中國的境遇。我想問的是,既然我們平時做獨立電影都可以在日本得到贊助,對我們特別寬容,那么《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在那邊,起碼在小眾范圍有沒有可能接受?是不是獨立電影也恰好符合了日本民眾觀影的心理,他們需要這種電影。那《南京、南京》在他們那邊會不會得到獨立電影一樣的關照?謝謝! 周強:我不太知道。但是我覺得日本的觀眾水平很高。它的電影文化很強而且很認真。在日本,放完電影之后的討論會,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留下來,他們對創作者、對作品的敬佩,我們是沒法達到的。 發行的可能性有很多因素,你說的題材只是其中一個,我也認同他們有這方面的考量,但是也有很多別的考慮,跟那些常規的電影一樣。 馮艷:我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我自己也是一個作者,發行的事我不是太懂。據我知道的狀況,迄今為止在日本發行最好的就是《靖國神社》這部電影。我在日本生活過,什么東西最傷害日本人?就是《靖國神社》這樣的電影。不直接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侵略”,但是它深刻地剖析日本文化,剖析日本人,就像寫丑陋的日本人一樣,它剖析你文化中最軟弱的部分,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部分,而且是以藝術的形式,以電影的形式出現的,這種是最厲害的。 這部電影,去年我在香港電影節看到的。當時這部片子得了大獎,《秉愛》得了二等獎。發獎的那一天,導演上臺得獎的感言是我今天剛接到消息,因為日本右翼每天在電影院跟前宣傳反對,最早在東京準備公映的四家電影院全部撤下來了。日本的國會也在指責大臣,為什么你們把國家的錢投給這樣一部片子?一個中國導演拍靖國神社的反戰的片子,實際上它最后很明顯地說了日本戰爭的問題,使用了很多歷史錄像,很明顯地指責天皇。就是導演一直很克制地來拍一個東西,但是到最后他的民族情結很強烈地發泄出來了。 這樣一部片子,因為右翼的反對,國會上也亂起來了,為什么你們要把錢給一個中國人拍這部片子?在這個時候,日本的這些知識分子,很多電影導演,包括我所知道的很多人,很有名的電視里的那些播音員,全部發表聲明。日本導演聯合會馬上發表一個聲明:藝術是獨立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民主的國家,應該有表現的自由。所以這部電影,最后克服了各種阻力,全國的所有院線都在放,場場爆滿,日本人全去看,從頭到尾幾乎沒有空座。而且日本的這些知識分子,有良知的人,他會站出來說話,為什么我們一個國家,不允許一個外國人發出這樣的聲音,這樣一部電影為什么不能看?所以它是迄今為止票房最好的一個電影,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作品的力量,而不是因為它是一個多么敏感,多么政治的東西。 講到《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可能不是廣泛的院線發行。我在日本上學,但是我認識的很多朋友,包括現在支持我的片子自主發行的朋友,他們都來支援,到很多地方的放映會支援這部電影。有的時候我自己很慚愧,覺得我們太狹隘了,特別是這種民族主義的東西。如果有一個日本人拍的反對中國,說中國不好的電影,哪怕他說的是錯的,我們有勇氣來放嗎?包括《靖國神社》這部片子,日本都能院線發行,但是這么一部片子沒有在中國院線發行,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現在要跟日本搞好關系,為了中日友好不能放這部片子。所以我們中國人要首先反省自己,我們不能覺得他能不能放映,日本人會不會很狹隘,我覺得不是,狹隘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我們很敏感。(熱烈掌聲) 觀眾2:我在電影院看《二十四城記》的時候,看到有些觀眾情緒特別激動。有的說,這是什么東西,我在電視上都可以看到;有人說要退票,好像是受欺騙一樣。我覺得獨立電影,受眾還是小一點的。《二十四城記》已經算是做得比較商業了,但是一擴大發行,馬上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想問一下您對這個的看法,可能您會說院線選擇我們,不是我們選擇院線…… 周強:不是院線選擇我們,是我們爭取才有發行的。我要強調,我們需要有面對的勇氣,不管是中國商業的壟斷也好,審查也好,我們要面對。而且這個面對不單是我,導演的勇氣也很重要。他要是沒有這個勇氣去面對的話,會有很多的傷害。像賈樟柯,他的片子,一看就知道,在中國肯定是不賣了,可能去法國很好,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做這個事情。 《三峽好人》,當時我們是故意挑在張藝謀那個電影同一段時間來放,我們是一種行為,我們知道那十個廳里邊有九個半廳都放他的片子,可能我們就在那個廳里面放一到兩場,但是我們愿意這樣干,我們要發出一種信息,就是為什么要壟斷?為什么這些東西那么容易就可以壟斷?我們的生存空間在哪里? 張亞璇:我還想從觀眾的角度說一句。為什么你聽到、你看到有這樣的觀眾,你就認為他代表了觀眾對這個電影的評判,這個電影就是難看?這是一個觀影趣味的問題,而觀眾的趣味是如何養成的,他是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里被塑造的?這是個更復雜的問題。你并不是生來就能欣賞這樣的電影或是那樣的電影,日本和歐洲都有相對完善的藝術電影發行系統,它們的觀眾有這樣的需要;觀眾有這樣的需要,所以有這樣的空間。我覺得還未必簡單地是一個屏幕數量的問題。而國內觀眾的能力和趣味是怎么樣的?長期以來,培養和塑造這種趣味的環境是怎樣的?我覺得在座的各位都應該思考,而不應該簡單地變成一個對作品本身,對創作者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