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看臺灣報紙,每天研究臺灣文化狀況。他們走過的路子,我們不可避免地一定要走。所以,海外的作者經常有一些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并且海外的學術機構也沒有像我們這樣多,寫純學術、看不懂的文章是沒出路的,他們比較講究可讀性。這是陳原跟我說的,一千次都有了,總是問我有沒有做到readable。如果沒有做到,他覺得簡直很難,思想不可能流傳。 見沈昌文前,和北京文化界的幾位朋友在三聯書店后面的一個飯館餐敘,話題上半場的熱點是“超女”,下半場的主角是“沈公”?!吧蚬笔俏幕绾筝厡ι虿牡淖鸱Q。提起沈公,他的閣樓,他的舊單車,他的紅燒肉,他脖子上掛的U盤,他“不是在飯館里,就是在去飯館的路上”,種種傳說如數家珍,大家強烈要求我當面一一求證。 和沈公見面是在三聯書店的咖啡廳。乍見他脖子上掛著一根繩子,也不好問是不是U盤。先問舊單車,他說:“我最近生了一場病,家里不準我騎車了。我太太和女兒都是醫生,所以我家里醫生比病人多。” 再問他住的閣樓,話就開始多起來?!斑@都是形象的說法,不是具體的真正閣樓。當然我現在住的也是小樓,因為我書多,我們兩口子住三間一套,還有兩間一套給我大女兒,我小女兒在美國。我對上海閣樓的印象很深,原因不是我住過閣樓,而是我想住閣樓,住不到。我在上海的時候屬于最底層,住的是街上的臨時建筑。小時候最大的樂趣是,我一邊做數學,一邊偷懶的話,從板縫里就可以看到馬路上的汽車經過??墒且院笪腋虾5奈幕擞薪佑|,知道閣樓?!币惶崞鹕虾?,不免從舊社會說起了?!拔以谏虾W隽肆甑膶W徒,一邊還上學念書。后來交代歷史的時候,我交代我已經上了十四個學校,5點鐘就開始上學,我每天上三個學校,念《古文觀止》,念無線電。我會收話報,當時人家給我介紹一份工作,幸好我沒有去,據說是‘中統’。我想去航空公司,但是我英語不好,1948年,我就開始學外語,俄語、世界語、法語、德語都學過一些。因為我窮困潦倒,我念書的學費是靠跟資本家造假賬得來的,參加革命以后我都交代了。我們當時很擁護共產黨,我的服務對象就有不少地下黨員。解放后,三聯書店在上海招考,我就去投考了。我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說我是工人,非常樂意去。我覺得我是工人,三聯書店一定愿意讓我去。結果,人家給我回信說要的是大學生。所以,我這一次‘投機’沒有投到。再后來人民出版社在上海招考,我這一次就變成大學生了,因為我在市內的新聞專科學校讀書。上海人都是很滑頭的,我自己刻了一個圖章‘學習報’,說“介紹本報記者沈昌文前來應考’。我考得也不錯,就到北京來了。當年三聯書店沒有錄用我,多年以后我當了三聯書店的總經理?!?/p> 又問當年在編輯部里煮紅燒肉的事,他樂了:“當時《讀書》雜志和三聯書店都非常窮,就用電飯鍋燒一鍋紅燒肉請兄弟姐妹吃。我喜歡做飯,一直到現在。我們家里有重要客人的時候,我太太就打電話給我,要我做飯。家常便飯就是我太太做,我太太是北京人,擅長包餃子,不會做菜。我是窮人出身,從十三歲我就做學徒了,當做飯的人的下手,所以會做飯。王世襄做飯不得了,我后來跟他學了不少。他告訴我一條經驗就是,做飯必須自己買菜,必須要早晨菜市場剛開的時候,就去挑最新鮮的菜。挑回來以后,自己洗、切,然后下鍋炒,這樣才能做出像樣的菜來。我當時在人民出版社工作,他當時住在芳嘉園里,我早晨陪他去買菜,他騎一個自行車出來,帶一個菜簍。王世襄做菜是‘大家’了,但是有一道手藝我實在是學不會的。王世襄做菜經常買兩斤,只挑其中最好的半斤用。那我不行,我小家子,我最多是買兩斤菜扔掉半斤爛的。” 對“不是在飯館里,就是在去飯館的路上”這個說法,他更有得說了:“大多跟我有聯系的作家都‘好吃’。不‘好吃’的,我們就慢慢引誘他,讓他‘好吃’。所謂不‘好吃’,不是他不愛吃,是因為飲食習慣。我的老長官陳原先生是廣東人,老家口味重。有一次我陪他到沈陽去,遼寧教育出版社請他吃飯,他就告訴我,那才是老派廣東菜,他對港派的廣東菜一點也看不起。有一次,我辦得不是很妥當,我請王蒙吃大閘蟹。我發覺,王蒙平時很愛吃,但是一吃大閘蟹,他速度特別快。我們上海人就意識到了,大閘蟹吃得快的話就是他不能欣賞其中的奧妙。我一想,他是北方人,我怎么請他吃大閘蟹呢?南方人吃大閘蟹的時候,特別是女士,要把大閘蟹里邊每一個細微的地方都‘考察’到啊?!?/p>
1979年的一天,幾個讀書人聚在陳原的病房里商量辦一份雜志。大家覺得噩夢醒過來之后該有一個園地,讓讀書人抒發他們的情懷,不是個人的恩怨,而是呼喚被壓抑或被歪曲了的良心。這個園地,便是一份講真話不講官話的雜志。陳原曾撰文回憶當時眾人的共識,那就是:“開墾一個破除迷信,破除偶像崇拜,有著‘獨立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的園地。不講大話、空話、套話、廢話,不崇尚豪言壯語,不夸夸其談,不隨風倒,也不湊熱鬧,保持冷靜客觀頭腦,獨立思考。不把自己裝扮成為人師表那樣道貌岸然,自然、樸素、平等,完全可以發表不同意見,但是杜絕棍子!”(陳原:《界外人語》)這一年的4月,“以讀書為中心的思想評論雜志”《讀書》創刊。陳翰伯、陳原、范用、馮亦代、史枚、倪子明、丁聰等歷經滄桑的文化老人,為這份雜志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激情。一年后,沈昌文進入《讀書》編輯部。 李懷宇 現在談到80年代讀書和思想界的歷史,少不了要談《讀書》這本雜志。許多人都會說,你編的時候是最好看的。 沈昌文 《讀書》是這樣的,我是躬逢其盛而已。《讀書》創辦的時候,我還在干別的。一直等到1980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我才加入《讀書》雜志?!蹲x書》雜志已經出版了一些時候,我們那個年齡大概都算是“工作需要”吧(笑)。當時,陳原他們一些老人家已經把《讀書》辦成了,我只不過是接過手來,按照他們的路子走。我并不是很有文化修養,不是很干練。我的長處就是很“聽話”,那些老頭講什么,我就做什么?!奥犜挕钡绞裁闯潭饶??最后是老頭不講,我也知道他大體什么意思了?;蛘咧v一句話,我就知道他大概要說什么了。陳原老喜歡講外國話,他的外國話大概就幾個詞,我就知道老頭要說什么了,當然老頭就很得心應手了?!蹲x書》雜志的創意等,我都沒有怎么出力(笑)。 李懷宇 當時的《讀書》編輯部,好像一些編輯都不是文科出身,吳彬原來是工人,趙麗雅原來是卡車司機,后來都成了知名文化人,這種風氣是怎樣的? 沈昌文 當時《讀書》奉行一條“干部路線”,這條路線現在當然不能用了,就是要“好人家”出身。所謂“好人家”出身,也不是什么有錢人家。招人的時候,像你們這種年齡的在當年沒上過大學,都是經過“*”,上山下鄉。所以,我們選擇的就是家庭成分比較好的。但是,我們的“家庭成分好”不是毛主席所說的“家庭成分好”,不是“貧下中農”、“工人子弟”,而是要知識分子家庭、文人家庭,這樣,很小的時候就認識很多文人。比如吳彬,她剛開始就叫我們叔叔阿姨,因為她是吳祖光的外甥女,在吳祖光家里長大的嘛。比如趙麗雅,她從小跟祖父母長大的,受了熏陶以后,能夠寫一手好的毛筆字。寫信寫得很好,寫信的語言都不是工農兵語言,而是地道的知識分子語言,不僅是知識分子,而且是地道的“腐朽”的知識分子語言。這個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很受用,我也很受用。她給金克木教授、張中行先生寫信,特別是張老,覺得很難有一個編輯能夠這樣給他寫信。當時也招了一些有高學歷的,反而在編輯工作上沒有成就。這是當年《讀書》一個應該說是很成功的地方,今天當然用不到了。 李懷宇 這些人國學的功底深,西學方面有沒有這樣的人才? 沈昌文 西學方面沒有找到人,主要依靠外邊的,馮亦代、董鼎山這些西學的專家。當時的大知識分子也沒有什么事情,他們也總來我們《讀書》雜志看看、聊天,他們也很需要那種氛圍交流,大家談得來。 李懷宇 這種風氣很重要,梁思成、林徽因的客廳、“二流堂”、王世襄的芳嘉園小院、黃永玉的萬荷堂都是這樣。大家不是同一個專業,在一起交流,有一種大的文化觀念。 沈昌文 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交流,我們就是不斷地搜集研究這些事情,然后才想出一個題目來。所以,到現在我還欣賞,文化工作思想上要有一個這樣的觀念,要盡量吃飯、盡量可以說壞話,然后用不用稿子就是你的事情。這樣,就比較容易成功,容易在圈子里樹立影響。比如金克木教授,那都是幾十年不說話的知識分子,到了這個氛圍里就說話,他說起話來簡直是不得了,聰明到什么程度啊,都握手說再見了,他還要說十五分鐘,至少十五分鐘。因為他的聰明用不完啊,肚子里東西太多,憋了很久。所以,跟知識分子特別是老知識分子打交道,必須采用這種松散的方式。
李懷宇 現在文化界多是同專業的人在一起,很少不同專業的人在一起,吃飯啊、聊天啊。這一輩人好像越來越沒有這種觀念了。 沈昌文 這個我倒是覺得遺憾,我覺得特別是做出版的,更不能專業分工。要善與人同,要跟各種各樣的人交往,而且自己要甘心處于為人服務的狀態。比如聽大家講話,誰說了一本什么書,我明天就要想辦法找到這本書,跟他說去。趙麗雅最有這個本領了。這樣子,完全不考慮目前的功利,都是為了長遠的教化。對于出版來說,我還是相信,編輯要跟作者有一個長遠的交往、文化上的認同,中外都是一樣的。我在這一方面比較薄弱,不如趙麗雅他們,但是我也很努力,尤其是現在。比如明天我要跟一個作者吃飯了,我馬上查Google,網上去查查他最近的想法,這樣談話才有共同點,拍馬屁也能拍到點子上啊(大笑)。我要說出,最近李先生有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我又如何看法。我可以全部同意,也可以部分同意,這樣才能談得起來。所以現在比過去好多了,有Google、有百度了。過去沒有,但是也必須要了解。 1954年,一位出版老前輩曾彥修,是你們廣東來的大領導,他曾當過南方日報社社長,我是他的秘書,他教我們“以文會友”,我一直受用,做編輯就要“以文會友”。你肚子里沒文,作者就覺得跟你沒有意思。你送他什么他都不高興,就不如送他一本書,他真的想看到的一本書,但是買不到,十幾塊錢比你送他一個花籃甚至別的好多了。文化人啊,都不計較這些事情,要在文化上有認同。1957年以前,那些老前輩在一起聊天,聊的都是“以文會友”、“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作家是衣食父母”、“拿來主義”這些話頭,聊到的作家學者都是陳寅恪、陳登原、陳達、張蔭麟、陳岱孫、吳文藻這些人。這些話頭,我天天耳濡目染??上У搅?957年話頭都給打斷。二十多年過去,基本上還是這么些人,又借著《讀書》雜志把話頭接上了。 李懷宇 從1957年到1976年大概二十年的時間,知識分子沒有太多的園地去表達自己對文化的見解。改革開放了,正好有《讀書》這樣一份雜志,有這樣一幫志同道合的人,有這樣一個氛圍。你是如何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的? 沈昌文 從新文化運動以后,知識分子都需要有自己的園地,我們就應該給他們自然地提供一些園地……我當時也是適逢其盛。我經常跟編輯還有你們這樣的年輕人說,我比你們幸福多了。你們現在苦惱的是,你們有一些開放的做法受到限制。我們在80年代做編輯,經常是上邊跟我們說:“你們開放得還不夠?!保ù笮Γ┻@就應該感謝*和*同志。*同志管我們最多,常常批評我們不夠開放,我想你也應該很高興挨這種批評吧(大笑)。以前有這種批評,現在是沒有了。我趕上了好時候。改革開放應該就是這么過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啊。按說我的專長,我在編輯部多年負責的是*主義史,我特別研究蘇共的*主義史,我當然是斯大林主義者了,不是任何異端思想。但是,真正讓我轉過來,還是改革開放的大形勢。 李懷宇 那些老先生都經過五四新文化的洗禮,都知道什么是科學*。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五四的文化氣氛在1979年又回來了,那些老先生經歷了那么多風雨以后,把那種風氣帶到《讀書》這里來了? 沈昌文 是的,那些老先生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吳祖光先生和金克木先生他們風格就不一樣,但思想是一樣的,姿態不同,思想還是五四的。 李懷宇 當時《讀書》雜志匯集了各種流派不同的意見,而不是辦成小圈子內的同人雜志,你又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 沈昌文 那些老先生非常注重各種流派的交流,不同的言論可以在一個雜志里進行討論。我在《讀書》雜志里邊有一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就是遠在一個窮鄉僻壤的中學老師,看了我的文章給我反映,我覺得他的反映真好。所以,我對每一期的讀者來信都非常注重,我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讀者來信,看看讀者有什么反響。這些讀者中可能有的是甘肅某一個縣的中學老師,而我在北京的大機關里,以前根本不會在意他們。但是后來看了他們的來信,發現他們的思路跟我們很合拍,大家容易取得共識。這樣的來信我還保存很多很多,有時間的話,我還想重新整理,現在沒有時間。
沈昌文主持《讀書》雜志,按他的說法是“出于無能”:“好在編輯部里邊實際辦事的人包括我在內都是‘小文化人’,胸無成竹,事無定見,學無定說,不受一宗一派拘束,更無一恩一怨羈絆,因而接受大文化人的種種指教窒礙甚少,關系容易融洽。我以后常說,我們的這種方式,可稱‘談情說愛’,辦法是同各色各樣的作者、讀者交流思想感情,目的是從他們那里汲取知識資源。而所有這些,說得難聽,實際上還是一種對知識資源的‘貪污盜竊’,只不過彼此都心甘情愿而已?!保ā堕w樓人語》自述)抱著開放的心態,《讀書》注意介紹海外、港臺的文化現象和思想。同時,沈昌文善于將《讀書》雜志的資源轉化為三聯書店的出版資源。 李懷宇 你有時間的話,把跟這些人的交往再寫一本書,不要只出一本《閣樓人語》哪。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很多搞外文翻譯的,把外國的思想介紹到《讀書》雜志里。當時的情況是怎么樣的? 沈昌文 外來的東西開頭真正得益于馮亦代先生。馮亦代先生是真正的外國通,他了解美國,寫過很多東西,他本身也有很多研究。并且,他善于啟發別人來做這些事情。更主要的是,他給我介紹朋友,于是就開了很多專欄。后來,朋友約得多了,一直影響到我們的圖書。舉個例子,比如《第三次浪潮》,我跟韓素音一起吃飯,我一點沒有想起來要跟韓素音談書。我就問韓女士:“我馬上要到美國去訪問了,你說我穿什么衣服好???”韓素音當然指點我,說:“你注意,第一要襯衫,第二要皮鞋。你不要以為披在外邊的衣服要像樣子,但是美國人最看重的不是這個,而是你的襯衫和皮鞋,這是身份的標志?!本驮谀谴纬燥垼抑v了,美國出了一本書叫《第三次浪潮》,出版以后很有影響,大家都驚訝了。我們決心由此突破,大力引進新思潮。 從《第三次浪潮》開始是美國新思潮。后來,我接受了一個思想,這個思想現在對出版界還是有用:就是我們要研究這個新思潮的來源。因為,中國目前還處于很多新思潮的前身階段,更別說十幾年前。所以,我們中國的問題跟那個比起來,我們覺得太遠不可及了。像現在考慮新左派的觀點一樣,我對新左派觀點也很佩服了,但那是在美國,資本主義發達了,自由主義變成一個普遍觀念了。任何一個觀念都有錯誤的地方,如果社會上普遍自由主義觀念占統治地位了,新左派思潮應該說是很有作用的。這個觀點也是在很多老人家的啟發下,我才開始做。一開始是房龍,房龍一下子轟動了,一本《寬容》出來,一印便是十五萬冊?,F在很遺憾,三聯不印房龍的書了,都給其他地方印了。我記得《寬容》有十個譯本,他講的都是資本主義中期的事情,對中國特別有用??赡茉诿绹呀洸恍枰v“寬容”了,如果講“不寬容”反而可能還能引起注意。對于中國,尤其是當年,特別有用。 李懷宇 你們那時候已經想到,三聯書店可以借助《讀書》雜志這個平臺發展出版事業了? 沈昌文 對。主要是跟《讀書》雜志連在一起,就是這些人,這些作者就是《讀書》的作者。所以我現在還是主張,出版社要辦雜志,通過雜志了解思想界的脈搏,最主要是知道脈搏,很多事情就可以做。當然,要有上面掌權的一個集團,這個集團要把上面的精神跟各方面的思想協調好。然后出書,我們很墮落的思想是,看了我的書以后怕產生很激烈的沖突,怕產生很危險的思想。就讓他去產生吧,你不要介入,你介入就很麻煩。我為了保全我的帽子,為了保全我的看法,這是我當時的“反革命策略”(笑)。 我經常告訴我們的編輯,最后的結論你不要下,我們只提供一個歷史的背景,告訴你歷史的經驗。因為在中國編刊有一個好處,中國發展得比較慢,歷史經驗太多了。而且我發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做的事情都是各國做過的,很少有沒有做過的。一直到現在,傳統思想、國學等,盡管外國沒有國學,沒有這么嚴重,但是房地產,你去查外國的歷史,都是外國做過的,還有城市改造、環境等問題,我們要吸取這些東西。那么,我們出版界就是要提供一種氛圍,提供一種材料。可以作結論的作結論,但是盡可能不要作結論。因為你要相信,別人比你聰明,讀者比你聰明。我們做編輯的可以不怎么介入,要介入也不要介入。人生的樂趣也在于此,太介入就太煩惱了(大笑)。
李懷宇 現在回過頭來看,像五四時期《新青年》這樣的雜志,它也是有一批作者提出有影響的思想,而且這些思想不是相同的,多元化的思想同時也帶動了出版事業,所以才形成了繁榮的文化現象。在這個氛圍里,你做的哪些書是值得回憶的? 沈昌文 特別有一個類別,像《美國讀本》。因為要了解美國經驗,大家說了很多美國的東西,但是我后來發現很多人沒有看過《獨立宣言》。所以,我們專門編了《美國讀本》。那么我現在喜歡講的一個故事跟木子美有點關系。因為我很早就注意到了,性解放是思想解放的一個前奏,是一個很重要的來源。許多革命前輩思想解放,他們的一個原因很可能是婚姻不自由。這是我翻看三聯書店編輯的許多革命前輩事跡的目錄知道的,夏衍很早就翻譯了《婦女與社會主義》這些書。所以我就比較關注這個事情,因此我做了一本很得意的書,就是《情愛論》,俄文的。我一看到這本俄文書就大為驚訝,因為我很早就想出這方面的書,但是找不到一個理由。這本書提出一個觀點,正是*唯物主義才強調*。如果*的問題上,只講感情,就是唯心主義的,對不對?所以*主義不排斥*,我覺得這個觀點新穎極了,并且用*主義的語言講,我這里好通過。一出版幾年就印了一百二十萬啊。這本書是我覺得很高興的。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我又作了一些有關的書,藹理士的《性心理學》,潘光旦的譯本。潘先生我過去認識,他是上海人,跟我很談得來。還有其他一些有關的書。所以木子美現象一出來,我當時就跟很多人說,這沒有什么奇怪的。你是不是去做木子美是一回事,但是從思想情況來說,思想解放到一定程度,就要解放到這個層次。 我是研究*主義史的,我講一個列寧的例子??聜愄┓蛉耸橇袑幣囵B出來的,十月革命以后的*長,當時不叫“*長”,提法是“教育人民委員”,她在性的問題上非常開放。她提出一個主義列寧非常反對,中文翻譯為“杯水主義”。她認為,女性要解決性要求,按照*主義的觀點就像喝一杯水那么簡單。柯倫泰夫人年輕時候美貌過人,當年她高興的時候情人是克里姆林宮的衛隊長,他們兩個人高興了就去外地“喝一個禮拜的水”?;貋硪院螅砉仓醒胛瘑T會要處理,有人當時提出來要槍斃,報告給列寧,列寧說槍斃太輕,要給他們兩個更重的處分,就是立即結婚(大笑)。所以這種問題,必須很好地處理。如果采取特別處理,就不好。因為當時俄國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偶然情況,人們思想解放,什么都可以解放。為什么說老爺們的東西是解放的,但是姑娘們的東西就不能解放呢?所以,必須進行討論。我比較贊成李銀河的意見。后來我就退休了,但是我在的時候已經注意到了,出了不少書。 李懷宇 在港臺方面,羅孚先生當時介紹了一批香港的作家,像《你一定要看董橋》就非常有影響,后來又有作者介紹臺灣的東西,這種東西當時你怎么看? 沈昌文 開闊了眼界,主要是香港。80年代中期以后,我們又跟臺灣的關系比較密切了。原因也很簡單,三聯書店成立了,可是國內的出版界有分工,比如,文學出版社可以出文學書,中華書局可以出古典書,三聯就沒有分工。我當時就用了一句列寧的話,列寧在《帝國主義論》里面說:殖民地已經分割完了。那就逼著我非要跟其他出版社“打仗”,我也要搶著出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搶,一方面要開辟新領域。這個新領域根據《讀書》雜志的經驗就是港臺,于是我們就很成功。后來,我們就更成功了,我把我的副總經理董秀玉派到香港,做香港三聯書店的經理。這樣,我們就把蔡志忠漫畫壟斷了,全部由我們出版,并且將他的版稅存到三聯書店,用他的版稅買了房子,給三聯書店做職工宿舍。蔡先生覺得很好,也很支持我們。所以,三聯書店內部叫我“賣蔡”的總經理,說我“賣蔡”起家。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缺乏過去的國學基礎,我后來很奇怪,“蔡志忠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通過蔡志忠來進行國學的啟蒙。一方面我覺得高興,一方面我也覺得很可悲。中國的讀者??!好多年輕人,跟他說起《論語》、《莊子》、《孫子兵法》,都是蔡志忠漫畫。
李懷宇 據說許多海外華人還讓子女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金庸的武俠小說簽給三聯書店是怎么回事? 沈昌文 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始時是我聯系,后來已經不是我當家了。金庸是羅孚先生介紹的,他們是好朋友。1989年,我到香港,老羅給我鄭重介紹,金庸很重視我,談了很多條件。可是那一年國內多事,我忙于這里的事情,也就擱置了金庸的事情。后來等我退下來,董秀玉主持工作的時候,又重新跟金庸提過去的事情。所以,金庸的收入不在我任內,我任內是“賣蔡”。 李懷宇 蔡志忠與金庸兩個人都研究佛學,不過金錢觀不太一樣,蔡把錢看得輕,金則看得重。 沈昌文 那的確是。后來董秀玉出現了很大的困難,所以才有金庸的武俠小說版權給了廣州出版社。 1994年,沈昌文、吳彬、趙麗雅、陸灝協助遼寧教育出版社策劃了《書趣文叢》,署名“總策劃:脈望”。“《書趣文叢》的面世,確實在讀書界引起一些波瀾,一方面使‘書話’類圖書走俏,另一方面也引發了人們關于‘讀書方式、方法、目的’的種種思考。同時,我們也經常聽到詢問:‘脈望是誰?’上面已經說過,它是幾位愛書的人;但是知情者還是說,脈望的那雙大眼睛頗有些像戴著一副大眼鏡的沈昌文先生!”1996年的一天,在上海一間咖啡館里,沈昌文、陸灝、陳子善和遼寧教育出版社老總俞曉群聚會。陳子善從書包中取出厚厚的幾本舊雜志,那是40年代的老《萬象》。老輩們都說它好看,時常懷念不已;小輩們也說它不得了,因為這其中有那么多如雷貫耳的名字:陳蝶衣、平襟亞、柯靈、傅雷、鄭逸梅、張恨水、*吾、張愛玲。沈昌文說,我們何不承繼前賢,老店新張?于是,便有了后來的《萬象》雜志。(俞曉群:《人書情未了》) 李懷宇 你從《讀書》退下來以后,《萬象》是怎么一回事? 沈昌文 《萬象》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我在編《讀書》的時候,一直對《讀書》有一個想法。《讀書》當時老前輩定的是思想性的刊物,特別強調思想性。因為當年也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之下,而且陳翰伯、陳原都是非常有思想的。那么,我的興趣不在思想性,而在趣味性。我想做趣味性的,而又比較能登堂入室的趣味性。上海有兩種趣味性,我十三歲在上海做學徒,就是在柜臺上看小報長大的。小報看看沒有味道,我才開始注意柯靈先生主編的老《萬象》,那個時候已經???,但是在馬路上還可以買到舊的刊物。特別是我老板的弟弟去世,留下來不少好的《萬象》。我經???,是店里唯一喜歡這種東西的人。 退休以后,沒有事情了,我跟柯靈又比較熟,老去拜訪他。于是談起《萬象》,想復辦。當年,我記得李歐梵談過,他特別贊成,他熟悉上海文壇,特別贊成恢復,我就把他請來當顧問。當時遼寧教育出版社的俞曉群給予財政上的支持?;謴土艘院螅揖蜎]有管,完全是陸灝在管。 李懷宇 陸灝編的時候,幾乎每期《萬象》我都看?!蹲x書》大概一年買一期。 沈昌文 那簡直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小資(笑)。 李懷宇 我覺得《萬象》還不是小資,是遺老遺少(沈昌文大笑)?!度f象》有一個特點,看起來很多東西都是老的,但是寫的人受過西學的教育,懂得西方那一套,因此寫出來的文章中西結合得很好,有趣味性。 沈昌文 對于這一條,我總是奉勸。你是從廣東來的,我特別可以說說。中國要特別注意海外的東西。大陸的發展比西方落后,包括比臺灣也落后。我做出版的,我很清楚,臺灣出版走過的路子,我們現在正在走。這幾十年,沒有人比我清楚啊,我每天看臺灣報紙,每天研究臺灣文化狀況。他們走過的路子,我們不可避免地一定要走。所以,海外的作者經常有一些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并且海外的學術機構也沒有像我們這樣多,寫純學術、看不懂的文章是沒出路的,他們比較講究可讀性。這是陳原跟我說的,一千次都有了,總是問我有沒有做到readable。如果沒有做到,他覺得簡直很難,思想不可能流傳。
李懷宇 《書趣文叢》也是引進了很多海外的作者的書。 沈昌文 對。都是《讀書》的資源,吳彬掌握了大量的資源,所以我覺得一份雜志的資源非常重要。我現在有時候還是跟三聯書店建議,應該重視這些資源。最好編輯部高層能夠合在一起。這樣,聯系作者、編書都很容易。 李懷宇 《書趣文叢》總策劃“脈望”的名字是怎么來的? 沈昌文 是陸灝提議叫“脈望”。趙麗雅、吳彬、陸灝等,我當時算是他們的頭頭。離開《讀書》以后,我又把他們老朋友集起來,當時主要吳彬做得多一點。后來,趙麗雅傾向于研究、做學問。 李懷宇 怎么跟俞曉*往的? 沈昌文 俞曉群原來是趙麗雅、吳彬的朋友,是《讀書》的廣告客戶。俞曉群負責遼寧教育出版社,他們認識后給我介紹。我認識俞曉群的時候,已經退休了。他在《人書情未了》后,最近要出一本書,寫作很勤。 李懷宇 我聽到一個傳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說俞曉群不是給你付工資,是給你報銷那些差旅費? 沈昌文 是,我不拿工資。我就是所謂的二十個字的最后四個字:“坐以待幣。”我把單據寄出去,坐著等人民幣。我在外頭開支也很大。我這二十個字就是:“吃喝玩樂、談情說愛、貪污盜竊、出賣情報、坐以待幣?!边@二十個字,字面上都是不應該提倡的,要另作解釋:“吃喝玩樂”是老要請作者吃飯,老要研究如何請才能討得作者的歡心?!罢勄檎f愛”是編輯跟作者要有感情,要有愛,建立很好的關系。這樣,就能從作者身上“貪污盜竊”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挖掘他們的無形資產?!俺鲑u情報”是我老想著把自己掌握的“情報”利用起來,“出賣”給一些同行們,也因此滿足了我“吃喝玩樂”的習性?!白源龓拧本褪俏也荒苜r錢幫閑,讓我幫過的單位給我報銷“吃喝玩樂”的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