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萬歷仿宣德款宣德款的常見筆跡特征 字體寫法不一,風格多變 宣德官窯楷書年款中,有一種風格尤其突出,其筆法工整、清秀、剛勁,自然大方,以前人們多認為這是仿晉唐小楷的筆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窯年款的藍本,出自當時功力深厚的大書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長于“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臺閣體”結構以方正為主,筆道粗細一致,各部停勻,屬于楷體,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書寫一筆不茍,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沉實;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牽絲搭筆,顯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景德鎮御窯廠臨摹當時官方常用“臺閣體”書寫宣德款絕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窯瓷器上年款字體的寫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為例,常見“大”字的撇畫,下分割第一筆橫劃,有右邊長的,也有左邊長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這一橫還有長短之分的。但,由橫劃左側三分之一處分割為常見,并且上方出頭適中,過長者為清代仿筆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與月部,日與月的最下一橫筆,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勢基本保持一致,在一個基準線,而月部卻絕無長勾現象。 “宣”字第一筆向右點,往往與第三筆橫勾連接。第三筆橫勾左高右低,帶動整體橫劃有倚斜之勢。 篆書“德”字心上有一橫,而楷書“德”字心上無一橫。“德”字雙人旁與左邊有支離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點在一個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點無拖拉。 “年”字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寫法,但第四筆用向右平斜點代替短豎,少有右短豎為常見特征。本朝款不見第四筆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筆左高右低,倚斜之勢能收得住,筆不下塌。最后一筆直畫下端常見頓筆收尾色濃,極少見尖銳之鋒。 “制”字下“衣”一點或有或無,有“衣”款將點和第三筆的撇一筆連成。“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無連接,“衣”字提筆與捺筆分筆書寫常不在一個對應線上。 寄托宣德款的時代特征 研究宣德款識的字體和書法也是對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時代書寫款識個性和風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開始,字體不如宣德款遒勁,顯得方正寬博。具有正德款寫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窯制器,因為“年”字的書體是正德的特色(雖然不是絕對),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筆一小平右點,在正德瓷器上常書寫成一小橫。萬歷民窯青花仿款,筆畫豪放跌宕,青花雙圈緊靠圈足,線條無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書款多為明正德、天啟、崇禎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橫的,基本可以斷定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較為成功,是字與字之間的空間處理,字體的特征、書法,都極忠于原器,所以鑒定時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紋飾及釉色等項,即易魚目混珠,被蒙騙過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國大肆仿造。其款識帶康熙楷書款風格為最多見。從寫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間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識,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勢的六字雙行,常顯高低錯位之分。康熙楷書仿款,雙圈青花粗細濃淡一致,首尾無明顯的接筆痕跡。“大”字的撇畫橫筆以上出頭過于長;“明”字月部第二筆橫、豎、勾轉折處,具有宋體的外拓性;“制”字下“衣”豎提后直接寫捺,或者“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連接一線;萬歷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書筆畫不同真款橫豎粗細大致相同,而顯示出橫細豎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發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藝,釉面薄,青花發色濃艷明麗,不見了鐵銹結晶斑。至于后貼款的鑒別方法就不在這里討論了。 研究宣德款識的字體和書法,不僅僅是對一個朝代的寫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為歷代對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們對它進行研究的同時,可以兼顧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時代書寫款識個性和風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識往往帶著時代書寫風格,不是顯得字間結構軟弱無力,就是體現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種書法韻味。如果我們牢牢記住各個朝代款識最典型的書寫青料(或彩料)的深淺、浮沉的呈色變化,和其習慣性寫法以及款識的內容、排列格式、字體結構的演變規律,便可以結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來考慮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處于朝代交接之際,存在著專人延續寫款的情況了。雖然說眼下仿制的風氣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難。但是假的總歸是假的,它們總免不了有“過”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深入研究,年款的書寫真偽仍不難發現其間的差距,瓷器的“真”、“偽”鑒別也不出例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