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33年,“嶺南畫派”的得力干將高奇峰病逝于上海,使“嶺南畫派”陣營的實力大大減弱。到了20世紀40年代,嶺南畫派的第二代傳人已經成長起來,繼承與發揚嶺南畫派高揚的革新傳統的精神,成為這一時期嶺南畫派的主要發展趨勢。1948年,陳樹人病逝于廣州,三年后(1951年),高劍父也病逝于澳門,這種格局的變化無疑使“二高”之弟子們(至今未有資料顯示陳樹人有直接的弟子)從背后走向前臺。他們甚至一度成為嶺南地區中國畫壇之主流。 “二高”接收弟子的最早記載及其詳細情況目前也無從查考,不過文獻表明,早在1919年,黃少強、何漆園、趙少昂等師便從高奇峰習畫;翌年,張坤儀也師從高奇峰;1923年,方人定課余師從高劍父學畫。在1924年,高劍父在廣州文明路定安里租一屋,原名“春瑞草堂”,與高奇峰同住作畫,后從學者眾,遂改名“春睡畫院”,從此桃李滿天下。也就是這一年,鄭淡然拜師于高劍父門下。1925年,高奇峰在廣州市府學西街創辦“美學館”授徒。“春睡畫院”和“美學館”的創立,使嶺南畫派的傳人與日俱增,這種情況有點類似居廉開設“嘯月琴館”時的情形。 “二高”傳人多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入其門下,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多已經茁壯成長起來,逐漸成為畫壇中堅。此時他們的活動區域大多集中于廣州、香港、澳門三地。這一時期是“二高”弟子在嶺南畫史上最為活躍的時期,他們的美術活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一是創辦或參與美術社團(院校);二是舉辦個展或參與大型畫展(或出版畫集);三是著書立說;四是開館授徒。 四. 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政治形勢的影響,“嶺南畫派”傳人的活動區域分割成大陸與港澳兩塊。留在大陸的諸如方人定、何磊、黎雄才、關山月等,他們紛紛融入轟轟烈烈的國家建設洪流中,繪畫大多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直到80年代以后,他們才完全以“嶺南畫派”傳人的身份活躍于中國畫壇,但這時離“二高一陳”當初所宣揚的繪畫傳統已經相去甚遠了。 活躍于港澳的諸如趙少昂、楊善深、何漆園、葉少秉、司徒奇等人大多仍堅守陣地,延續“嶺南畫派”傳統,與大陸遙相輝映。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雙方交往頻繁,合作舉辦畫展、出版畫集、傳道授業,不減當年遺風,雖然這一時期“二高一陳”們所創立的“嶺南畫派”已經日漸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經過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傳人改良后的新畫風,但學術界對于“嶺南畫派”的關注及研究卻開始勃興,“嶺南畫派”的傳人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殊榮。 五. 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政治形勢的影響,“嶺南畫派”傳人的活動區域分割成大陸與港澳兩塊。留在大陸的諸如方人定、何磊、黎雄才、關山月等,他們紛紛融入轟轟烈烈的國家建設洪流中,繪畫大多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直到80年代以后,他們才完全以“嶺南畫派”傳人的身份活躍于中國畫壇,但這時離“二高一陳”當初所宣揚的繪畫傳統已經相去甚遠了。 活躍于港澳的諸如趙少昂、楊善深、何漆園、葉少秉、司徒奇等人大多仍堅守陣地,延續“嶺南畫派”傳統,與大陸遙相輝映。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雙方交往頻繁,合作舉辦畫展、出版畫集、傳道授業,不減當年遺風,雖然這一時期“二高一陳”們所創立的“嶺南畫派”已經日漸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經過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傳人改良后的新畫風,但學術界對于“嶺南畫派”的關注及研究卻開始勃興,“嶺南畫派”的傳人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