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襄樊市考古工作者在一座漢末三國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一個銅質小人造像,引起了學術界與傳媒界的關注,這就是目前大家所熟知的“襄樊三國小銅人”。 考古專家眼中的“襄樊銅人” “襄樊銅人”為高約3厘米的青銅裸體小人,雙手抱在胸前。最為奇特的是,小人背部有一對翅膀,羽毛紋路清晰,兩腋下各有圓孔,雙面合范澆鑄。同時出土有五銖錢、模型倉灶等。巧合的是,考古人員曾于2008年11月在同樣是襄樊的長虹路菜越墓地一座三國時期大型磚室墓里,出土一件模型陶樓,其院落大門和小門上共浮雕五個“羽人”,除發型裝飾不同之外,與“襄樊銅人”的形象幾乎完全一致。 考古專家判斷,小銅人墓葬大致在三國時期。專家認為“銅羽人”該與陶樓門上浮雕“羽人”具有同樣功能。模型陶樓是供死者亡靈享用的,于是認為“銅羽人”的作用也是“幫助引導亡靈升天”。(圖一:襄樊銅人,安富斌攝資料源自漢江傳媒網) 對襄樊銅人功能性的質疑 襄樊考古所所長陳千萬介紹,銅人是個單獨件,銅人肋下圓孔應是系繩所致,加上出土部位在死者頭部,所以判斷為頸胸掛件。不過,到底是以主人日常用品身份陪葬,還是專制冥器,值得考究。由于發布信息者認為此為“國內首次出現”的銅人,所以似乎沒有參照,傳播內容上也沒有穿孔磨損痕跡的陳述,假設是日用品陪葬,則“引導亡靈升天,冀以達到天國樂土,永享幸?!钡慕Y論就未必成立。 對于小型銅人件的出土資料,如果細心查找,并非毫無頭緒。在筆者的記憶中,一是2002年發掘多座洛陽周王陵墓陪葬坑中,有一座未成年人墓出土116件(組)隨葬品,全皆小巧玲瓏,“顯然是為小墓主人定制的”。其中有核桃大小的陶鼎、比指甲蓋還小的玉獸、一二厘米長的小銅虎、小銅人、小銅鳥以及銅鼎、銅壺等。小型陪葬品未必是為小墓主定做,也可能為冥器特形;小銅人的陪葬,未必是與其他小型物件一并定制,所以不能明確斷定其入葬前是不是日常用品。就媒介提供的銅人實物圖而言,“洛陽東周銅人”與“襄樊銅人”有很多類似之處。 另外,原酒泉市博物館館長馮明義曾撰文介紹,1957年首次發掘酒泉東關外漢代墓中,有7座小孩磚室墓,“其中一座是以大灰陶甕作棺置于磚室內(此前和以后在下河清農場、紅寺古城灘也發現過甕棺葬,1946年在木器廠清理的一座小磚墓內置有甕棺,葬品有男女小銅人、雞蛋和四個小陶罐),且有隨葬品,如銅器、陶器、五銖錢等”,(詳見《考古·甘肅酒泉漢代小孩墓清理》一文),此處提及“男女小銅人”的墓葬,只是用來說明同是“甕棺葬”類型的,文中并沒有說明銅人的造型特點,以及出有男女銅人的墓葬是否也是同類的小孩磚室墓。但是筆者從其他材料上看到的這一對銅人,除了沒有翅膀,與襄樊銅人基本一致。其男女銅人的說法并不嚴謹,因為都帶生殖器突起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