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圖 蔡塢祠堂? 潺潺流水,倒映著美觀別致的白墻灰瓦。青山、藍天、碧水,一座座造型講究、形式活潑的院落,協調地分布在優雅的自然景觀中。鱗次櫛比的一磚一瓦里,凝結著古代中國人幾千年的經驗與智慧。然而,歷史不免有遺憾,政治運動,加上近年迅猛推進的城鎮化進程,將這些飽含傳統氣息的建筑藝術活化石一并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千篇一律的規格化建筑。傳統房屋的個性和藝術性蕩然無存。 這描述了一代人童年的共同記憶,歷史在他們內心深處植下了無奈與遺憾。王藝便是其中之一。他癡情于收藏,涉獵門類廣泛,對古民居的收藏更是情有獨鐘,這確實源自于這段歷史情結以及他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摯愛之情。本文即要講述這位古民居守護者的收藏歷程,和他的保護傳統文化之路。 一直以來,王藝對中國民間建筑頗有興趣,曾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民間藝術史》課題研究,并撰寫近二十萬字的《中國民間建筑藝術史》。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他便游走于高碑店、潘家園等各大古玩市場之間,收藏一些古代建筑構件。這些構件中含有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不同地區的建筑在雕刻技法和題材選擇上均有所不同,各有自己的風格特征。但是,在收藏構件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東西明顯是從原有建筑上硬拆下來的。因為自己收藏房屋構件,而使得別人去拆房子,這讓他內心不安。于是,他確立原則,盡量不去收購構件,他不想鼓勵一個拆房子的行當。 更讓他痛心的是,在一些著名的古民居屬地,總有很多人家不是一次性把古民居賣掉,而是將其拆開,一件一件地賣。在王藝看來,這非常可怕,整個房子支離破碎,這些飽含文化歷史價值的構件散落于全國各地,“無論你收藏到的構件有多么美,你都已經讀不出它內在的東西了,你看到的只有它局部的美,無法想象其整體面貌”。于是,他又確立了自己收藏的另外兩個原則:第一,所收藏的東西要具有代表性,在文化傳承中具有價值;第二,收藏不能具有破壞性。“如果這套古民居在當地坐落著比我去收藏它更好的話,那我就不買。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我會捐點錢去修繕它,讓它在當地繼續存在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