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視點》欄目重點報道了近年中國快速改變世界藝術品市場格局的情況。旨在梳理中國藏家在世界范圍內不惜重金收購中國國寶,帶動中國藝術品在全球藝術市場份額迅速崛起;同時也反映了不少國家開拓中國市場的情況。中國經濟在世界迅速崛起,藝術品市場儼然成了“世界看中國”。誠然,這反映了世界對中國的高度重視,但是再往深層次思量,一些西方機構正是利用中國不斷旺盛的購買力和狂熱的民族文化情結,在恰當的時機高位拋售藝術品。因此,隨著中國藝術品份額不斷增長,西方人和境外人士也賺得盆滿缽滿。 或許是出于對此種現象的深謀遠慮,《視點》文中有人提出一個很有前瞻性的觀點,中國人要更多地購買西方和世界各國經典的藝術品,才更能顯示中國的分量。盡管很難統計出具體數據,但是進入21世紀,特別是從2003年一直持續到現在,持續增長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大部分利潤是屬于西方人的。這個論斷,熟悉市場的人大部分會同意。佐證不勝枚舉。2000年后,世界各地的藝術市場,中國藝術品大量涌現出來,主要是滿足不斷富裕起來的中國新藏家的購買需求。然而,出現在世界各地拍賣行的價格高昂的中國藝術品,大多數來自西方和日本等國家,也有不少來自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區。他們當初獲取藝術品的渠道,不少是從中國或其他地方以很低廉的價格購買的。例如,近年屢高價出手中國藝術品的瑞士人尤倫斯夫婦就是如此。有人做出統計,從2009年到2010年春季,他們在中國市場中套現了6.05億元。當然,他們在高位套現的同時,仍在中國藝術品中尋找新的價值洼地,甚至不惜重金大肆購買。例如,前幾年創當時中國藝術品拍賣價格全球紀錄的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被西方人以合人民幣2.3億元的天價競走。或許有人會說這個價格太高,殊不知元代青花瓷流落在民間,可謂鳳毛麟角,況且這件東西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是同類型瓷器無可比擬的。 在購藏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同時,上世紀9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熱情逐步升溫。他們既有藝術品經紀機構,也有不少王公貴族、政界要人和企業家等,一些人還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體系。由此直接引領并導演了2006年至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的井噴行情。由于他們的先知先覺,不僅把握了中國當代藝術話語權,也掌握了市場定價權。 需要承認的是,長期以來,西方人以全球性眼光,看到了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日漸增強的影響力,以超前的膽識,在不同時期購買中國藝術品,而在合適的時間出手獲取了高額回報。并且通過此種方式,巧妙地使西方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傾向,影響到中國的藝術作品創作理念。他們對于其他新興國家的市場參與亦然。 反觀國內的藏家,大多數人還缺乏長遠的眼光和胸懷世界的胸襟。這里,我們無意為喜愛民族文化的收藏人士潑冷水。我們在關注中國藝術品的同時,不能僅局限于自己的文化藝術,并一味地追高,也要學習西方人投資、收藏藝術品的技巧,勇敢地去尋找新的價值洼地,了解和研究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在合適的時機大膽介入。由此掌握我們對世界藝術的話語權和藝術作品的定價權。這不僅是為了未來獲取高額的回報,也是一種傳播我們文化藝術的高級方式。 顯然,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足。國內藏家系統地收藏外國藝術品可以說一片空白,少數藏家也僅限于零星收藏國外一些名家的藝術品和個別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國內外一些機構和拍賣公司不斷在中國推介國外藝術品,但效果并不明顯。尤其是一些外國年輕藝術家作品,國內藏家對之響應者寥寥。 當外國人購買我們作品時沾沾自喜,若干年后我們再豪情滿懷地高位接盤回來,這種習慣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