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E,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天之盡頭”。作為離中國最遙遠的國家之一,智利至今保持著原生態的葡萄種植環境。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其北部是廣漠、干燥的阿塔卡馬沙漠,南部是莽莽冰原,而中部的山谷和葡萄園受到安第斯山脈,太平洋以及中南部原始森林的重重保護,免受外來蟲害以及疾病的侵襲,是名副其實的葡萄種植天堂。 雖然被稱為葡萄酒的“新世界”,但智利釀造葡萄酒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從14世紀開始,作為殖民者的西班牙人就將葡萄酒釀造技術帶到了智利。但直到19世紀,智利葡萄酒業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在當時的歐洲,一場名叫“根瘤蚜蟲災難”的病蟲害襲擊使葡萄園廣受打擊:感染了這種病蟲害的葡萄樹從根部萎縮枯死,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早期,這場災難波及整個歐洲,摧毀了多數歷史悠久的葡萄酒莊園。優秀的釀酒師只好另尋他地以求發展,其中一大批來到了智利。由于擁有大海大山、沙漠冰原形成的天然屏障,智利從未遭受根瘤蚜蟲的襲擊。釀酒師們帶來了先進技術,也促使本地貴族和財閥開始投資葡萄酒莊園,進入歐洲市場,成就了智利葡萄酒產業的第一次發展高峰。 現在,我們在歐洲可以看到數百年的古老莊園,卻很難尋找百年老樹——多數古老的葡萄樹已經在那場災難中損失殆盡,歐洲是依靠用美國產的有抗根瘤蚜蟲特性的樹根嫁接本土接穗才實現了產業復興。而智利卻保有當初釀酒師們帶來最純正的法國葡萄酒根和某些特別古老的品種。智利現在聞名世界的品種卡門納(Carménère)葡萄,便是原產于法國波爾多,后來在法國本土滅絕,于上世紀晚期在智利被重新發現。 純凈的生產環境加上不斷革新的生產技術,使智利葡萄酒的質量近年來不斷提升。以前中國消費者印象中的智利酒是“批量化生產”、“廉價”的代名詞,但在今天,即使是最苛刻的品酒師也開始認為智利具備了出產傳世佳釀的能力: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Valley)、美寶谷(Maipo)和空加拉山谷(Colchagua)等區域已開始成為智利優質產區的代名;除了多年來被廣泛種植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美樂(Merlot)、霞多麗(Chardonnay)及白蘇維濃(Sauvignon Blanc)四個經典品種外,智利的卡門納、黑比諾(Pinot Noir)、西拉(Syrah)也表現出巨大的潛力。尤其是西拉品種,自智利“伊拉蘇珍藏西拉1996”(Errazurzi Syah Reserve1996)在1997年獲得國際葡萄酒賽會金牌獎后,西拉葡萄園便迅速成長:1996年官方認定的西拉種植面積僅為19公頃,到了1999年,該數字已躍至1019公頃,目前已達到5219公頃之多。2010年智利最受關注的葡萄酒大獎“年度智利葡萄酒大將”的獲得者便是San Pedro酒廠的1865Syrah。 西拉葡萄在智利增長速度之快,表現之杰出,使其成為智利近年來最受國際市場關注的葡萄品種,并被視為“最終將成為未來葡萄酒世界的巨星之一”(葡萄酒大師Peter Richards語)。 目前,智利葡萄莊園總面積為12萬公頃,共擁有葡萄園340個,其中有277個以上拓展了對外出口業務。每年原產地裝瓶的生產量在8.6億公升,出口葡萄酒達3.8億公升,價值11.4億美元,銷往145個國家和地區。廣泛的葡萄園種植使智利具備了生產多樣化美酒的條件,對出口的依賴更使智利根據國際市場變化不斷提升釀酒技術,推進產業化。在世界級的葡萄酒品鑒中,智利葡萄酒近年來甚至開始超越那些看似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令國際市場驚喜不已。 2009年,美國《WINE&SPIRIT》(美酒與烈酒雜志)就將“世界年度最有價值葡萄酒品牌”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