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藝術中國文獻——1985—2010”展覽現場?李笑男(博士后):對藝術語匯的分析和批評能力是進行藝術研究的一個基礎,立足藝術本體,在藝術的語境中進行對藝術形成的判斷才是最終生效的。觀念藝術的產生也是藝術發展自身邏輯演變的一個結果,如果脫離作品的視覺轉換形式而只談觀念,自然成了無本之源。當代藝術的發展自身充滿著不確定性,藝術的邊界也一再地被重新界定,作品的觀念性在當代藝術的評價體系中占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問題的核心是,對當代藝術作品的評價需要建構面向作品的邏輯線索和體系,不管是個人性的還是普遍性的。觀念不是隨隨便便談了就能生效的。盛葳(藝術史博士):《南都報》的提問導向性很強,無論誰回答,不看下文亦可猜出一二。中國藝術批評的確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對作品的分析問題。但根源并不完全在批評和批評家,畢竟,不重視形式語言、圖解觀念的藝術家隨手可抓出一大把。因此,這個問題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問題,很多時候是藝術家隨手畫個餅,批評家隨口說說而已。不僅如此,藝術批評面臨的問題還非常多,譬如,作為藝術生產機制中的一環,大量無意義評論文字的產生,是全球藝術批評在藝術資本時代共同面臨的問題:那么多文字,有誰在真正讀?而且,如果讓習慣閱讀中國批評文字的讀者去讀西方藝術批評,總會覺得大多數通篇都在“描述”,不過癮、不給力,隔靴搔癢;而另一極端則是,藝術作品被作為闡釋藝術理論的證據,如果沒有共同的知識平臺,則很難讀懂。它們亦非盡善盡美。事實上,藝術批評的類型很多、目的也很混合。徐冰先生更多地是期望一種針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的“形式主義”批評,這種期望很合理,但此外,諸如文化批評、心理批評等類型依然必要。因為,藝術批評并不是為藝術創作服務的工具,作為學科的藝術批評也有著自身的范疇和規律。 蔣文博(高等教育出版社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徐冰指出中國藝術批評中現存的兩個問題:在宏觀層面上,很少有批評家能把握藝術與社會的關系,進而找到最適合中國實情、最具效力的批評方法;在微觀層面,絕大部分批評家又不能理解作品本體,缺乏必要的作品閱讀和解讀能力。這樣的話,藝術批評的混亂局面便可想而知了。我覺得,藝術批評有自己的語言方式,需要研究視覺語言與文字語言的意義轉換途徑。藝術批評寫作者需要明白無誤地將視覺語言的意義用文字語言表述出來,因此,對兩種語言的研究,便不能局限于語言本身,而應無時不刻地本著“意義表達”的目標,來表達作品的本體意義及其社會意義。否則,難免會淪為語言游戲,藝術家看不懂,批評家也不明就里,普通讀者更是如墜云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