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當代藝術一直備受矚目,是世界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它在世界藝術市場中一向占有自己的比重,不斷有新藝術形式出現。羅芙奧藝術品拍賣部總經理傅斐郡表示,如果是站在投資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比較新的投資選擇。中國和東方文化藝術本身對歐美許多國家的人們有一種吸引力,臺灣和東南亞市場因為其龐大的華人圈子,對中國藝術家作品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即便是有新的藝術家作品出來,也比其他國家的接受度要快,這無疑堅實的奠定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基礎。蔡斯民作為最早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人士之一,被譽為中國的推動當代藝術之父。1979年,在他的安排下,于新加坡舉辦了由栗憲庭策劃的第一個前衛展覽“紅與黑——當代中國前衛藝術家”,這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在東南亞地區的第一次展覽。之后蔡斯民用5年的時間做了方力鈞、曾梵志、王廣義、葉永青、毛旭輝等藝術家作品的個人展覽。2000年初,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等藝術家參加了印尼雙年展……由此,中國當代藝術家及作品進入了東南亞國家收藏家的視野。很多印尼大收藏家的第一件中國作品都是出自蔡斯民之手。而后印尼人陸續來到中國主動與中國的當代藝術家接觸。中國很多當代藝術家都被邀請至東南亞國家做展覽,并成為東南亞藏家的寵兒,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繁榮的原因之一。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優勢 亞洲當代藝術板塊可以說是由中國藝術市場開啟,從發展潛力和后勢來看,因為中國的藝術創作群體龐大,而且相對完整,且有系列性,相比之下,亞洲其他國家當代藝術的普遍性就遠不及中國。以日韓為例,日本的藝術形式以卡通、動漫著稱,韓國則以細致的工藝而聞名于世,但都對區域性要求較強,因此可選擇性的藝術家為數不多,接受外來藝術的認定程度有限,被世界認可的藝術創作者比例不多,結構相對單一。阿拉里奧的金秀炫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家創作方式靈活多樣,作品的力量感使其視覺沖擊力很大;韓國藝術家的創作相對保守,側重技術,基本功夠好但創作思維單一,這樣的表現力量就有局限。包括東南亞各國亦是如此。藝術家存在自己的區域性,藝術家作品需要被不同地方的市場即藏家認知并接受,而不同國家間必然存在文化差異,包括各國的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差異,每個國家對不同地域的藝術家作品需求度不同,因此藏家的感受度也不同。比如某位藝術家在自己國家的藝術地位很高,但其作品拿到其他國家未必有在本國一樣的接受度。因此,傅斐郡指出,藝術品在不同區域的藝術市場中都會有不同的考量。中國的藝術家很多元化,包括中國年輕一代的如“70后”、“80后”一代的藝術家人數眾多,這首先就保證了其后續力量的充足。如果站在投資角度選作品,首先一定要經得起市場認定的考驗。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問題 在伍勁看來,中國當代藝術這個引擎力量有限,在他看來有限的資源,需要成為更多資金的出口,所以佳士得等拍賣公司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的藝術品板塊以尋找新項目。但其他國家的市場表現始終不能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相比。“未來5年,中國還會是世界藝術品市場的引擎。” 中國內地藝市是一個巨大的、單一的、過于本國化的市場,它的巨大成長主要凸顯在“量”上,但同質性很嚴重。從市場的合理性來講,價值的可信度是國際拍賣公司最高的處理原則。而內地藝市存在的問題是價值、價格的不透明性,可信度低,這就造成很大誤差。相比來看,香港藝術品的平均單價一直是高于北京平均單價的5倍多,已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佳士得高級副總裁張丁元認為,能不能將現有的中國藝術家如齊白石、張大千等變成國際化的藝術家,對于這一點,內地市場和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即如何祛除所謂的文化障礙問題。可見買家的多元性和成功的市場是世界對一個國家文化價值的認可。 新藝術會帶來更強的市場節拍 但不可否認,就目前來說,整個亞洲當代藝術市場還是以中國為主。市場永遠在變化,以后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藝術家的作品,不能以“區域”概而論之。張丁元指出,“對于中國藝術家,重要的是能不能承繼東方的、中國的美學特質,藝術家是否能站在一種歷史和美學角度的基礎上思考問題。亞洲當代最貴的藝術家——村上隆,其作品的最高價位達1350萬美元,他的作品有很強的當代感,其所使用的元素又都和日本傳統繪畫相關。因此,在美術的表達上,既要認同作品本身的獨立性,創作時又根植于自身的傳統文化,最終創造出全球都能普遍認同的語言方式,這才是大家都在期待的藝術家。” 中國的當代藝術因社會的多元性依舊很新鮮、趨向國際化、具有時代感,必然會有良好的國際市場。中國經濟發展很快,越來越強大的經濟無疑會帶動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市場。亞洲藝術對于世界而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板塊,而中國當代藝術也正在以強有力的節拍奏響著未來的藝術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