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小燕)新年伊始,一條漢代玉凳在藝術品收藏和資本投資界內鬧得沸沸揚揚,招來各路人馬的圍觀,各大媒體紛紛對其作重點報道,引起關注的自然是“2.2億、假拍、贗品、洗錢”這幾個關鍵詞。對于此類事件,筆者認為其實沒有多少圍觀的價值,剛過去的一年中,類似的舊聞還不夠多么?時下,資本與藝術反調,投資與收藏背離,整個藝術市場的矛盾已然趨于白熱化了,混亂程度一如群魔出洞,局面似乎不好控制了。 根據國際藝術品網站“Artprice”公布的數據,2007年中國在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所占的份額已經超過了法國,位列世界第三。然而時至今日,各路相關人士與媒體向大眾揭露的臺前軼事和幕后揭秘,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中國拍賣市場中水深水渾的程度同樣位居世界前三甲。資本與藝術的結合必然會走上藝術資本化的道路,當藝術被資本裹挾游弋在藝術品市場的深水池中時,最終資本“占山為王”,而藝術卻“落草為寇”。 藝術落水 資本撐船中國藝術市場的開端以藝術品拍賣會開辦為標志,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的發展,投資理念的注入,藝術品逐步向商業大潮靠攏,憋屈已久的“貧窮藝術”也敞開了大門,有人指出,資本與藝術之間難以扯清的糾葛無非就是文人士大夫文化下扭曲的清高心理。總之一句話,在資本面前,其實藝術沒必要過得那么累。隨后,藝術與資本的關系被“各種文字”合理化以后,藝術開始走“奔小康”的路。 當然,質疑也從未終止。但在強大的資本面前,人們在乎的往往是姿態,而絕非內容。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遠未成熟起來,藝術市場隨波逐流,無論哪類作品一旦被資本中意,就如一艘落水的船,其方向只能由資本操控。拍賣場中,真假不分、贗品頻現,拍賣的法制監管存在嚴重漏洞;藝術價值判斷逐步價格化,似乎只有一路飆高的數字才能刺激人們麻木的神經。 投資與收藏吊詭 資本指鹿為馬資本掮客與藝術品收藏家兩者出發點的背離是造成今天藝術品市場混亂的一大原因。投資注重買低賣高,而藝術市場與股票市場不同,買進和賣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藝術品帶有濃厚的人文情感,豈是簡單數字所能承載的?這也說明時下諸如數字分析藝術家及作品漲勢的文章其實沒有多少參考的價值,有時候甚至分析報告的結果恰恰走向了實際情況的對立面。拍賣的天價與真實的價值是有差距的,這些天價背后所存在的故事可能更讓人瞠目結舌。利益的驅使讓整個行業公信力逐步缺失,藝術作品粗制濫造、假拍與拍假等成為了藝術品市場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這樣一系列的問題面前,誰來為真正的藏家買單?據統計,藝術品的投資回報率在過去的6年里達到了26%,在2011年股市與房地產投資低迷的情況下,藝術品市場的增長態勢仍舊迅猛,市場規模突破了2000億元人民幣。 近年來,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如藝術品抵押、藝術品按揭、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藝術品“股票”、藝術品交易所、藝術品市場指數等,隨著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趨勢逐漸明朗,藝術品的投資屬性更加明顯,而收藏意識日見淡薄。我們總對短期收益期望過高,對長期收益期望過低,很少有人把藝術品當作消費品,然而資本的霸權主義卻始終難以掩飾文化本體的虧虛。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向常態還有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什么是常態?即畫廊、藝術家不再和拍賣行在一個飯桌上舉杯了,這是我們所期待的未來。這一個過程,如同熬中藥,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文火慢燉地熬出來的,得守住,得慢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