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不相識 160cm×200cm 布面油畫 2010
采訪人_與 諳
庫藝術(以下簡稱“庫”):楊院長,您現在需要處理油畫院的各種工作,非常的繁忙,為什么還要抽出時間去下鄉寫生或者去地方上畫畫?
楊飛云(以下簡稱“楊”):大家應該清楚一件事,就是藝術的源泉應該是來自于自然和生活,當然我們周圍的也是生活,但是我覺得比較純粹的大自然更能夠使一個畫家很快速地由一個繁雜、躁動、紛亂的狀態進入到一個純粹、靈動、體驗性比較強烈的畫畫狀態。下鄉寫生更深的意義在于,生活和大自然是藝術創作靈感的源泉,它是最鮮活,最豐富的。
我堅持下鄉寫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下面寫生的狀態不像在畫室或者在家里那種安靜、穩定和舒適的狀態,在那種相對艱苦情況下創作的愿望和感受力會更加強烈。這個時候畫畫總會處于一個飽滿的狀態,基本上不能琢磨怎么制作,它需要你去發現、捕捉、掌控和體驗,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畫家會得到很大的鍛煉。這時候,繪畫好像更能喚起熱情,感受力好像也變得更加純粹和敏銳。在把握畫面的時候,平時積累的所有能力都會在這個時候發揮出來。對真正的藝術家而言,對藝術的感受力、創作時的被感動和靈感的創意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很麻木的像干活一樣的創作,雖然非常勤勞,但是缺少了藝術的感動,這樣出來的作品也確實沒有感染力。
過去有的人認為下鄉寫生的意義更多在于訓練掌握外光色彩,抓取一些資料再進行創作,這種看法時下仍然存在,但現在對于我來說,它已經是一種直接的創作。當然寫生也還是能夠訓練一些基本的作畫原理,但下鄉寫生還有一個意義在于,它可以拓展畫家的創作感受力,因為在這里你面對的事物是全新的,你會覺得很新鮮,你會發現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勞動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是那么天然、融洽。
我下鄉寫生跑西北的農村比較多,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地區現今仍然有很強的代表性,尤其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講。特別是從中原和黃河流域一直到西北、西藏、新疆和甘肅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再沿著黃河過來是陜西、河南、山東,差不多我走的是這一帶。這可能是由于我的父輩是從山西到內蒙,所以從文化的根源上講,我比較關注這些地方,我爺爺那一輩都是農民,都是從山西過去的,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所以對這塊土地有更深的情感或者說表達的愿望。同時,在這里看到的人文和大自然都含有了中原文化很深的一些特質。
最后一點,我也曾經說過,寫生是一個藝術家的本分,這是他必須做的,相當于人體補充維生素一樣,他需要不斷地出去“充電”。歷史上對這一方面也有過很明確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