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安畫派,無疑,黃賓虹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此一地位,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黃賓虹晚年“墨法”變革(包括“筆法”、“章法”,更重要的是“想法”和“看法”)之后得到確立。
? 而此前二三十年代的畫壇,黃賓虹、張翰飛、汪采白就有了“新安三雄”的美譽,張翰飛尤為耀眼,已故圍棋大師過旭初撰文回憶說:1924年,就是張翰飛等人介紹他入京和段祺瑞父子手談的。當時,張翰飛在畫壇已有很高聲譽,“同鄉黃賓虹、許承堯二老等尤器重之,并推崇他的詩、書、畫可為三絕,且為新安畫派的繼承發展之首。”
? 可是在今天,中國畫壇很少人清楚并了解這位有著“新安畫派的繼承發展之首”地位的大家,歷史的塵埃慢慢地掩蓋了其中的很多真相。
? 個中原因,主要是張翰飛英年早逝,加上當時抗戰以及內戰,時局不定,他創作的很多作品散佚殆盡,他的各種藝術資料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收集和整理,另外,他與很多政要、名流的書信也在特殊時期被毀于一旦。用著名美術評論家孫克先生的話,“這是令人扼腕而無可奈何的事。”
? 張翰飛1884年生于歙縣定潭村,清光緒舉人,1907年和吳承仕(經學大師,張翰飛妹婿)一同進京參加舉貢會考,之后任職于北洋政府。張翰飛詩、書、畫俱佳,與葉恭綽、陳師曾、金城、溥心畬、袁勵凖、王夢白、鄧之誠、唐醉石、陸丹林等北洋舊人、書畫名家來往密切。秉承家學的功底,張翰飛很快在當時的畫壇嶄露頭角,顯示出過人的藝術天賦。
? 辛亥革命時期的北京,各種西方思潮此起彼伏,對中國畫的爭論也十分激烈。康有為、蔡元培、陳獨秀、徐悲鴻、劉海粟等人以為“國畫疏淺”,鼓吹要以西方繪畫的“寫實”來改良中國傳統水墨的“文人化”傾向,而金城、周肇祥、林紓、陳師曾、張翰飛等人堅決反對一味西化,對傳統文人畫的價值做了充分的肯定。(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