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 文/趙飏飏 這幾乎是每個藝術家都有的情結:獨自翻過廣闊的草原或者沙漠,僅僅懷揣著夢想與情懷,一路向北,尋找一個又一個城市,在這一個又一個的城市中做一樣或者不一樣的陌生人,然后期待這些陌生地域與靈魂迸發出陌生的火花。我想劉浪也不例外,就像他的名字——劉浪,流浪。 流浪情結似乎是劉浪不可避免的一種心境。心理學家李子勛說:“浪跡天涯的情結是跨越時代、超越個體的,以前居住在山里的人從出生到老死,一生都不離開一個地方,那不是人們不想去外面,而是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沒有辦法實現,一旦有了可能,這種本能就開始顯現”。在原始時期,我們的祖先過著游牧的生活,哪里能提供生命存活的資源,人們就在哪里停留一段時間,接著再流浪到另一個地方;這個過程是艱難的,會遇到饑餓、野獸、自然災害等等未知的困難,此時,我們的祖先渴望著“安定”——為了避免未來的災害與恐懼,于是他們團結一起,慢慢地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聚集成“村”進而成“城”。直至今日,當初為了躲避災難與恐懼的聚集點已經變遷成為發展到極致的現代化都市,而“安定文化”卻不如以往一般能夠撫慰人們的心靈,相反,生活于現代都市的我們對于顛覆“安定”的渴望日益強烈了起來,我們不再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人性被淹沒在社會運轉的表象之下,在這個“安定”環境中,我們似乎被強大的外部世界所支配,上班下班、朝九晚五,一日重復一日,就像高速運轉的陀螺不斷地在同樣的軌道中運行。正是這樣的生活觸發了劉浪的“流浪情結”,他果斷的、華麗的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出走”——從穩定平靜的日報美編“出走”到當時圓明園最富盛名的藝術家村。接下來的日子就猶如流浪在藝術與現實之間,而圓明園藝術村的解散徹底地激活了劉浪的“流浪”因子,這次他“流浪”得更遠,遠到大家都認為他不會再回來,但劉浪終究還是回來了,而且帶著他一直未曾丟棄的畫筆——這是最讓人興奮的事。 風景(Landscape)150cmx250cm--布面油畫(oil-on-canvaas)-2006 與其說劉浪是“回歸”,還不如說他其實在“流浪”中找到了人生前進的方向。看看他的“回歸”之作,沒有具象的總結或陳述,只有油彩的混合與筆觸的交織,一股游牧民族的血性依然在畫面上蓬勃而發,這是劉浪在“流浪”中所得到珍貴寶藏——流浪是每個生命的真實處境。生命本身不需要“安定”,而“流浪”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驗,就像水需要流動一般。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索本能”驅使著劉浪的“出走”,他在新的領域里不斷變化著角色,不斷獲得新的體驗,不斷把未知變成已知。他將他的“流浪”藝術融進他的畫面中,在藝術院校的系統學習使他在塑造和營造畫面時游刃有余,而在“流浪”旅程中的所獲得體驗則使他的作品內容在深度上不斷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