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曹曉光 凌鷗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海外留學的過程中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遂進入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學習了一年的藝術課程。回國后,開始收藏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并通過專業的學習加深對藝術行業的了解,逐漸成長為一名獨具眼光的藝術品收藏家、經紀人。 2005年,凌鷗到美國華盛頓市留學,學習語言專業。她所居住的特區一帶擁有特別多的美術館,很多美術館都會提供一些公開的教育及實習機會。“那一帶好玩極了,街道兩邊都是博物館、美術館,有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代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博物館、天文博物館等等,讓人大開眼界,逛一周都逛不完。”由于從小對藝術興趣濃厚,當她得知史密森尼學會就在附近,并對外開設藝術鑒賞課程時,就報名參加了。學院開設的課程側重于西方藝術史,詳細講解整個西方藝術史發展的脈絡傳承,還組織學生去美術館、博物館參觀實習,做義工等。“當時的課程非常鮮活且感性,在邊看邊學中接受藝術的熏陶,對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藝術啟蒙作用。” 2006年底學習結束,凌鷗回到國內。2007年,她開始了最初的收藏,嘗試性地買了幾件風景畫和靜物畫。之后,她跟一些朋友合作,收藏了更多藝術品,逐漸了解和融入國內藝術圈子。對于收藏,凌鷗有自己獨特的選擇標準,她希望將來能更多地收藏國外的哥特與波普風格的作品。國內藝術家的作品,她比較集中收藏那些繪畫功底好的風景畫和人物畫。“我在國外接觸最多的是哥特藝術和波普藝術,覺得它們特別有活力,有當代感。哥特藝術比較刺激,振奮人心。而一些波普藝術,會利用一些流行的符號,將一代人的生活記憶表達出來,引發觀者的共鳴。”凌鷗覺得國內波普藝術過多地停留在政治波普層面,而國外的波普藝術更輕松更自然,與生活更加貼近,手法也更加多樣更有創造性。“有一些波普畫家,平時會有習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甚至垃圾堆里收集各種材質的廢品,釘子、報紙、木板,塑料玩具等等,等到靈感迸發的時候,就將這些材料拼貼成富有創意的藝術品。有的藝術家,其作品里能看到很多豐富的時代文化符號和流行的文化元素,比如瑪麗兄弟和蝙蝠俠等形象。他們并沒有覺得自己的作品必須承載什么歷史的使命,不追求宏大的敘事和意義,更多的是遵從內心真實的創作激情。”凌鷗多從畫廊購買藝術品,她覺得拍賣行出售的作品價位偏高,很多人盲目跟風。她可以為了某件鐘情的作品,提前半年去畫廊預約購買。有一次,她在美國一家畫廊看中了一件作品,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存世量極少,全世界的藏家都在排隊。最終她排隊買到了一件,感到非常喜悅和驕傲。還有一次在柏林見到了一件很美的抽象雕塑,卻因為一時猶豫沒能搶到手,后來每次回憶這件事都感覺非常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