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與物體的重新組合,使栗子的作品更加具有戲劇性,更突顯了一種矛盾的沖突。《黑色大麗花》的影子似乎出現在了栗子的另兩幅作品之中,濕冷的衛生間內、封閉的房間里,懸掛著一幅女性肖像,正對著觀者,如冰冷的死神一般,矗立于畫面的視覺中心位置。“被俘的奴隸”顯得更加清瘦,他雖緊閉著雙眼,但似乎在凝視著畫像中的女性,而畫面中的女性雖也垂下眼瞼,但卻意在掙扎的奴隸。他們的目光在冥想中相遇,在死寂中交會,在憂郁中毀滅。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掙扎與不安,變成一種危險的力量,在哀悼中沉重地逝去。在濕冷的衛生間內,本應出現空無一物的鏡子,卻浮現出那死神的肖像,加上模糊的、幽黯的環境,使整個畫面顯得詭異而充滿異樣之感,讓人聯想起各種恐怖的畫面,不免不寒而栗。 在西方文化中,“上帝”代表的是心理所能達到的最有力和最有效的位置,他并不聽命于我們的意志和意圖。當他脫離了人們的想象時,尼采提出:上帝死了。自我的膨脹和個人的驕傲決定了“自我”成為了宇宙之主,而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各種各自為政的“主義”正是在“自我”的表征下上演,在一種被精神病醫生稱之為“精神分裂”的癥候中更迭。“自我”寄存于幽靈式的漂浮空間,他們相互抗爭、刻意制造、策略性地顛覆,最終以時空錯置、重新拼裝的狀態重新出現。但末世情節、末世美學在不斷更迭的“主義”中更加盛行,栗子的創作也深受末世情節的影響,內在的自我無法解決心靈的不安,藝術家在選擇和創作的過程中,物化了心理的狀態,從迷失到恐懼再到末世情節的產生,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正是栗子所想傳達的內在感受。在林中忽隱忽現的影子,仿佛是徘徊于亂世的靈魂,她在看不見盡頭的長路上駐足、凝視,眼前的一汪池水,如泥潭一般,頓失于其中,找不到出路與方向。盤根錯節的枝條橫在眼前,擋住了前方的道路,也迷住觀者的眼睛。 栗子的近作畫面尺度變得巨大無比,更顯示出她的成熟與自信。從最初的大面積留白,到今天的大面積的積黑,她對畫面的控制更加游刃有余,而她本人也十分享受作畫時在架子上爬上爬下的感覺,畫畫變成了一種勞心又勞力的快樂,一種令人充實而興奮的過程。而對于觀者來說,他們的心緒隨著畫面流動的筆觸印跡而進入迷失之澤,他們在沉重而無法釋懷的壓抑感中去體會與品讀栗子的內心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