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文化源自夏代晚期,1959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夏代宮殿遺址,出土了鼎、斝、爵、盉等最原始的青銅器。其后在長達1500余年時間的夏、商、周時期,古代工匠創作制造了許許多多各種用途、各種器形的青銅器,中國青銅文化得到了輝煌的發展。作為青銅文化載體的青銅器在幾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大多數出自墓葬、遺址或者窖藏。不同的儲藏條件、不同的儲藏環境造就了青銅器表面不同結構、不同外觀效果的銹蝕物。
一、青銅器銹蝕分類與防治
??? (一)銹蝕的分類
1.皮殼
??? 也稱為貼骨銹,是青銅器在不同的存在環境中與周圍的多種化學物質長期發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層氧化膜,皮殼色澤溫潤,質感厚實,有棗皮紅、綠漆古、黑漆古、黑綠、黃綠等多種皮殼(圖一)。
2.薄銹
??? 薄銹指單層銹,多數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祿銹,比如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出土的青銅器表面銹蝕以綠色為主[1],也有一些青銅器表面的薄綠銹體中混雜有藍銹、黑銹、土銹和紅銹(圖二)。薄銹多出于青銅器窖藏,窖藏出土的青銅器由于沒有與土壤直接接觸,屬于封閉環境中的大氣腐蝕,而青銅器在缺氧的弱的和中等濃度的非氧化性酸中都是相當穩定的[2]。這就是寶雞眉縣窖藏出土青銅器表面銹蝕薄,甚至在有些青銅器表面沒有任何銹蝕,顯示出青銅金屬光澤的原因。
3.厚銹
??? 厚銹多出自北方地區,以河南安陽地區出土青銅器最為明顯。厚銹層次多,銹色多樣,在最底層的皮殼上面通常分布有紅銹、淺綠銹、深綠銹、土銹等銹層,銹蝕的層次感非常明顯,而且銹體堅硬(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第36期) |